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祖宅 > 第386章 李林的故事108

第386章 李林的故事108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情人节,在西方也称为圣瓦伦廷节,在每年的公历2月14日。近年,情人节被指过于商业化。基于宗教理由,南亚和中东等某些地区,情人节的相关活动受到规范

    情人节的起源有多个说法:

    古罗马“瓦伦泰”的传说

    最有名的说法是3世纪,罗马帝国皇帝克劳狄二世为了充实兵力,下令所有单身男性罗马公民从军,不许结婚。天主教神父瓦伦泰(又译沃伦泰或瓦伦廷)不理禁令,秘密替人证婚,结果被士兵逮捕,于269年2月14日被绞死;为纪念瓦伦泰的勇敢精神,人们将每年2月14日定为纪念日,成了后来的“情人节”。据《世界图书百科全书》资料指出:“在公元200年时期,罗马皇帝克劳狄二世禁止年轻男子结婚,他认为未婚男子可以成为更优良的士兵。名为瓦伦廷的教士违反了皇帝的命令,秘密为年轻男子主持婚礼,引起皇帝不满,结果被收监,据说瓦伦泰于公元269年2月14日被处决。”另外,据记载,496年教宗圣基拉西乌斯一世废除牧神节、把2月14日定为圣瓦伦泰日,后来圣瓦伦泰日成为西方的节日之一。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圣瓦伦泰日在西方以外的地方渐受注重。

    第二个传说,瓦伦泰是早期基督徒。在君士坦丁大帝允许有信仰基督教自由前,信奉罗马神话和罗马诸神的罗马帝国是迫害基督徒的,因此在帝国境内信基督教意味着危险、甚至死刑。瓦伦泰为了掩护其他殉教者,暴露了自己的身份而入狱,在牢狱中他治愈了典狱长女儿失明的双眼。罗马皇帝克劳狄二世听到这一奇迹,非常害怕瓦伦泰的超能力会动摇他的政权,于是为了杀鸡儆猴而下令将瓦伦泰处死。传说在瓦伦泰行刑的早晨,他给典狱长女儿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告别信,信的落款是“来自你的瓦伦泰”。重见光明的少女,在瓦伦泰墓前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一日是2月14日。

    根据《布鲁尔的警句与寓言辞典》记载:“圣瓦伦泰是个罗马教士,由于援助受逼害的基督徒而身陷险境,后来他归信基督教,最后被处死,卒于二月十四日。”

    古罗马“牧神节”的传说

    古代庆祝情人节的习俗,可能与古罗马的牧神节或雀鸟交配的季节有关。

    传说古罗马在每年二月十四日都要举行盛大的典礼来庆祝牧神节,牧神节实际上是对即将来临的春天的庆祝。也有人说牧神节是庆祝法乌努斯神,他主要管畜牧和农业,类似古希腊“人身、羊足、头上有角的”潘神。后来,人们把牧神节和“瓦伦廷日”放在一起来庆祝。

    据《天主教百科全书》指出,公元496年,教宗圣基拉西乌斯一世废除了牧神节,把2月14日定为圣瓦伦廷日。圣瓦伦廷日现今以“圣瓦伦廷节”、亦即情人节的姿态盛行起来。

    但是在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后,1969年的典礼改革上,整理了一堆在史实上不确定是否真实存在的人物以后,圣瓦伦廷日就被废除。现在天主教圣人历已经没有圣瓦伦廷日。

    中世纪的时候,情人节在英国最为流行。当时还流行一些风俗,比如他们把当地未婚男女的名字分别写在纸条上,把男女的姓名分别装在不同的盒子里。然后未婚男女到装着异性姓名的箱盒之中抽签。当名字被抽出后,他们会互相交换礼物。女子还会在男子的衣袖上绣上女子的名字,照顾和保护该女子就成为该男子的神圣职责。

    情人节的特色是情侣互相馈赠礼物。时至今日,人们则喜欢以情人卡向爱人表达情意。情人卡上通常绘有丘比特、被箭射中的心等等。”

    罗马神话中的爱神丘比特型像经常出现在情人节相关物品。关于丘比特跟情人节的关系,上述辞典说:“丘比特(拉丁文cupido,意思是欲望、爱),罗马爱神,相当于希腊爱神厄洛斯。他通常由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所代表,背部长有两只翅膀,眼睛被布蒙住,手持弓箭。”

    各地情人节文化

    情侣们在情人节当日的晚餐约会,是常见的情人节活动之一,有人视之为情侣关系的发展关键时刻。一些商家会在情人节促销商品作为情人节礼物,常见的如巧克力、鲜花到首饰珠宝等,时至今日,因应世界各地的个别文化,庆祝节日型式及礼品种类包罗万有。

    除了罗马帝国,各地对于自己的情人节都有它们的特殊由来及文化。

    罗教授看了一眼阎青,又说道,我给你讲一个爱情故事,好多人都说,这是就疯狂的表白,你听后,会做何感想呢?

