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陈文学是要去天宇建筑公司的运输队那里看看。
找一找当时到同溪加工场拉花岗石板材的那些司机,说不定会有收获。
“我们的板材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陈文学说,“现在我们是要想办法证实,我们的板材被拉到了天宇公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这场官司。”
至于如何证实,先找到人再说。
大家觉得这个办法可行。
天宇公司的运输队,离天宇公司的办公楼大概两公里左右。
是由一个废弃的仓库拆改而成。
那些废弃的仓库,被改成司机们临时休息的地方。
仓库外面的空地,就成了天宇公司的停车场。
陈文学他们到来的时候,仓库里面大概有十多个司机。
有的在甩老k,有的在抽烟侃大山,有的在一边看报纸。
进到仓库里面之后。
孔繁年掏出香烟,给司机们撒了一圈。
“你们这是--”
接过香烟,看报纸的那位司机问道。
“咦,小冯师傅呢?”
大家都还没有开口,同陈文学等人一起来的,小李就问了一句,
“就是喜欢唱流行歌曲,带着墨镜的那个小冯师傅,他不在这里?”
“小冯师傅,哪个小冯?”
看报纸的那位司机偏过头想了想,觉得一头雾水。
印象中没有这个人啊。
“五连拖要不要?哈哈,你们输定了!”
正在甩老k的一个司机,出了牌之后才把头转过来。
“你们是找冯小天吧?他不是我们这里的。”
“不对吧,上次你们不是一起到我们那里拉花岗石板材吗?”
小李好生奇怪的说。
“没有吧,你们是哪里的?”
“我们是从广南省同溪县来的。”
陈文学抢先答道。
对方想了想,肯定的说没去过那里。
其他几个司机也先后表示,花岗石板材倒是拉过不少,但从来没到过同溪县。
这样的话那就太稀奇了。
“莫非我们上次是做梦来着?”
小李还要往下说,被陈文学用手势打断了。
“那么请问,冯小天师傅在哪里呢?”
陈文学问道。
“你们找他是干嘛呢?”
“是这样的,我们有一些运输费还没有结算清楚,这拖下去不好的,我们该付的就要付给他。”
陈文学这样回答。
对方也没有多想,就把冯小天的地址告诉了陈文学等人。
原来冯小天是在另一个运输队,离这里大概有二十多公里。
城市离的二十多公里,跟县里面的20多公里是没法比的。
县里的二十多公里,大半小时就到了。
但在城市里,两个小时还没有看到终点。
陈文字心里想,好在这是1987年,要是在21世纪的话,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更是没法说了。
终于找到了冯小天。
小李一眼就认出他来,可是冯小天并不记得小李。
不过关于到同溪县后花岗石板材一事,冯小天倒是记得。
毕竟他们拉的不止一趟。
“你们那儿靓女多,哈哈。”
冯小天开心地回忆道。
据冯小天说,那天到同溪县拉花岗石板材的司机,全部都是他这个运输队的。
正如陈文学所料,那些花岗石板材并不是拉到天宇公司。
而是拉到了另外的地方。
这样事情就明朗了。
胡广生以天宇公司的名义同代理商签订合同后,便到同溪加工场拉走完全合格的花岗石板材,却没有拉到天宇公司。
而是让冯小天等另外的运输队拉到别的地方转手卖掉。
然后购进劣质的板材,由天宇公司的运输队去拉。
经过这一番操作,冯小天拿到了巨额的差价。
以弥补他在九仙楼的亏空。
天宇公司对此毫不知情。
劣质板材问题爆发后,公司老板便找来合同一看,以为是同溪加工场以次充好,于是将同溪加工场告上公堂。
事情弄清楚后,天宇公司撤诉,并向陈文学等人诚恳致歉。
韦淳觉得,这事不能一个致歉就结了。
陈文学却认为,在这件事上,天宇公司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出于误解。
而且他们也是受害者。
就不必计较了。
离开这座美丽的北方城市之前,陈文学等人请冯小天等司机一起吃了顿饭,并给每个司机表示了心意,以感谢他们如实作证。
席间,陈文学一时兴起,有板有眼地唱了一段当时极度火爆的一首歌曲。
“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熊熊火焰温暖了我的心窝……”
“你就像那,一把火!”
“熊熊火焰,温暖了我!”
……
压在大家心头的灭顶危机,终于顺利化解,自然是高兴的。
这件事虽然是虚惊一场,但类似的问题或者说漏洞也引起了大家的高度重视。
他们进一步规范了发货的流程。
在发货单上,不但有同溪加工场相关工作人员的签名,也必须要有对方相关人员的签名。
发货完毕,就是合同履行完毕。
发货单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
对方可凭交货单进行验货。
这样对合同双方的利益,都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当然引起重视的,远不止发货方面的事情。
而是方方面面的制度和规范。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场灭顶危机产生的教训效果,胜过三年苦口婆心的说教。
对制度和规范的高度重视,也为陈文学以后走得更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当然这马并没有失去。
这是后话。
但眼下的现实已有反应。
同溪加工场的这一次灭顶危机事件,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很多媒体都进行了报道。
一时间,同溪加工场以及陈文学都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如果放在21世纪的话,那就是网红。
但在没有网络的1987年,人们只是私下交流讨论,私下点赞传播。
点赞的,一是同溪加工场的板材质量上乘,信誉第一。
二是陈文学面对重大危机不慌不忙,头脑清醒从容应对的大将风度。
不过讨论也好点赞也罢。
对于当事人而言并没有太多的感受和感知。
他们所能感受到的,就是订单明显更多了,更加忙得不可开交了。
但是陈文学仍然不打算上更多的设备,开更多的生产线。
一方面他有自己的打算。
不能让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耗在花岗石板材上,耗在加工场上。
在这个黄金遍地的年代,不能为了一棵树而失去整个森林。
另一方面。
从企业、生意和生产的角度看,一定数量的订单积压,对合作伙伴和员工来说,既是动力,也是一种职业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