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 第一步
吃过晚饭就是关羽长跟李冬儿例行的散步时间,两口子聊聊家里的下一代,又说说关可人的事,就说起了关家的二叔公。
“还会再来的吧,二叔那股子偏执劲,也不是娘三两句话能打发的。”
李冬儿略觉麻烦。
“应该不会了。
我把嘉姐儿说的老祖宗降曹,还有荆州是怎么没得,跟二叔公说了。
他嘴里说往日荣光的,却一点也不知道这些事。
关姓不会有差,但挂靠个祖宗的挂错了,那只能自己吞了这苦水!
以后应该是不会再来了。咱家这情况他也能看到,得罪了没好果子吃,不找他算旧账就已经是给他留了情面了。
再有,关扪关怆解试去了,现在就在洛阳那边,十有八九能中个举人。再进一步中进士也不无可能。
他们懂得衡量。
就算这两兄弟住这边,他们该沾的光还是会沾到。”
关羽长胸有成竹的说道。
“那就好。”
李冬儿觉得也算了了一事。
剩下的还有她娘家。
亲爹跟后母说来早先也没有什么深仇大怨,把她嫁了以后不闻不问而已。
可恨的是后来,她刚刚生了关一天没多久,关羽长随军去打仗,一去半年,然后就有军里的将士来家里来报关羽长下落不明,不知道是当了逃兵,还是被俘了,还是其他的情况。
她直觉关羽长应该是被困之类的,打算去寻关羽长,可家里就关老太太跟关一天,外加一个刚刚到了关家不久的荔枝,可人是新嫁,她不能把老人小孩托付过去。
想着找亲爹帮忙,结果,亲爹怕关羽长是逃兵或者降了连累了他。
连门都不让她进。
最后她赌了一把,托付了荔枝,去赵匡胤家借了一匹马就去找关羽长了。
关羽长被她找到了,但从此亲爹不再是爹。
赵匡胤登基了,关羽长封将军了,亲爹写信送礼示好,距离得远面上说得过去就完事了。
关羽长辞官了这亲爹又像死了一样。
头年搞了个庶子出来,就通知了她一声。今年关家的木石村名声传开了去,就写信说要把庶子送过来读书。
孝字当头,何以解忧。
“别想太多了,送过来就送过来呗,咱也不缺这口饭。”
关羽长知道李冬儿在想什么,宽慰道。
“觉得恶心啊。”
“那便宜弟弟不是比九寿小一点嘛,且送不来呢,到时候再说,他也就是探探你口风。怕不是你后母容不下这庶子,就算来了,咱把他教歪了回去嚯嚯家里,不也挺好玩!”
“去!你这馊主意出的!”
李冬儿被逗乐了。转念想想也是,身为局中人,就是没有旁观者清。
到时候再说吧。
赵匡胤那边的推广到全国的稻种,今年的早稻加上后面的晚稻,就足够了。
她这边几百亩地的,只是零碎,要开始有优培优育的路线了。
冬天歇歇地,再养养,明年就可以开始鼓捣一波杂交再加上一颗颗的排查女儿稻了。
查完了自家田里的,她打算把官家那边的能去的去个遍。
到时候她也不会一直在木石村呆着了。
“走吧,去切磋切磋,好像很久没有跟你过招了。”
想通了的李冬儿提议。
“成!让我三招怎么样?”
“嘿嘿,让你十招又如何!!”
“我要赢了怎么说?”
“今晚你说了算!”
“好咧!!”
~不知谁说了算的晚飞车分界线~
建隆四年,九月初二。
李冬儿搬完家的第二天,收到了关一天的飞奴来信。
只有两句话。
【晋王赴南平主持新税法一事。】
【宋地现行雀鼠税火耗税废止,纳赋仅以银票,实行火耗归公。】
这一场官家与朝臣之间的博弈以官家大获全胜告终。
李冬儿默默的把信收起来,长长的出了一口气。盛世太平第一步,踏出去了。
前头蔡嘉上的信,除了官绅一体,其实还有一条内容。
火耗归公。算是官绅一体跟一条过税法的附加条款。
现在不但一条过税法成了,连附加条款都过了,赵匡胤对朝廷的把控绝对是上了一层楼。
后世有伟人以乡村包围城市,这里就有太祖以底层官员向上围剿。壮哉!
火耗原有两个部分,一个是雀鼠耗,另一个则是原来铜钱铁钱重铸的损耗。
现在全国都改用银票纳赋,这方面的损耗基本就不再存在了。
但这笔进项,原来是进了各州府县衙官吏的口袋里。
后世里这官吏二字连着说,像是一样的,但其实差别很大,一个是正式工,有编制,一个却是临时工,还没俸禄。
官由朝廷除授,籍在仕版,考核升迁管理之权在朝廷,按朝廷规定的禄格领取俸禄;
地方知县(万户以上)每月十贯,小县县令每月五贯,禄粟月五至三石。【注】
吏则或出于召募,或应于差役,是各级官府及其下属部门的各类办事、管理人员。
无俸禄。
无论小官,还是小吏,一个没有多少俸禄,一个是没俸禄,所需要做的事情却多如牛毛,支出也多如牛毛。
只能靠增加火耗提高收入。
之前国库钱银紧张的时候,朝臣提议过火耗归公,被赵匡胤否了。
这是他对底层官吏低俸禄的一种补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他们多收。
就是补着补着,人心就大了。
不贪心,不涸泽而渔的清官,仅收取二分三分,那等贪得无厌的翻十倍二成三成的也时常发生,收了火耗不单止,受贿和侵渔百姓还时有发生。
蔡嘉上的建议是,现宋国内的火耗银跟南平新税法保持一致,不要再收了,民已不堪重负。
地方官吏困窘的问题,是国家的问题,不能转移到百姓的负担上去。
直接从已经纳上来的赋税里面抽取,一成或者半成入地方官库,一部分用于地方财政开支;另一部分用于设立的养廉用的“福银”。
此举谓之火耗归公。
火耗的这一项,南平与现国内各州府都保持一致,将来南平新税法推行有成效时,在现在宋国境内在政策上也能无缝衔接切入点。
而且,南平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原国内这些老百姓反而还要受苛捐杂税之苦么,这就说不过去了。
【小科普:整个北宋贫富差距是非常大的。这个分层大概在五品这个级别往上往下递增递减。
普通目不识丁,也没有什么技能的民妇,替人浆洗衣服,缝补之类的,日收一百文。
北宋全盛期,包大人这种高官,担任了好多职位,光俸禄一年就是21000贯,加上职田,各种补贴,官家赏赐,算起来是日收一百贯都是可能的。
底层官员,一个月五贯的俸禄,日收还不够三百文,要真比较起来,还不如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打多几份工的收入。并事情多,背锅多,支出多。
小吏之流如衙前这个被诟病一千年的差役,构成复杂一些,惨得实在是惨得一笔,容后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