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恐怖小说 > 大明第一臣 > 第三百六十一章 衣食为本,日用为道

第三百六十一章 衣食为本,日用为道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朱英终于成功激怒了张希孟……所以高启等人就有幸见到,张相公提着鸡毛掸子,在后面猛追。

    朱英撅着屁股,在院子里乱跑,一边跑,还一边大呼,“救命!快救命啊!要死人了!”

    面对此情此景,这帮人别说帮忙了,整个人都不好了,实在是有损张相形象啊!

    要不我们就假装没看见吧!

    就像儒家弟子对孔老夫子的包装似的……一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总比一个两米多的钢铁猛男吸引人多了。

    毕竟一想到孔老夫子的真实模样,就很难想象,两个小孩,敢拦着他的马车,当着他的面,辩论太阳大小,还敢耻笑老夫子。

    估计这么跟孔子这么说的,早就被抡到太阳上去了。

    由此可见,美化圣贤,就是门人弟子的使命啊!

    “张相真是用心良苦啊!”

    大家伙还在迟疑之时,孙炎竟然激动地用袖子擦眼泪,连声赞叹,“朱公子镇守浮梁,苦战连连,初见张相,张相是怕他受伤瞒着自己,所以才这么追打,查验公子伤势,可真是兄弟情深啊!”

    这么追打,竟然是为了验伤?

    我怎么看像是要把孩子打出伤势来啊?

    几个人面面相觑,一时间竟然找不到更好的说法……大约就是张相和朱公子兄弟情深,朱公子在外领兵,归来之后,张相唯恐兄弟隐藏伤势,故此持鸡毛掸子追之。

    绕房数圈之后,见公子健步如飞,身体健康,张相大喜过望,兄弟相拥而泣。

    很好,很温馨……再努力润色一下,可以写入课本,当做小学生必读了。

    至于以后有多少孩子遭了鸡毛掸子毒打,就不是他们考虑的事情了。

    朱英提前回来了,浮梁之围解了。

    朱家军彻底赢得了胜利,朱元璋不日就会押解俘虏,抵达忠诚的江州。

    而张希孟也抓紧时间,连夜赶稿。

    他借用了朱熹旳白鹿洞教规,只是做了少许注释,并没有大刀阔斧改动……为什么没改?

    因为不需要改!

    这个教规讲的是什么?

    讲的是书院教学育人的目标,讲的是读书明理的方法,讲的是为人处世之道,讲的是如何修身治学……

    哪怕到了几百年之后,学生们依旧要背三人行必有我师,一样要知道温故而知新。

    就算是搞科学研究,只怕也不能否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顺序。

    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刻在了国人的骨髓里。

    说白了,这就是一套工具,一套正确的废话。

    单独拿出来,是没有多少价值的。

    真正关键的东西,是治学立论的根基,是最原始的参数,这东西确定下来,输入这套工具之中,然后灌输给学生,最后变成学生心中的真理,社会的共识,教化工作也就差不多完成了。

    那张希孟要讲什么东西呢?

    衣食为本,日用为道!

    这也是张希孟询问高启等人的问题,江西何以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教化大兴?这可不是什么文脉汇集,老天偏爱。

    江西繁荣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区位优势,商业逻辑。

    梅岭开关,贯通赣粤,河海联运,货物通达南北,鄱阳湖周围,物产丰富,人口稠密……有钱,有人,有粮食,有商业,有许多可以供养子弟读书的殷实之家,这才有了白鹿洞书院。

    试问一下,朱熹为什么选择江州建立学堂,又为什么要面向鄱阳湖?

    白鹿洞书院又怎么能成为天下第一书院?

    是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行?

    要不让朱老夫子去塞北大漠,设立一个学堂,看看他能不能让蒙古人存天理,灭人欲?

    张希孟讲清楚了衣食为本这四个字,自然而然,日用为道,也就呼之欲出了。

    读书人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是民生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出现的产物……那读书治学是为了什么?

    追逐天理,空谈人欲?

    很显然,这都不合适。

    读书人的目的,还是回馈百姓,从民生入手,研究百姓日用。

    以百姓日用为道,进行扎扎实实的研究。

    循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思路,辅国治民,做好学问,当好官员,无愧自己,无愧百姓……

    “总算是拿出来了一份粗略的大纲,你们都看看吧。”

    张希孟满脸疲惫,将一摞文稿递给了叶琛,高启等人,让大家伙传阅。

    这帮人为了能快速浏览,直接把张希孟的文稿铺在了桌面上,一张挨着一张,大家伙快速浏览,一页一页看下去。

    几乎每个人都变了颜色。

    叶琛第一个看完,也是最先一屁股坐在地上,忍不住感叹,“张相,如此,则孔孟之道可以休矣!”

