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祖宅 > 第374章 李林的故事96

第374章 李林的故事96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有人说,法国历史上出现过两人真正的伟人。

    一位是众所周知的拿破仑·波拿巴,他凭借着一把剑征服了西方世界,几乎统一欧洲,为法兰西帝国拓展了疆土,树立了威望;1769年,拿破仑·波拿巴出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城,他的原名叫拿破仑·布宛纳巴,1796年才改名为“波拿巴”。他的家族是一个意大利贵族世家,在父亲卡洛·波拿巴的安排之下,拿破仑10岁时进入法国布里埃纳军校接受教育。16岁时,父亲去世,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授予了炮兵少尉的军衔。在随部队驻防各地期间,他阅读了许多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著作,其中卢梭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

    在法国大革命初期,法国政局变幻莫测,形势风起云涌。1793年,路易十六被处死,英国等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法国大革命开始面临严重的危机。7月,已是少校的拿破仑统兵夺取了攻克保王党势力的土伦战役的胜利,因此受到了雅各宾派的赏识,被破格升为准将,这尚属欧洲军事史上的首次。1795年,他接受巴黎督政官的巴拉斯之托,成功镇压保王党势力的武装叛乱,这就是著名的镇压保王党战役。拿破仑在一夜之间荣升为陆军中将兼巴黎卫戍司令,开始在军政界崭露头角。

    拿破仑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对当时的军事知识深有研究,善于将各种军事策略运用到实战之中,尤其是主张将火炮集中使用,以及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作用。1796年3月2日,26岁的拿破仑被任命为法兰西共和国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3月9日,跟情人约瑟芬·博阿尔内结婚,随后便匆匆奔赴前线。在意大利,拿破仑统率的军队多次击退了由奥地利帝国的维尔姆泽将军与萨丁、博利厄所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最后迫使对方签订了有利于法兰西共和国的停战条约。

    在意大利夺取了胜利之后,拿破仑的威信也越来越高,使他成为了法兰西共和国的人民英雄。而他的崛起却令巴黎督政府感觉受到了威胁,因此任命他为法兰西共和国阿拉伯、埃及、叙利亚、印度方面军(东方军)的总司令,并被派往中东,以抑制英国在该地区势力的扩张。但拿破仑遭遇到了挫折。虽然他指挥法军在陆地上夺取了全盘胜利,但拿破仑的舰队被英国的海军上将纳尔逊完全摧毁,部队被困在埃及。拿破仑进军叙利亚,也遭遇到了重重困难。法军还出现了瘟疫。最后在阿克尔城堡受阻,并久攻不克。当1799年拿破仑回国之时,400艘军舰只剩下了2艘,原定侵略印度的计划受阻,人员损失惨重。

    拿破仑远征之时,欧洲的反法联盟已逐步形成,而法兰西共和国国内的保王党势力也在逐步增强。1799年8月,拿破仑最终决定赶回巴黎。1799年10月,回到了法国的拿破仑被当成“救星”来欢迎。11月9日,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并获得了成功,成为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执政官,实际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独裁者。

    拿破仑随后进行了多项军政、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经济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并直到今天依然还有深远影响的是颁布了《拿破仑法典》,这是在政变的当天晚上,由拿破仑下令起草、制定的,许多条款都由拿破仑本人亲自参与讨论,并最终颁布,基本上总结、归纳了法兰西共和国大革命时期所提出的比较理性的基本原则、精髓。该法典于1804年正式实施,即便是在一个多世纪之后,依旧是法兰西共和国的现行法律。法典对德国、西班牙、瑞士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在政变结束之后的第三周,拿破仑向人民郑重发布公告,他自豪地宣称:“公民们,大革命已经回到了它当初藉以发端的初衷,大革命已经结束。”此外,拿破仑还制定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以及荣誉军团制度。

    1802年8月,拿破仑修改共和八年宪法为拿破仑宪法,改为终身执政;同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过了共和十二年宪法,法兰西共和国改为法兰西帝国,拿破仑加冕称帝。一年之后,他又在意大利,由教皇加冕为意大利国王,但他没有时间去管理这个王国,于是他让自己的继子欧仁(约瑟芬与前夫的儿子)成为意大利副王,代管意大利。

    从1803年开始,拿破仑就开始构思通过法国海军穿越英吉利海峡,以侵略英国。但由于拿破仑本人对海战毫不精通,且作战计划不切实际,以及低估了英国人民的反抗决心,导致战争最后失败。

