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祖宅 > 第402章 李林的故事124

第402章 李林的故事124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黄友亮说道:“师父,我也知道,中国武术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么几项:一日套路,二日技法(或招法),三日功夫。套路有拳术、器械、对练,技法则是搏击术、擒拿术。功夫,狭义讲单指内功、外功、软功、硬功等。

    功夫似乎是民间武术的专利,军事武艺是不大重视练这类功夫的,因为它耗时长,见效慢。一般武术门派在传习程序上,大都先教套路,再传技法,最后传功夫,或称练“私功夫”。

    在练习指导方面,则依仗功理功法。现今,中外皆称练武术为练功夫,这实是就广义而言,其源自广东习武者。广东人称练中国武术为“打功夫”,它涵盖了中国武术的全部内容。李小龙的崛起把这一名词发扬光大,外国杂志均将它作音译,“功夫”成了中国武术的代名词。然而,依中国武术的传统分类,功夫专指单项过硬本领,这在三十年代各国术馆讲义中时时可见。与套路、技法相较,功夫是高层次的,但从武术技击作用来讲,三者又是绝对不可分割的。纵观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武术海外传播过程,首先是套路的传播,正是套路所展现的民族化的形体语言倾倒了无数海外观众,扩大了武术的世界性影响。进而是武术散手的推广,然而推广初期,某些规则明显有拳击和海外自由搏击的影子,如使用拳套,如按点数计分,如划分体重级别……这些都鼓励了散手运动员更多地习练技法,并倾心于摔法。

    随着国际交流的规模扩大,在大级别散手对抗中,与一些欧美、中亚地区的运动员相比,我们的运动员在击打能力和抗击打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从那时起,到传统武术中汲取营养,提高散手对抗能力,成为中国武术界有识之士的一个前瞻性举动。

    套路的作用在明代便已明了,它“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因此“学拳要身法灵活,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而其妙也,颠番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当知斜闪”,最后达到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增强气力、体力、协调身体各部位动作的目的。但套路终究是不实用的,因为它是事先安排好的固定结构,动作要求规范到位,弓是弓马是马,拳是拳掌是掌,或舒展或紧凑,或徐缓或快疾,一切按要求演练。而实战中动作不会完美工整,弓不弓马不马,丁不丁八不八,出拳踢腿快疾变换,招式不能使老,劲力不能用尽。实战中一切照搬套路中的动作,只会是挨打的架势。单纯把练套路当成武术之根本,那无疑是陷入武术认识的误区。

    技法,是制敌而不制于敌的方法,是搏击、擒拿的技能技巧。无论哪门哪派,无论是拆解套路,还是单练散打,都是在传授这一技能技巧,武术的实用价值也便体现于此。有的门派根本没有套路,从其本意来讲,则是为了更突出技法。

    技法再有利于搏击,终究不能代替“功夫”。因为技法讲究的是“用巧”,即步巧、身巧、法巧、击巧、遇巧、用巧、使巧。如果技法不精,交手时难以用巧,岂不要受制于人

    而功夫是练就超人的实力,既已练就,必定超过常人,也便有了胜算。 因此,欲学武艺,首贵实用,拳脚器械之外,故不可不练二、三手功夫。否则,拳术打得再精熟好看,器械练得再灵活利落,却不合实用,终是花拳绣腿,花枪花棒,到老终是空学一场,应了“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拳谚。

    当然,现今武术讲的是艺术性健身性,就是花拳绣腿,久而练之,何尝不有益于身心但,真正要继承发扬中国武术,是决不能排斥或忽视“功夫”的。就拿李小龙来说吧,他之所以在现今社会成为举世闻名的武术大师,就是因为他不仅掌握了精湛的技击术,而且十分重视练功夫。他把打熬气力、体力的训练摆在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他创立“截拳道”的成功之处。

    一般来讲,功夫没有门派的区别,只是各有侧重、大同小异而已。尤其是提高个人素质的筑基功,诸如桩功、鼎功、卷棒功、沙袋功、举石担、抛石锁、抓坛子、拧筷子、踢木桩、踢石墩等,都差不多,都是为了锻炼指力、腕力、臂力、腰力、腿力、膝力。拳家谓之“操手脚”,即指这类功夫。