    这时候徐贲不免反驳道:“我看不是这样,孟子不也是民为重,社稷次之吗?张相讲衣食为本,日用为道。这也是孟夫子主张的。”

    叶琛忍不住摇头,似乎可以这么说,但实际却是南辕北辙,十万八千里。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孟之道,说得再多,也不过是自仁义而起,以仁义王道,治天下,抚百姓。说来说去,这是说给君王的,劝说君王要如何治国……可是张相这里,主张衣食为本,衣食何来?农夫田耕,织工纺线,衣食源自百姓。日用也是百姓日用,这個道也不是朱夫子讲得天道,而是扎扎实实的富国裕民之道,归结起来,还是民本之道啊!”

    叶琛是宋濂、刘基等人的好友,学问水平自不必说,他很轻易明白了张希孟的意思。

    其实可以说这几年张希孟的主张都没有变过。

    从最初的均田开始,讲的是民生根本,随后划分千年,主张君王与百姓共天下,如今又干脆指出衣食为本,日用为道。

    等于是全盘推出了民本之道。

    张氏学说的根基,在这一刻,已经确定下来。

    高启自然也能领会,他却是心中狂喜,抑制不住激动,张相果然没让他们失望,期待了这么久,一趟白鹿洞书院之行,果然有石破天惊之举,惊世骇俗之作。

    “叶学士,民本之道,其实自先秦时候,就有无数名家提出来过,诸子百家,也都有爱民之心。奈何历代以来,君王虽有爱民之心,却因为士人把持权柄,窃据天子威福,蒙蔽百姓耳目,使民愚钝,以至于被士人裹挟。这才违背了圣贤之道。如今张相不过是吹去尘埃,讲出根本所在。孔夫子的仁政王道是对,那张相的衣食为本,日用为道,就是错的?”

    很显然,张希孟也掌握了儒家的绝学。

    他从一堆主张里面,挑出了民本两个字,随即总结出衣食为本,日用为道,这八个字。

    就犹如仁政王道,三纲五常一样,成为了张氏之学的根基。

    试问这二者谁高谁低呢?

    貌似还真不好分辨。

    至少不能一下子就说张希孟不如孔夫子……总算能勉强对抗一下。

    可不要小瞧这个勉强一战,自从儒家成为显学以来,还从来没有主张,能达到这个高度,仅从这一点来看,张希孟已经足以自豪了。

    叶琛苦着脸道:“我自是知道,只是张相主张虽好,却还要有人支持,光靠着咱们,势单力薄,着实不行……且不说别的,江西千年百姓,读书人没有一百万,也有八十万,其中名家辈出,大儒遍地,才子之盛,丝毫不弱于浙江。要想挫败这些人,取代理学,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啊!”

    “那就用一百朝,一千朝,一万朝!”高启的执拗劲儿又上来了,“道之所在,义无反顾。我以为张相的主张,天经地义,远胜理学百倍。我愿意和他们辩经论道,不胜不休!”

    徐贲也绷着脸道:“没错,我也愿意,能为正道而死,死而无憾!”

    眼瞧着大家伙群情激奋,张希孟连连摆手,“不必如此,也用不着!你们要是信了我的东西,反而出去跟人辩经,那就说明你们都是糊涂蛋,没有真正看懂。”

    几个人悚然,立刻躬身道:“请张相赐教!”

    张希孟不客气道:“我讲衣食为本,日用为道。不是到此为止了,是要让大家伙琢磨办法,如何丰富百姓衣食,如何让人吃饱穿暖,如何身体力行!日用为道,是要走入百姓中间,从民生入手,总结出道理,研究出富民之策,便民之政,强民之法……总而言之,这八个字不是让你们挂在嘴边,而是要让你们落到实处!”

    “仆既然立下一门学问,我希望自己的门人弟子,两脚泥土,一身灰尘,行走在田间地头儿,站在百姓中间,真正研究一些问题,解决一些困难。而不是在这里夸夸其谈,自以为掌握了天理。倘若那样的话,要不了多久,这门学问也就和理学一样,变成了士大夫空谈的工具了。”

    张希孟说到这里,心中突然有一丝触动,或许日后的心学就是这么被门人毁掉的吧!

    高启等人面色如血,局促惶恐,“张相,我等惭愧,多谢张相教诲。”

    “谈不上。”张希孟摆手道:“如今主公即将到来,江西一省,也快要落到了我们治下,好好拿出点本事来,把江西治理好了。拿出真正的东西来,我这门学问,也就没有谁能推翻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