    1805年8月,奥地利、英国、俄国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仑于9月24日离开巴黎,亲自挥师东进,10月12日法军占领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兰西第一帝国和奥地利帝国在乌尔姆激战后,反法联盟投降。随后法兰西第一帝国又于12月2日,即拿破仑加冕称帝一周年纪念日,以7万人马的弱势兵力击败了俄奥联军9万人马的优势兵力,夺取了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反法联盟再度瓦解,并迫使奥地利帝国取消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拿破仑随后联合了德国境内的各诸侯国组成了“莱茵邦联”,把它置于在了自己的保护之下。

    次年秋天,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俄国、普鲁士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在奥尔斯泰特,法军达武元帅的2万劣势兵力遭遇了由普鲁士国王亲自统率的5万人主力,达武元帅奋力指挥这2万人马击溃了普鲁士军队,普军几乎全军覆没,普王和王后仓皇败走。拿破仑因此夺取了德国的大部分地区。1807年6月,法军又在波兰的艾劳战役和弗里德兰战役大败俄国军队,拿破仑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会面,双方签订了和平条约,从此,法兰西第一帝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得到了确立。拿破仑一世兼任意大利国王、莱茵邦联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并分封他的兄弟约瑟夫、路易、热罗姆为那不勒斯、荷兰、威斯特伐利亚国王。

    1807年末西班牙爆发内部动乱,西班牙国王遭受到人民的反对。拿破仑于是趁机入侵西班牙,并让其长兄约瑟夫·波拿巴成为西班牙国王。但这个举动却遭到了西班牙人民的反抗,拿破仑根本无法平息当地的暴动。

    正当拿破仑陷入了西班牙的泥潭之际,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组成。但最终,还是拿破仑胜了,迫使奥地利签订了《维也纳和约》,再次割让土地。次年,拿破仑迎娶奥地利公主玛丽·路易丝为妻,法奥结成同盟,法兰西第一帝国达到鼎盛。拿破仑成为了欧洲霸主,成为跟恺撒大帝、亚历山大大帝齐名的拿破仑大帝。

    拿破仑无时无刻不在想着统治整个欧洲,欧洲大陆上只有俄国没有被他控制,而且拿破仑明白只有把俄国踩在脚下,才能征服英国。1812年5月,拿破仑率领操12种语言的57万大军远征俄罗斯。俄军坚决抵抗拿破仑侵略,虽然法军一路取得胜利,但是伤亡极其惨重。

    即将到来的寒冬季节,与俄罗斯人民坚决不投降,还有此时在国内的马莱将军策划的一场失败的政变,令拿破仑不得不赶回法国。俄罗斯的寒冬,是拿破仑的最大阻力,法军不是战死就是冻死,最后回到法国的只有不到3万人。

    拿破仑在俄国战场惨败后,亚历山大一世野心勃勃,决定马上彻底打败法国,称霸欧洲,再一次组成反法同盟。这一次,拿破仑的兵源已几近枯竭,再加上莱比锡一战惨败,几乎损失了所有兵力,拿破仑终于被迫低头。1814年,反法同盟开出停战的条件,那就是法国的领土恢复到1790年时的状态,拿破仑视为侮辱,拒绝接受,他重新组织军队再战,然而法军只有10万人,而联军却有35万,再加上他在战略上错误地将进攻力量兵分两路,导致联军通往巴黎的路畅通无阻。

    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占领,同盟军要求法国无条件投降。4月13日,拿破仑在巴黎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了。拿破仑本人在退位后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拿破仑保留了“皇帝”的称号,可是他的领土只局限在厄尔巴岛上。

    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国,重新成为法兰西王国国王,波旁王朝复辟。很快,法国的军队和人民对路易十八为首的贵族的剥削忍无可忍。拿破仑意识到复辟的时机来临了,于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岛,率领700士兵于3月1日回到法国。原本被派来阻止他的法国军队转而继续支持拿破仑。拿破仑一路发表演讲宣布自己将给法国带来和平,不再向外扩张,而且他不会再实行专制统治,而是改为君主立宪制,确保人民的自由。国王屡次派兵堵截,但是所有军队一见到皇帝就阵前倒戈。康巴塞雷斯、达武、马雷、内伊、苏尔特等文武大臣又回到了他的身边。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回到巴黎时,他已经拥有一个14万人的正规军和20万人的志愿军,路易十八逃跑,百日王朝开始。

    欧洲各国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他们一共有70万人的军队,法国却只有28万4千人。拿破仑分析了形势,认为俄奥联军只需要用少数兵力牵制,重点打击对象是在比利时的英普联军。他率军北上比利时,决定攻占布鲁塞尔。

