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李林的故事93
如果到巴黎的拉丁区走一走,就会被那里的丰厚教育遗产和文化底蕴感到震撼,这里无疑是世界大都会中最壮观的文教区域,集中了巴黎第一至第六大学、高等师范学院、矿业学院、巴黎政治学院和法兰西研究院等世界知名科教机构。
走在这些拥有数百年历史,外表精湛辉煌,并且与莫里哀、伏尔泰、狄德罗、雨果、庞加莱、罗兰等人类文明巨星有着密切联系的,连绵数公里的街区中,不免会觉得即使是波士顿、伦敦的高教区与之相比也浅薄太多。
但是,因此也不免会心生一个疑问:既然巴黎是世界最重要的科学、文化中心之一,巴黎大学又是“欧洲大学之母”,有着近千年的悠久历史,法国为什么没有产生像哈佛、耶鲁、牛津、剑桥一样的全球顶尖级的大学呢?其现有高校的全球影响力,尽管不乏优秀者,但与法国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很不相称。
对于其中奥妙,有人说是法语的原因,全世界非英语学校在排名上都会吃亏。但这并非主要原因,以巴黎大学的底子本来在全世界排个前十名也不是问题。如果探究法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就会明白其根本原因还是法国大革命后,政府过度干预教育,尤其跟几次“院系调整”把大学搞得元气大伤造成的。
1789年大革命后,法国政府对大学进行了第一次“院系调整”。首先是综合性大学被取缔,雅各宾派等大革命领导人都很痛恨以培养通才为目的的大学,认为这是为贵族和教士培养接班人和走狗的地方。一些偏激者还主张“读书无用论”、“知识越多越反动”等观点,于是把综合性大学统统都给关了,更有甚者把著名化学家拉瓦锡这样的学术泰斗,当成反动派给送上断头台。
法国对大学的这一关不要紧,就是一百多年,直到1896年法国才恢复大学的合法地位。这期间恰好是英国、德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先进国家高等教育大发展时刻,诞生了洪堡自由大学、哈佛大学等一大批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但法国人却跟自己过不去,导致19世纪晚期,世界名校名单之中已很难找到法国的大学。
其次,大革命领导人认为专才教育要胜过通才教育,改为重点发展专科类学院,于是建立起理工学院、矿业学院、师范学院、军事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等这些学校。实行下去效果却恰如其反,因为人才教育不是越专越好,而综合性大学的通识教育,能够给学生更深刻和开阔的思维,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思想家往往都数出现在剑桥、洪堡、美国常青藤等奉行通识教育原则的大学,而不是这些专门的理工学院。
再次,法国大革命又开了“教育工具论”的滥觞,教育的本质本应该是启迪和解放人性,大革命后却开始流行“教育是培养共和国公民的工具”的观念。既然教育是工具,那就要牢牢控制在权力的手中,于是创造了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模式。这个模式有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学校没有自主权,经费、招生、课程设置都掌握在教育行政部门手里,行政部门派出的督学是学校的“太上皇”,巴黎大学自13世纪就确立了“大学自治”的原则,才有了巴黎大学的辉煌地位,而这次改革等于是把“大学自治”的灵魂给抛弃了;第二,严禁私人办学,所以法国到现在除了几所天主教会大学外,是没有私立大学的。而实践证明,世界上最优秀、最有活力的大学,无论是美国的哈佛耶鲁,还是民国时期南开燕京等,都是私立大学。
实践证明,法国政府的这些政策,大大削弱了法国教育和科技竞争力。以科学研究为例,在大革命前,法国已经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从1710年到1810年这一个世纪,全世界近半数的最顶尖级科学家和科学发现产生于法国。18世纪下半叶法国涌现出拉瓦锡、拉格朗日、傅里叶、泊松、布丰、安培、库伦等伟大的科学家,这是法国在世界科学史上最璀璨的时代。而经过法国大革命对教育的一番折腾后,法国科学创造了大大下降,到1830年左右,德国就开始取代法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法国则沦落为二等科学强国。
普法战争的失败,以及之后德国高校的崛起,才让法国政府认识到过去“院系调整”的苦果,开始放弃专科教育思维,重视综合性大学发展。当时法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刺激下,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上也是充满蓬勃生机,是法国科学和文化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鉴于法国高校起点高,底子厚,如果此时政府给高校松绑,以及准许社会力量办学,过几十年打造一二十所世界一流大学是不困难的。
然而,法国政府依然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1896年直接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把几十所专科院校合并组成17所综合性大学。这种行政命令主导下产生的大学,内部矛盾重重,各个学院之间自行其是,高等教育质量依然很低,法国依然不可能产生与英美德名校实力匹敌的大学。
法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最后一击则是1968年的大学拆分。1968年法国爆发了著名的“五月风暴”,参与者主要是青年学生,当时全国有60多万名大学生上街抗议。事后法国政府为了更方便控制约束学校,再次把20所综合性大学肢解为60多所。
其中最为惨痛的教育是将法国高等学府之母,聚集了全国最优质资源的巴黎大学被拆分为7个大学,也就是今天的巴黎第一至第七大学。其中,以法学院基础组建巴黎第二大学,以文学院为基础组建第三大学和第四大学,以理学院和医学院为基础组建第六大学,而作为整体的巴黎大学再次消亡。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如果拥有一个世界影响力的大学,这将极大提高该国在全球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比如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并不是很突出,但是因为有牛津剑桥两个超然大学的存在,使得英国高等教育在全球的重要性仅次于美国。在法国,巴黎大学无疑是唯一有机会跻身于全球顶级影响力的高等学府,也是二战后非英语世界,唯一一所在办学历史、师资和规模上能够跟美国藤校和牛津剑桥竞争的大学。
然而,一纸行政命令就可以把这样的一所“千年学府”解散,这在英美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发生的。大革命后两个多世纪历史里,法国政府在与高校的角力中,牢牢控制着大学,说拆就拆、说并就并,毫无疑问政府赢了,法国的高校却输了,输给了作为小字辈的英国、美国、德国大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