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时代土著人
经过商量,他们决定用拖拉机把桂油拉去同溪。
但是,如果开着拖拉机却只拉300多斤桂油,也不合适。
成本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主要是装着桂油橡胶罐不好固定,而且拖卡里只有几百斤桂油,跑那么远的路,也太张扬了。
他们的方法是,将桂油放在拖卡的底部,然后装上大半拖卡的木柴。
到了同溪后,先在岳老板的附近把木柴卖掉,再将桂油拉去岳老板那里。
一举两得。
木柴不能装得太满,因为这个年代的道路基本上都是泥巴路,万一遇到上次班车那样的深坑,太重了就不好弄。
也不能太少,太少了一来藏不住橡胶罐,二来拖卡太轻也容易颠簸。
用拖拉机拉桂油终究不是办法。
“要考虑买辆车了。”
在同溪那个小镇吃午餐的时候,陈文学说。
“买车,没这个必要吧?”
韩卫东一边吃着扣肉一边说。
他觉得现在已经很好了,不,是非常好了。
也不对,是非常非常地好了。
一个月跑一趟同溪,就至少有15000块的进账,而且是开着拖拉机去,多幸福多安逸啊。
别说是15000块,就是20块就已经把大多数人甩在了身后。
有这么多钱进帐,天天挑一百斤东西去同溪我都愿意。
更不用说舒舒服服地开着拖拉机。
要知道这个年头,拖拉机可不是人人都有条件开的。
而且煮桂油也是请人工做,自己基本上就是在那里看看而已。
或者换个说法,我们自己就是负责数钱。
这样的神仙生活,文哥你还不满足?
陈文学知道,韩卫东作为这个时代的“土著人”,对现状极度满足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换成自己,也一定是这样的心态。
但现在自己作为来自二十一世纪的重生者,自然要棋高一着。
“买车是非常有必要的。”陈文学对韩卫东说,“可能你会觉得,我想买车只是图享受,其实不是的,是为了未来更好地发展。”
陈文学想了想,又很文艺地补充一句:“难道你没听见这个时代咚咚向前的脚步声吗?没有车根本赶不上。”
韩卫东一听,会意地笑了。
想想也是,一直以来文哥对时势都看得非常准,普通人往往难以理解。
听文哥的准没错。
“好吧,不过我有个条件。”
韩卫东点点头说。
“什么条件?”
陈文学问。
他有点奇怪,我买车你提什么条件,难道你会提出,以后的分红不变,怕我为了买车而多占不成?
不至于吧。
“不管买什么车,都是我们共有的,不能让你一个人买。”
韩卫东看着陈文学说道。
“啧,这有什么可提的。”陈文学说,“谁买不是买。”
“那可不一样。”
韩卫东说,“我也希望有辆车,威风威风呗。”
说毕,两个男人哈哈大笑。
惹得粉店的工作人员投来好奇的眼光。
每天来粉店的客人有很多,但这两个客人跟别的不一样。
至于有什么不同,却又说不上来。
他们来的次数不算太多,却给人一种异样的感觉。
总之这名微胖的工作人员已经记住他们了。
尤其是其中穿着稍差点的那个人,工作人员似乎是没有来由地对他印象深刻。
以至于每次都有意往陈文学的碗里多放点肉。
陈文学也发现了这个秘密,但他没有声张。
可能是我长得比较帅吧,他暗想。
在午餐的过程,陈文学会时不时往这名工作人员那里瞟上一眼。
很年轻。
大约二十四五岁,看上去应该还没结婚。
眉目清秀,皮肤光洁,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和想象。
有时候她的目光会跟陈文学撞到一起,立马就挪到别处,甚至还有点儿慌乱。
似乎脸上还红了一下。
有点意思。陈文学想。
在岳老板那里卖了桂油后,陈文学说要逛一下同溪县城。
韩卫东赞同地点点头。
“岳老板,我们逛一下后回来吃了晚饭再走。”
“好咧。”
陈文学这次主动提出吃了饭再回去,岳老板多少感到有点儿意外。
当然更多的是高兴。
毕竟双方合作相当愉快,有时间聚个餐是件开心的事情。
只可惜陈文学以前总是归心似箭,交易完了只想着回去,吃饭的事一再推辞。
双方只吃过一次饭,太少了。
“那你们好好逛一逛,我准备好晚饭,咱们好好聚一聚。”
岳老板高兴地说。
同溪县要比陈文学他们的藤南县大很多,东西也丰富很多。韩卫东想,平时少有机会到这里,是该好好逛一逛。
但陈文学知道,同溪县比自己家乡的县大很多,只是暂时的。
自从那位尊敬的老人家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尤其是后来又写下诗篇以后,藤南县真个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比同溪县发展快多了。
但现在的同溪,确实先人一步。
原因是这个地方的人思想比较开放,善于接受新事物。
陈文学逛同溪县城,并不是为了看热闹看新鲜,而是要印证一个计划。
同溪盛产花岗石,尤其是一种后来被称为“同溪红”的花岗石,在九十年代红遍全国。
一度成为中高档建筑的标配。
但这种花岗石的大规模开发,是从1985年的下半年才开始的。
而现在,只有少数人依靠手工从山上挖几块花岗石回来,简单打磨一下,卖给别人作门口的垫石用。
仅此而已。
没有更大的用途,也没有更大的价值开发。
山上巨量的花岗石,价值连城的花岗石,由于时代的原因,至今未被资本盯上而长期处于休眠状态。
这是陈文学上一世的记忆,他需要验证一下。
果然,陈文学看到,在同溪县城里,有少数店铺摆卖几块仅仅经过简单打磨的花岗石。
正是后来红遍大江南北,被称为同溪红那种。
现在却除了作为垫脚石,几无可用。
简直是暴殄天物。
然而这正是陈文学希望看到的场景。
因为这对他来说,就是机会。
巨大的机会!
“这种石头看起来挺不错的。”
看到陈文学盯着店铺门口的几块花岗石恋恋不舍的样子,韩卫东随口说了一句。
“岂止不错,下一个风口就是它了!”
离开店铺几步后,陈文学告诉韩卫东说。
“风口?”韩卫东表示不解,“文哥的话我好像越来越听不懂了。”
也难怪,风口一词是二十一世纪的经济流行语,韩卫东怎么会明白。
“简单讲,就是机会、商机的意思。”
陈文学解释道。
“在不久的将来,城里就会兴起用花岗石来装修房子时髦,那个时候,花岗石特别是同溪红这种带着暗红色彩的花岗石,就会成为抢手货,价格一路飚升。这就是一个赚钱的风口。”
韩卫东觉得这几乎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石头这么笨重,谁会拿来装修房子?
怎么装修?
有钱盖钢筋水泥“小洋楼”的人,还会用石头这么土的东西来包着?
这不是脑袋进水了嘛。
没人会这么傻。
“你看看城里那些新大楼,都是石米或者小块的瓷砖来装饰的,哪里会用石头,不会的。”
韩卫东觉得文哥这次肯定是看岔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