    上乘的专门功夫有软、硬、内、外四种。软功练柔劲阴功,硬功练刚劲阳功,内功主练气,外功主练力。四种功夫又归为两类,一为自卫功夫,也就是抗击打功夫,如金钟罩、铁布衫、铁牛功、蛤蟆功,谓之“未学武艺,先学挨打”。一为制人功夫,就是打人的功夫,如一指金刚法、铁砂掌、赢扫帚功等,讲究“不招不架,只是一下”。

    练专门功夫有一定程序,不可蛮干。

    各门派的练功方法往往多有差别。比如练铁砂掌,少林寺要求用布袋装铁砂,置于坚实木凳上,每日晨昏两次拍打,由轻而重,由徐而急,百日后可应用,三百日后大功乃成。戳脚翻子门则是先以布袋装麦,置于木凳上拍打,后换高梁拍打,再换绿豆拍打,最后换铁砂拍打。拍前拍后均以中药煎汤泡手,以舒筋活血消肿止痛,百日可用,手粉白细腻,击人则刚硬如铁。

    功夫种类极多,《少林七十二艺》就记载了七十二种专门功夫,实 际上,还远不止这些。各门各派多选 择突出本门特点的功夫操练,像少的铁腿功,鹰爪门的鹰爪力,峨眉派的功力掌、童子功,武当拳的九宫桩,梅花门的梅花桩,福建南拳的铁头功,自然门的提千斤,三皇功门的揭谛功,黑虎门的夜行步等。于内功也各有所重,如少林的易筋经,翻子的运掌八法,八极的行功法。很多成名的武术家都具有惊人的专门功夫,由他们的外号便可看出,如铁胳膊纪德,铁巴掌吴会清,铁腿魏赞魁,铁脚佛尚云祥,飞腿沙亮,闪电手张兆东,铁脚林林烟源,豹脚魏豹,神拳宋老迈,铁罗汉妙月,广东四铁:铁海龙、铁金蛟、铁骨仔、铁头仔等。专门功夫使习练者能具有某一方面的超常实力,过硬本领。然而,光靠功夫也是不行的,技法与功夫相辅相成,才是克敌制胜的根本,犹如眼之与耳,宜乎并用,须臾不可分离。

    有人忽视技法,练就一手功夫,便自恃气力刚强,交手时一味横冲直撞,或可暂时获胜,若不知把握机会,不明方向位置,也只算是蛮打蛮揪,且不说难以持久,也未必能得到行家和观众的认可。也有人忽视练功,掌握了二、三手惯用手法,便以为可以纵横天下,自然免不了碰壁的命运。

    功夫的外化体现在对抗中,有些功夫是难以表演的,如提高躯干稳定性的站桩功等。再如铁砂掌,其习练过程毫无美感可言,但外化为劈砖劈石,就可以给人以直感。旧中国,一些身怀绝技的武林人物,将功夫外化,靠表演糊口,曾是中国武术史上悲凉的一幕。今天武林人士毫无温饱之虞,而将其功夫外化示人,与旧中国靠卖艺糊口的境况有天壤之别。但有些人在诸如掌碎红砖、纸上悬人、针穿玻璃等节目的道具中造假,那不能算是武术功夫,而是“江湖卖艺”一类的文艺节目。想练真功夫的人,不可效法。还有些功夫是不科学的,甚至是有害身体的,不可练习。

    练功夫是要花工夫的。工夫指的是时间。功夫是一点一点工夫的积累,没有一蹴而就的功夫。花工夫练功夫,含着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枯燥的意思。因为,练功夫,过去都是单独私下里练习,有时为了避免有人观看、偷学,还常常要在夜深人静时练习,所以才称作“私功夫”。

    而凡是功夫,不论软、硬、内、外,又多是简单枯燥的动作,像站桩,就是耗时间,像铁砂掌,就是反复拍打沙袋,不像套路花哨美观。因此,必须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枯燥。很多人半途而废,皆因做不到“耐得住”。

    师父,我知道,我说得这些都是理论,你教我们功夫,我们要怎样开始练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