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消防
在高高兴兴的忙碌中,乾德四年的正月元宵平稳度过,没有起火,没有饥荒,没有人流离失所。
正月十八日。
南郊大礼,赵匡胤大力的感谢了一下感生帝,又封了一堆朝臣的子弟做荫官。
成亲的筹备也一路顺顺利利的走了下来。
到了正月二十九日,岳州火灾,伤民毁屋。
“荆南之地也这般繁华了?”
报上来的火灾原因是闹市失火,赵匡胤就问了一嘴阿离。
“荆南的赋税都赶上大半个宋国了,你说呢?”
阿离反问。
“且喜且忧,唉,去把昭哥儿跟嘉姐儿叫过来,这汴京里的元宵这么些火都没事,岳州倒是失火了。我这祭天,祭感生帝,难道要把全国的州府都念一遍?”
赵匡胤叹了口气说道。
“是,官家。”阿离应声就让小内侍去了才答了赵匡胤,“谁都求他,挺忙的,忙不过来了呗。”
“也是,到处都求,听不过来了,总有漏的。”
赵匡胤也只能接受这样的说法。
正在太后宫里的赵德昭跟谢嘉上来得很快,见了礼,赵匡胤直接开问。
“元宵的时候你们做啥了,今年军巡铺的人都改行抓贼了。有几处起火的,还没等人呼救就已经灭了。你们怎么把敏哥儿也带过来了?”
“没做什么,弄了几台高架子。走朝里申领来不及,我跟嘉姐儿花钱让木工坊赶制出来的。敏哥儿不跟奶娘,不给跟就哭,祖母就让我抱着了。”
赵德昭手里抱着王皇后的幼子,一点也不耽误地回道。
“。。。。把他给我,你说详细点。”
赵匡胤无奈,幼子太喜欢德昭了,他只能排个老二。
“哦。”
把弟弟递给了自己老爹,赵德昭也没再坐下就开始说起自己的巡视时做的举措。
元宵时最怕什么,每年总有两项,一个是失火,一个是丢娃。主要是失火。
汴京街巷坊户里的管治安跟防火的军巡铺是一直都有的,每街巷三百步许,就有军巡铺屋一所,铺兵五人,夜间巡警,收领公事。
赵德昭跟谢嘉上出去巡视,自然也会去这些地方看看,跟军巡铺的将士也聊一聊。
聊的时候就发现,这起火的开始都是小火,可能连主人家都不知道,等蔓延到大火被发现,再到敲锣打鼓的警示,军巡铺的人赶到,就算三百步这样的距离,这火也就大得没什么救的了。
到了只能是砍了墙,拆了屋子,不让蔓延到别家去,有时候风大,墙连着墙的整一条街立刻就全部烧起来了,根本就来不及,军巡铺能做的就是疏散人群,做一些救助的活。
“我跟嘉姐儿就觉得这中间少了点东西,要是能在火势很小之前就发现呢,灭一小撮火苗,一桶水也就够了,唧筒、水囊、水袋,都是够的,火大起来,水龙抽水要时间,也不是每一个军巡铺都有水龙。”
“我们俩琢磨了一路,后来上了西阁,在露台上往外看的时候,就突然想到了,要有望火的高楼。城中东南西北,各设几处望火楼,高一些,闹市也好,坊间也好,尽收眼底,十二个时辰不错眼的轮值,也就能提前警示了。”
赵德昭把整个过程都讲了出来。
“盖望火楼来不及,你们就弄了木头的高架子,让军巡铺的人上去看着,看着像要起火,就派人去扑?”
赵匡胤逗着小儿子,也一点不耽误他听正经事。
“嗯,我说让军械监做,嘉姐儿觉得肯定赶不上趟,就找了个木工坊,给了五十两银子让他们加班加点做。
十三那天做出来就安好了,每四个军巡铺中间弄一个,轮流值守,看着像起火就跑一趟,一个地方起火,四个军巡铺看旗号,火大就一起过去救,火小就就近扑灭。
这次高架子上了以后,都发现得早,火不大,人多,灭火快,有那种乱烧纸钱的,都给灭了。”
赵德昭回道。
“这个确实好,各边反应也快些。”
好的就要用,有谢嘉上这位现任的翰林在,赵匡胤直接就让她草拟了诏书,明天上朝议过没什么疏漏就发出去。
【诏令汴京城中觅高处,以砖砌望火楼,楼上日夜轮值卓望。此诏令各州府通行,明发,不得延误。
望火楼下劈军舍,常驻军兵百人。常备救火家伙式,水龙五,大小桶双十,洒帚十,其余长矛,弓箭,竹梯,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锚儿不低于八。卓望遗火后,视火情大小军马奔报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级扑灭,勿伤民力,不劳百姓。
望火楼下的军马专司扑火救火。军巡铺原铺兵调入望火楼,仍设铺兵五人,用于夜间巡警,防火、防盗,安民。】
“还是有点治标不治本。”
阿离觉得还是防跟救,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除迁都,或是扩城,把城中居民移出去,无他法。”
谢嘉上说得言简意赅,并站起身来,就着书房里跟贺楼一样的黑板,画了一副大致的汴京地形图。
“现在汴京城中,与汉、唐时相比,各坊各市日益扩张,住宅商家鳞次栉比,坊间道路狭窄非常。
坊巷内有住户,有商家,还有前店后宅,有下店上宅。
占道经营的有之,囤积私物的有之,甚至养鸡养鸭,私搭牲畜棚户。
坊间房屋楼舍多用竹木,百姓只图有顶遮头,屋顶不用瓦片,多以茅草,竹席覆盖。有那等贪图房租屋利的主人家,租出去的房子连四面围墙也仅以芦苇和泥砌墙。”
【小科普:北宋消防制度。潜火铺=消防局
望火楼如文中所说,存在的。望火楼底座很高,上面四柱,柱高三十尺,合现在的九米多,也就是三到四层楼高。
军巡铺亦如文中所表,每三百步一铺。(步为量地弓的基本长度,一步五尺,即现今一米五。)
宋之后的封建王朝基本延续了北宋的这一整套消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