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凡事先人一步
陈文学故意笑而不语。
吊足他们的胃口之后才说:“应该是‘泰山——石敢当’才对。”
韦淳等人听不明白了:“这不是一样吗?”
“当然不一样,石敢当是传说中的一个人物呢。”
“原来是这样啊。那么这到底是用人去挡呢,还是用石头去挡呀?”
“你说呢?哈哈。”
说话间就到了石窝。
陈文学首先去看了看那口泉眼。
那泉眼确实往外流淌着一股不大不小的黄浊之水,甚为新奇。
陈文学问旁边的村民:“你们说,这是什么水?”
“黄泉水啊。”
“我看不大对。”陈文学摇摇头说。
“那你说这是什么呢?”
“对啊,陈老板见多识广,说说看呗。”
众人解开了心头的焦虑,又回到了村民淳朴的本真,说起话来无拘无束。
“这其实是黄金水!”陈文学说。
“黄金水?!”
“对啊,黄金不就是黄色的吗?黄色的水当然就是黄金水!”
“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呢?”
众人仿佛如梦方醒。
这个时候,有人想到另一个问题。
“黄金水那不就是财源吗,这样的话,还需要用泰山石来挡吗?”
“对啊,挡了财源那不等于自断财路?”
陈文学摆摆手。
“没事,泰山石挡的是不好的东西,好东西它是不会挡的。大凡神物都是这样。”
原来是这样,那就好了。
立泰山石喽,泰山石敢当!
财源滚滚来喽!
发财,到底是这个时代最容易引人共鸣的愿景。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或者老板介入同溪花岗石的开发,同溪一时间成为炙手可热的地方。
同溪花岗石的名声更是越来越响。
县里很快意识到,需要一个响亮的品牌。
很自然地,陈文学他们的加工场引起了县里的注意。
“同溪红”这个名称得到普遍赞许,将它定为本地花岗石的品牌,几乎没人置疑。
不过韩卫东却不大感冒。
这个名称是我们定的,现在大家都用,成了大众的品牌,那岂不是抢了我们的饭碗?
陈文学告诉韩卫东他们,这事不是这样看的。
大家都在同溪,都是同样的花岗石,如果各自使用不同的名称,就会引起恶性竞争,相互诋毁造成混乱。
都使用同溪红这个名称,实际上就是以一个县的名义给我们打广告,这不是很好嘛。
好比你去县城买水果,肯定首先想到水果街。
别的街上可能也有一两个水果摊,但生意是不会好的,因为知道的人太少了。
花岗石市场那么大,一两家加工场根本吃不消。
不如抱团而战。
何况我们已经走在前面,根本无需担心。
果不其然,随着加工场、采石场越来越多,“同溪红”这个品牌的名声也越来越响。
陈文学他们加工场的订单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十套设备天天满负荷运转。
与此同时,财富也是流水一般哗哗而来。
几乎是不知不觉之间,他们蓦然发现,账户里肥肥地躺着三百多万!
真的是不可思议!
“陈总,那我们是不是考虑再增加十套设备,或者五套也行?”
韦淳这时候也明显感到底气十足了。
“对,我看现在也确实有必要乘势而上,增加设备。”
韩卫东表示赞同。
“不。”
陈文学说,“谁都想把世界上的钱都赚完,但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挣钱的关键不是尽量挣得更多,而是知道在何处收手。
现在花岗石市场正处于上升阶段,现在是非常赚钱的时机,但同时又离顶部不远了。
所以现在我们不是要考虑介入更深,而是要考虑抽身转型了!”
韩卫东觉得不好理解。
“这么快就要转型了?”
陈文学说:“不是说现在就要转型,而是要开始考虑,提前布局。”
两个广场的事情,就是这方面的考虑。
就目前而言,自然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花岗石项目这边。
没错,是主要精力,不是全部精力。
陈文学根据上一世看到的板材进行设计的成品,多数人感到相当新奇,乐于接受。
但也有为数不少的人认为过于另类,不合潮流。
既然市场有这样的需求,陈文学便将部分产品设计得老旧一些,土气一些。
但站在1986这样的年份看来,仍然是新颖的,是别具一格的。
在某些看来,这才是合乎他们期待的潮流。
如此一来,不同层次的人都能在陈文学他们的加工场里买到内心期待的板材。
订单就更加多了。
这个时候,陈文学没有忘记他曾经是个小有名气的“民科”,即民间科研爱好者。
于是亲自动手对设备进行改进。
这一改不要紧,生产效率真的是大大提升了。
大概提升了一半左右。
这就相当于将那十套设备变成了十五套。
看到这样神奇的效果,韩卫东、韦淳行等人简直折服得不行。
“难怪文哥不同意增加设备,原来他有这样的后手!”
韩卫东暗暗叹道。
事实上,以陈文学来自二十一世纪的超前智慧,这点改进根本算不了什么,假以时日,让生产效率再次大幅跃升,那都是小菜一碟。
只要他愿意。
时间这位老人终于来到了1987年的7月。
这时候,整个同溪县都成了花岗石的天下,或者说,成了同溪红的天下。
到处都是采石场,到处都是加工场,到处都是销售“同溪红”花岗石板材的店铺。
是的。
直到1987年下半年,街上的“同溪红”花岗石板材店铺才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
原先陈文学他们独此一家的时候,陈文学没想过要在县城开一个店铺。
因为根本不需要。
想要买花岗石板材的人,直接就到他们的加工场了。
当众多的公司和老板开始介入花岗石项目的时候,陈文学便率先在县城开了一家店铺。
当时韩卫东等还觉得这是多此一举。
其他加工场也对此不屑一顾,认为一家小小的店铺能放几块板材,你就算把店铺的板材全部卖光,也值不了几个钱。
“看来,陈文学就是做这种小生意的人。”
这是他们的结论。
直到小店铺签下源源不断的订单时,那些人才如梦方醒。
原来人家的店铺根本不是为了卖几块板材产品,而是将推介和引流的功能往前移动,往客户的便利之处移动。
就在其他加工场纷纷在县城开设店铺的时候。
陈文学已在广城、海城等地都有了代理商。
没错。
那位“本家兄弟”陈先生是第一家。
“凡事先人一步。”
陈文学对韩卫东和韦淳等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