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鹅
不管这心里怎么想,两个人回了木石村就收拾行囊,各自上任。
一路到了这小县城,老刘氏一巴掌把他呼醒了,说君子行得正坐得正,无畏!
他才踏踏实实的当起了知县。
这会看赵德昭在他面前装得像模像样的,他又有点手痒痒了。
忍住,要忍住。
“吕老师!!”
九寿才不管大家心里想啥,看吕蒙正身边的人走了,先给吕蒙正行了个礼。
“乖!”
吕蒙正下意识回答。
“八哥!!我想死你了。”
转眼间九寿就从小灰身上跳下来,直扑八郎。
“别,别,别!”八郎急呼。
“轰!”的一声,八郎被猛扑过去的九寿撞倒在地上,拍成了一个大字型在地上。
下巴被九寿的门牙撞肿了,地上腾起的灰又把整张脸弄得灰头土脸。
“九爷,咱能斯文点么!”
八郎生无可恋。
“嘿嘿,没忍住。”
九寿坐在八郎的肚皮上,摸着脑袋笑道。
“哈哈哈哈哈哈!”
关羽长捧腹大笑。
赵德昭也跟谢嘉上从车上下了来,齐齐的给吕蒙正行礼。
“见过吕老师!老师安好?师娘安好?婆婆安好?”
“都好,都好,不敢当殿下谢娘子老师之称。”
吕蒙正赶紧回礼。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当得,走吧。”
李冬儿一句话终结了这群人的你来我往,牵起了九寿又拉上八郎抬脚往城里走。
“咦,吕老师砍树了?”
九寿进了城门第一句话。
“嗯,春夏之交,跟咱们木石村一样,砍了上面细弱的枝条,才能茂盛,这百姓摆摊乘凉方便。”
吕蒙正回答道。
离开了木石村,才发现在木石村这几年,不知不觉真的是深受李冬儿影响。
到了这儿,第一件事,就是搞了公厕,请了专人管着。
立刻整个县城就干净了许多。
他很喜欢木石村那种入夏以后大家伙在外面乘凉说闲话的氛围。
开春的时候就把树梢砍了,让新叶长出来,等到明年,他想看到的自然就能看到了。
“真是一脉相承啊。”
赵德昭偷着乐,每一个跟舅母接触得多的人总会受舅母的影响。
连这种齐齐整整的毛病都能演化出一个说得冠冕堂皇的理由。
“这边一切还顺利?”
关羽长问道。
“是的,将军,挺顺利的,收到信说殿下要过来的时候更顺利了几分,还募了不少兵。”
吕蒙正答道。
“嗯,勤着操练,以后就得用上。”
关羽长一路跟李汉超聊了挺多,吕蒙正这地方,接壤燕云十六州,往北直去就是云州。
要是要打云州,这边必定会波及。早早晚晚而已。
派出去打仗可能性不大,但自保还是很重要的。
边民也可能流过来。
关羽长跟吕蒙正说正事,其余的几个人则是说些闲话。
九寿童靴最关心的就是那头大鹅。
“说嘛,说嘛,我这么远跑来看八哥你了,你告诉我,我坚决不告诉哥哥们。”
“哈哈,其实也简单。”
八郎已经快九岁了,长成了一个小小少年郎,以前的那点小奶膘早就抽条得一点儿也不剩。
牵着四岁多的九寿,脚步稳健踏实。
“信里说到哪儿了?”
“说到吕老师回去吃饭。”
“那我接着说。
等吕老师吃过了饭,就回到了衙门。
这两个已经坐得不耐烦了。
大鹅也在筐子里叫唤。
吕老师就细细的盘问了一番。大鹅平时吃什么,怎么喂的,喂多久了等等。
那个小郎君说他是县城人,这鹅是家里养的,每天除了喂点米糠粮食就是赶去渡头河边让白鹅自己捉鱼吃,养了好几年了。
乡下汉子说鹅是他自己在乡下田里养的,带过来作为节礼送给丈人的,只养了两年多。
吕老师听完,就让打开扣着鹅的筐子。
鹅在地上拉了好几坨黄绿色的便便,踩得脚上都是。”
“哈哈哈,那个小郎君撒谎!鹅吃草才拉绿便便。”
九寿拍手笑得不行,太蠢了。
“对了,吕老师也是这么说。那个骗子还狡辩,说,兴许这鹅在河边吃了水草呢!”
八郎接着往下说。
“也是,这个也说不好。”
九寿同意,村里的大鹅是养着做护卫的,平时吃得好,有粮食,有鱼,但他们到处跑,也会自己吃点草叶子之类。
“吕老师把鹅放到他们跟前,指着一条条的说给他们听。
壮年鹅鹅头皮肤紧致,老年鹅则松软。
壮年鹅脚上鳞片细致光润,老年鹅则粗糙且硌手。
壮年鹅羽毛细腻柔滑,有油光,而老年鹅一般暗淡无光。
最后是鹅头上的肉瘤,年龄越大的肉瘤就越大。
两个人争夺的这只鹅明显还是壮年,压根不是那个骗子说的养了好多年。”
八郎一条条的跟九寿数。
“多得夫人留蒙正在木石村教学得这几年,要是早年得了这知县的位置,怕是都不懂怎么断这个案子。”
吕蒙正跟李冬儿一拱手,郑重的行礼道谢。
“不敢当,是你平时细致入微。”
李冬儿不敢居功,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她给了一个环境,如果吕蒙正没有真正的深入到普通农家的方方面面去,如何能总结出来鹅的这些不同。
不愧是能拜相,又能在历史上留下美名的人,就这份观察力而言,其他人,真的没有。
她自己养都没有总结过。
“我好惭愧。。。我就知道老鹅味道浓郁,嫩鹅鲜嫩多汁。”
赵德昭也说道。都同样生活在木石村,吕老师融会贯通,可以拿来断案,他只能想起鹅肉好好吃。
“没事,你不是一个人。”
九寿拉了一把赵德昭的手以示安慰。
赵德昭。。。。
“多看,多听。多总结。”
谢嘉上结语。
说话间,一行人已经到了吕蒙正的官衙,他家人口不多,也就住到了官衙后面。
老刘氏跟抱着吕蒙正大郎的小刘氏正站在门口迎接他们。
李冬儿赶紧上前止住她们行礼,挽着老刘氏就进了官衙。
“吕老爷没来么?”
李冬儿依稀记得当时吕蒙正中了榜眼,这种喜报还是会送到洛阳吕家去得。
在老刘氏没有改嫁,吕蒙正没有改姓的情况下,吕蒙正的生父也会得一份因儿子中举而来的荣耀。
即使再不情愿,孝道大过天。
“没,他还住洛阳。”
老刘氏简单的答道。
【小科普:古代的孝其实挺坑,吕蒙正这位名相,明明是自己母亲一力供出来的,但因为孝道,做了官,还要把生父请回来一起住,老刘氏比较刚,即使同一屋檐下,一辈子再也不见吕父。
而本书这里,瓜,不愿意老刘氏憋屈,就不按史实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