    拿破仑出其不意地在林尼战役中击溃普军,但是由于法军行动迟缓,他歼灭普军的计划失败,林尼战役变成了击溃战,他只好派格鲁希元帅率领一些军队追击普军。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战役打响了。英军的指挥官是威灵顿公爵。7万2千法军和6万8千英军在小镇滑铁卢附近打了一场改变了十九世纪的大决战。法军的主攻方向是圣约翰山高地,由于法军中有能力指挥军队的将领大多没有参加这场战役,导致法军中存在很多无能的指挥员,其中就有拿破仑的八弟热罗姆,所以该高地始终未能夺取。 在久战不克时,内伊元帅率领骑兵开始往圣约翰山高地发起不下于莫斯科炮台和莱比锡战役的骑兵冲锋,虽然骑兵军的冲锋毫无战术可言,但是他们实在是锐不可当,法国骑兵突破了方阵,夺取了大量炮台,英军被杀得落花流水,威灵顿脸色都变了。但是英军还是奋力挡下了法军的猛攻。拿破仑虽然胜利在望,但是他在中午就看见普鲁士军队往这里增援,而救星格鲁希元帅迟迟不到。

    英军和法军都死伤惨重,但是法军已经占了上风,可是,下午7点,普鲁士军队在比洛副司令的率领下突然杀了出来,法军惨败,他们拼命溃逃,尽管拿破仑和内伊企图力挽狂澜,但是毫无成效,康布罗纳将军的最后一个法军方阵已经覆没,滑铁卢满是逃兵,拿破仑不得不随军败走,滑铁卢战役的惨败,使百日王朝彻底垮台了。

    拿破仑兵败后,法国人民以及他的大臣强烈要求他专政,推翻逼迫他退位的议会,但是,拿破仑清楚,资产阶级已经抛弃了他。因此,他拒绝发动人民抗战。

    拿破仑宣布退位,英国人对他很不客气,决定把他流放到圣赫勒拿岛,也没有给他留下皇帝的名号。

    1815年10月,拿破仑被流放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他挑选了贝特朗、蒙托隆、拉斯加斯三位伯爵以及古尔戈将军随行。10月16日拿破仑到达圣赫勒拿岛,圣赫勒拿岛与非洲大陆隔海相望。拿破仑上岸后,暂时寄居在英国商人巴尔科姆家中,后来他又有一个龙坞德庄园,他就在这里居住,他开始潜心撰写回忆录,由他口述,拉斯加斯伯爵记录、整理。

    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去世。5月8日,在礼炮声中这位征服者被葬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托贝特山泉旁。拿破仑的死因众说纷纭,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医生的验尸报告显示他是死于严重胃溃烂;但有的研究认为拿破仑死于砷中毒,而且历史学家从当年贵族爱用的墙纸上,发现了含有砷的矿物,猜测是因为环境潮湿而让砷在环境中渗透出来;也有一说是蒙托隆伯爵因为受到英国人的贿赂以及急于继承拿破仑留给他的一部分遗产而在给拿破仑的葡萄酒中长期投放砒霜,致使拿破仑慢性中毒。

    在他去世之后的第9年,新奥尔良王朝在人民的压力之下,将拿破仑塑像重新竖立在了旺多姆圆柱之上。1840年,法国七月王朝的国王路易·菲利浦派其儿子将拿破仑灵柩接回。同年12月15日,拿破仑灵柩被迎回法国巴黎,在经过凯旋门之后,隆重安葬在巴黎塞纳河畔的老残军人退休院(巴黎荣誉军人院)。

    另一位就是夏尔·戴高乐,他以其坚韧的性格和灵活的手腕,保卫了法兰西的尊严和利益,并为法国在战后取得大国地位立下了赫赫功勋。

    没有拿破仑,也许法兰西不会被后人称道;但没有戴高乐,也许法兰西将不再被后人记忆。

    夏尔·戴高乐,法国军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创建者,作曲家政治家,戴高乐一生均以其军人身份自豪,故下文均尊称其为戴高乐将军。

    戴高乐将军出生于法国里尔,幼年时举家前往巴黎,年少从军。1940年巴黎沦陷时,维希傀儡政府为求自保向德国宣告投降,戴高乐将军大力抵抗,后作为反对党被迫流亡伦敦。

    同年6月18日,戴高乐将军在伦敦的英国广播电台bbc发出了他的著名的坚持抗战号召,在极具感染力的文书最后他说道:“无论出现什么情况,我们都不允许法兰西的抗战烽火被扑灭,我们的战火也永远不会被扑灭”。