    1814年,14岁的哈利耶塔-康斯坦斯-斯密森在都柏林的乌鸦街剧场首次登台。三年后,她在伦敦演出。她那担当剧场经理的父亲相信女儿的美貌,然而美貌并不一定兑现为成功。直到27岁这个不尴不尬的年纪,她在英国都不算成功,于是决定去巴黎碰碰运气。那会儿,大家都说巴黎人浮华:任何一个意大利人或英国人去那里演歌剧,都能成功。

    她去了巴黎,1827年在奥戴翁剧场,她扮演朱丽叶,随后是《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亚。散场后,她收到了一封情书,两封情书,三封情书,然后是许多封,来自同一个小他三岁的少年。她吓坏了,觉得自己可能遇上了精神病。

    五年之后,她32岁,再次来到巴黎。有人给她寄来一箱子门票,请她去听一场音乐会。她按捺不住好奇心,去了。

    这是场《幻想交响曲》的专门演出。她走进舞台的包厢,发现全场都在抬头看她,耳语谈论她。她觉得诧异惶惑,她发现节目单上写着她的名字。她注意到指挥席旁坐着作曲家。小她三岁的法国人赫克托耳-柏辽兹。

    然后她明白这是谁了。

    五年前,小斯密森三岁的赫克托耳-柏辽兹,还是个籍籍无名的作曲家。他拒绝按父亲的吩咐学医,转而学习音乐、唱歌、奏乐、写音乐评论挣点闲钱。他在奥戴翁剧场见到斯密森,一见钟情,于是每天捧场,拼命写情书,还私自举办了一场“为斯密森小姐而办的音乐会”,因为她没到场而倍感落寞——完全忽视了斯密森并不知道此事,也并不认识他。

    1830年,即柏辽兹初见斯密森三年后,他得到罗马大奖,在音乐上有所成就。也就是那年,他为斯密森写了《幻想交响曲》。

    他如此说道:

    “一个年轻音乐家,具有病态的敏感和炽热的想象里,在一阵失恋的绝望心情下抽鸦片自杀。药力太弱未能致命,他陷入昏睡与幻景中,他的感觉、情感与记忆在他生病的脑子里变成了音乐形象和思想。他的情人对他而言,成了一首时时萦绕在他身边的主题”。

    这就是他的意图:他为她动情;他为她自尽,未遂,写出了《幻想交响曲》。他请她来听音乐会,用一场为她而写的演出来表白。

    斯密森感受到了这份情意。她被震惊了。

    一年后他们结婚了,两年后他们有了孩子。到此为止,这像是个动人的故事……不是么?

    众所周知,柏辽兹可能是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只有德彪西、圣桑、拉威尔能与他相比;但与此同时,他是个浪漫主义者。他、雨果与德拉克洛瓦代表了法国浪漫主义的三巨头,但浪漫主义的背后,是他极端的夸张,以及对语言叙述的迷恋。他如此喜爱华丽悬式,以至于他的《配器法》一书被公认为最华丽的音乐著作之一,而他的自传《回忆录》可能是最不靠谱的音乐家自传。

    他不能接受莫扎特在哀怨的歌剧剧情里配上欢乐的曲谱;他自己情感泛滥到让门德尔松一边承认“柏辽兹是个有教养的可亲君子”,一边哀叹“他乐曲写得很糟”;更进一步,“柏辽兹喜欢用音乐讲故事”,他喜欢把一切文学素材纳入音乐中,他是配乐大师,但同时也设想过450个人的管弦乐团和350人的合唱队。只要想一想:他会把一个单相思故事搞成带自杀情节的交响乐,然后请女主角到场聆听——

    这样浪漫到偏激的性格,会导致怎样的感情呢?

    结果就是:柏辽兹与斯密森的爱情很不完满。许多外界传闻说斯密森肯嫁给柏辽兹,是因为33岁的她也确实过了巅峰期,欠着债,希望有个归宿。结婚七年后,他们的感情崩溃了,柏辽兹很浪漫地与玛丽-蕾西奥交好。斯密森与柏辽兹分居。

    当然,柏辽兹还很给斯密森面子,始终在经济上支持着她,忍耐着她晚年的酗酒。1854年,在他们初次相遇二十七年、结婚二十一年、分居十四年后,斯密森逝世。柏辽兹好好地安葬了她,然后娶了蕾西奥——当然,他的第二次婚姻也不算成功。

    时至今日,他为她所写的《幻想交响曲》,依然是柏辽兹自己,乃至法国音乐史上的杰作之一,虽然许多人都相信,柏辽兹与其在描述斯密森,不如说是在描述自己的想象。

    在最后一个乐章的标题里,柏辽兹用华丽的文笔写道:

    “他看到自己在女巫的安息日夜会上,一群为他葬礼而来的幽灵将他围住,令人毛骨悚然的声音……是她来参加地狱的狂欢……她参加了魔鬼的舞蹈……”

    他总是想象斯密森给他带来的美丽爱情是个幻觉,是魔鬼的舞蹈。

    然而瓦格纳却在给李斯特的信里,如此讨论柏辽兹:

    这个不幸的人是多么孤独。世界令人惊奇地把他引入歧途,使他与自己疏远,让他不自觉地自我伤害。”

    也许斯密森从来没伤害过柏辽兹,一切都是他的浪漫给自己带来的幻觉。可是谁知道呢?爱情本来就是一场自我暗示。

    回到那个著名的浪漫夜晚,即,柏辽兹为斯密森安排的惊喜夜晚,斯密森被震惊了,只能反复说“我希望他忘了我”。那就是他们感情最辉煌的瞬间,之前之后的一切是非曲折,都仿佛是为那一刻存在的——这就是浪漫主义。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