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八章 幽州
李冬儿就想回木石村,然后好好的休息几天,开始规划自己的种田大业。
嘉禾有许多了,女儿稻至今八字没有一撇。
柴伯在村里给她带了一批农业生,回去看看资质,行的话,她想全国各地走走了。
“我打算明儿让德昭说,这些日子,他也看了很多书。”
谢嘉上心中已经有了安排,德昭教到现在,也是有模有样了,该到赵匡胤面前展露一下了。
不用太多,把情况分析一下,中规中矩即可,做决断的还是官家。
可有见解的皇子,才有托付江山的可能。
正如舅母所说,年纪小,有无数的可能性。
“我看行,就这么定了吧。”
李冬儿最后拍板。
“洛阳要用新税法啦?官家今儿没提起,洛阳用了咱们夹马营也就用上了?太好了!”
说话间的功夫,关羽长也把邸报看完了,兴奋地说道。
洛阳上次跟官家去的时候,看了几个地方,除了老破旧残,没法有别的形容词了。
一直呆着可能没觉得如何,可跟汴京一比,就是天上地下。
原来他还说让八郎去洛阳的国子监呢,离家近点,吕蒙正去看了一圈,还是带着八郎走了,由此可见,洛阳之凋零。
“嗯,回去要派人去白马寺跟大师说一声,这下,大师应该能安心了。白马寺边上那么多荒地,都开出来,那一片,明年就能起来了。”
了因大师年岁已高,白马寺现在过得不错,依附在白马寺周边的百姓也能吃饱饭了。
但白马寺的斋堂还是一直有人去讨要斋饭。这种得道高僧就始终怀有悲悯之心,一天还是只吃一顿。
吕蒙正很挂心自己师傅。
“没定迁都?”
关羽长翻了翻邸报又问道。
“没,温水煮青蛙,一步步来吧,一时半会的怕朝臣受不了,也不一定就迁都。”
李冬儿答道。看了看刻漏,已是晚饭时间就摇了铃让下人开饭。
“舅母不赞成迁都?”
谢嘉上听出了李冬儿的言外之意,有点意外的问道,原来李冬儿是赞成的。
“时移世易,现在跟之前不一样了。”
李冬儿也懂谢嘉上的疑问。
“北汉也拿下了,云州也拿下了,燕云得了一半,原来担心汴京没有天险可守,现在已经好多了。嘉姐儿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这几年能把幽州拿下呢?”
这事从最开始建贺楼的时候,李冬儿已经开始布局了,谢嘉上说到底并不是进攻型的性格,她有她的舒适圈。
李冬儿也不是,但她知道历史,辽国,金国会去到什么程度,为了让自己的后代安生的过日子,也是不蒸馒头争口气的心理,她想得更远一些。
搞掉晋王只是第一步,后面接着拿下燕云十六州,再拿下辽国,再灭了金,灭了西夏。
她不但这么想,也是按着自己的想法,引导着赵匡胤一步步的去做的。
不是指挥,只是适时的提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五年计划,比她预计的完成度还要高。
她都没想过能在第五年拿下云州。
如果有幸活到七八十岁,她想在有生之年看着这几个国家倒下,让靖康之耻不再出现。
“幽州?那是个好地方,进可攻,退可守!”
谢嘉上一点就明白了。
一旦幽州拿下,那洛阳就没有必要了。
“幽州有漕运?运兵运粮不方便吧?”
关羽长不太赞同。
“从唐往上数,不依赖漕运和河流也一样有太平盛世,也能开疆辟土。汉唐时漕运最差了,但汉唐却是疆域最辽阔的皇朝。唐高宗时还征服西域,拓地万里。”
李冬儿答道。
“漕运便利经济,也便利攻伐。
按我说,一国之中,有大力发展经济的城都如汴京。
也要有攻防皆备的核心都城,如幽州。如洛阳。”
有些话,太过超前,李冬儿并没有说,西夏,女真崛起的地方那叫一个穷山恶水,多少少数民族崛起于苦寒贫瘠之地。
经济太过发达,像大宋,越到后面权贵骨头越来越软。
迁都势在必行。
而迁都的所在地,则是要看整个大宋的统一进程了。
“舅母说得对,我局限了。”
“你还小,可以慢慢琢磨。
对于平叛,夺回燕云十六州,甚至讨伐辽国来说,汴京是最合适以攻代守的地方,漕运能极快的汇集天下钱粮兵马。
洛阳这会弄起来,也是给汴京加一道保障。
一旦辽国回过味来了,而我们还没有拿下幽州,兵临城下,洛阳就是退守的最佳地方。
只要官家不出什么大错,拿下幽州,幽州就变成最前线,天子守国门,理所应当。”
李冬儿想到什么说什么,说完自己也觉得有点乱,不过谢嘉上明显听懂了
“是,舅母,我会再琢磨一下幽州。”
“不但幽州,还有长安。只要这几年风调雨顺的,向西走走,也是可行的。”
在国力财力军队都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向河西以及藏地扩张,西域也是在望的。
长安其实也是个很好的地方,只不过现阶段不太合适,距离辽国太远了。
摊子不能铺得太大。
“嗯,看看路线,看看可行不可行,我是觉得也就三五年间,差不多也就是我们把洛阳弄好的时候,两手准备,进可攻,退可守。实在不行,三五年后等辽国的经济垮了,把剩下的燕云买回来也行。”
现在赵匡胤私库里真的是满坑满谷的钱。他本就有这个打算,真要花钱去把燕云买回来,省了军费,赵匡胤肯定干。
“对了,黑水那班人怎么样,官家召见了么。”
买燕云的话,还得看看金这边,两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金必须下场,水才能荡起来。
“见了,这次来的是建隆三年正月的那波人,三月的是不同部族,建隆二年八月的又是另一群人。”
谢嘉上答道。
“那挺好。”
李冬儿很满意,正好三波。
“嗯,官家给了钱还给了粮食。”
谢嘉上补充道。
“保持常来常往,辽国边上埋几颗钉子,幽州就快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