    第二天报纸将其转载并由播音员重新朗读,民心大振。在他的领导下,自由法国武装力量在非洲正式组建,立志保卫家园。

    接下来的时间,他在bbc重申反对政府停战要求并发表抗战号召。他在6月22日的讲话中说道:“所有追求自由的法国人将在荣誉、清醒的头脑和祖国利益的指引下,随时随地、竭尽全力的继续战斗。”

    1943年,他所领导的“自由法国”武装力量转战非洲、巴尔干, 参加诺曼底登陆和解放法国本土的战争。

    1944年6月14日,戴高乐抵达诺曼底,在这片被解放了的法国领土上第一次发表演说。8月24日,勒克莱尔将军率领装甲师解放了法国,两天后戴高乐将军凯旋,穿过香榭丽舍大道时巴黎几乎全民出动夹道热烈欢呼,他不时举起手臂向周围含泪欢呼的巴黎人民致意,当时场面的热情难以言表。

    当选为战后临时政府总理之后,戴高乐开始重建满目疮痍的祖国,重振当时已经崩溃的经济,但由于对多党制联合政府的不满,1946年他选择辞去职务。但他确信,目前的第四共和国很快就会垮台,法国人民将大声疾呼地召唤他重掌政权。

    果不其然,十二年后在群众的呼声下于1959年1月8日出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此后1965年再次当选。

    任职期间,戴高乐将军努力恢复法国在战争中失去的昔日强国霸主地位,对内发展经济,重整军备,建立和发展独立的核能武装力量。

    对外奉行独立自主外交,1964年戴高乐总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成为西方大国中首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同时戴高乐将军在说服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与中国关系缓解的问题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戴高乐将军原本有意于访华但多方面原因未能如愿。此后,任临时政府总理的戴高乐将军与制宪议会发生了冲突,次年1月20日因为军事贷款问题的分歧向国民议会主席félix gouin提出辞职。

    与此同时,他已完成了1940年时对自己制定的使命,即解放法国领土、恢复共和国,组织自由民主选举,进行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改革等。

    辞去总统职务后,他一直居住在自己的老家,一个人口仅有400人科龙贝教堂村潜心撰写回忆录。

    面对政府对退休总统所提供的费用,个性刚强的戴高乐分文未取,甚至给他的宅第也一并拒绝接受,靠稿费度日直至去世。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因心脏病发去世。12日安葬那天,大约有四万名法国人自发来到科龙贝教堂村向戴高克表达最后的敬意。

    在科龙贝教堂为将军举行葬礼的同时,巴黎有五十万群众冒着秋雨自发涌上街头,在马赛曲乐声中汇集到凯旋门广场,对戴高乐将军表示深切的哀悼。

    其实戴高乐先生的遗嘱早在1952年就写好并密封,要求在他去世后启封,遗嘱写道:

    “我希望我的老家科龙贝教堂举行葬礼。如果我死于别处,我的遗体务必运回家乡。不必举行任何公共祭奠,我的坟墓必须也是我女儿安葬的地方,此后我的夫人也要安息在那里,墓碑上只允许写charle de gaulle。

    仪式必须在我私人助手的帮助下安排,形式要求极其简单。我不希望举行国葬,不要请总统、部长、议会代表团和公共团体代表参加。只有武装部队可凭其身份正式参加,但人数不必很多。

    不要乐队吹奏,也不要军号,不要在教堂或者其他地方发表演讲,国会不要致悼词。举行葬礼时,除了我的家庭成员、我的解放功勋团战友和科龙贝市议会成员外不要留别的位子。

    法国的男女同胞们如果愿意的话,可以陪送我的遗体到达最后安息之地,以给我的身后遗名增光,但我希望要默默地把我的遗体送到墓地。

    我声明,我事先拒绝接受给我的任何称号、晋升、荣誉、表彰和勋章,无论是法国的还是外国的,授予我上述任何一项都将违背我的最后愿望。”

    按照将军的遗愿,葬礼非常简朴,不吹号、不奏哀乐,教堂举行弥撒时,没有讲话。

    棺木由一辆战车运到教堂前,然后又科龙贝教堂村的青年抬往墓穴。棺木价格为350法郎,仅折合成当时的63美元,在这教堂的坟场上,戴高乐父女二人的墓地仅占在不起眼角落中的一席之地,但法国人民却深深铭记戴高乐将军的丰功伟绩。

    戴高乐将军有一句名言:“每当历史最恶劣的时候,我的义务就是把法国的责任担当起来。”他用一生的光阴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戴高乐将军不仅仅是法兰西民族的自豪,更是全人类的骄傲。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