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9章历史的回顾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我们要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珍视和平、警示未来。
本章根据当时材料(文章、日记、报刊等的记载)简单介绍一下77年前云南的庆祝活动。
抗战期间在昆明就读西南联大的汪曾祺,在《落魄》中写道:“云南老百姓管胜利、战争结束叫‘炮仗响’,他们不说胜利、不说战争结束,而说是‘炮仗响’。”
这话写于1947年6月,切近历史现场,真实性无需怀疑。不说胜利、不说战争结束,而说“炮仗响”,是昆明老百姓的机智。
那么,昆明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的炮仗是何时响起的呢?
一般人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是1945年的8月15日。因为,这一天是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的日子,一些国家也以这一天为胜利纪念日。
但实际情况未必如此。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从抗战胜利消息的传播说起。
1945年8月10日下午八时,昆明的《朝报》发行的号外。
当时最快捷最权威的消息传播方式,是无线电台广播。
最近网上盛传一个视频,说1945年8月10日驻重庆的美军联络处得到日本要投降的消息,立即转报国民政府,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当晚将这一消息播出。
据昆明广播史研究专家戴美政介绍,自抗战中期开始,9座官方电台的重要消息均按重庆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的指示播出,昆明广播电台即遵指示于同晚播出了日本投降的消息。
这样,应该说,昆明的胜利炮仗就是8月10日晚响的。
中华书局2018年出版的《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印证了此事。
西南联大总务长郑天挺教授,在1945年8月10的日记中记下了他的亲身见闻:
这一天晚上七时,郑天挺出席北大校长蒋梦麟为女儿举行的订婚宴。
“饮馔毕,正在杂谈,忽闻爆竹声,余出询于宜兴,谓传言日本求和,陈福田遂急乘车往美军打听,据云确已投降,但须十一时半由华盛顿正式宣布。闻之狂喜,欢呼迄十时……余与雪屏乃步归,沿街而立者不知其数,爆竹不绝,汽车游行者甚至放信号枪,正义路拥挤几不能通过。”
当晚11时半后,“石柏宓1送来汤公函,言敌人已降……”。
从这则日记可知,郑天挺在10日晚间的宴会上即听到日本求和的消息,但正式消息要当晚11时半由华盛顿发布,而昆明街头已经开始狂欢庆祝。
当晚11时半后,石柏宓送来信函,再次确认了日本即将投降的消息。
1945年9月4日《新闻报》报道指定中国战区十五个受降区主官的号外。
而在8月11日,西南联大教授李广田的日记对此也作了证实:
“昨晚已有了日本投降的消息。今天11点,有人来说:昨晚广播,苏联四路出兵,美国的原子弹炸光了长崎,六十余万人全被炸死,日本已由中立国向中美英苏提出投降,条件是只保留天皇。昆明全夜未睡,满城鞭炮声”。
当时李广田利用暑假时间在呈贡斗南村写长篇小说《引力》,仿佛在与“胜利”赛跑,庆祝胜利之时,他写出了小说的最后一句话。
郑天挺日记的“爆竹不绝”和李广田日记的“满城鞭炮声”,是历史的记录。
1945年8月15日《云南日报》的号外。
1945年8月11日出版的《云南日报》和《中央日报》都刊登了胜利的喜讯。
《云南日报》刊发日本投降消息:“美新闻处讯重庆十一日电:重庆国际广播电台于今晨二时发表军委会声明称:日本政府已于八月十日下午八时向中、美、英、苏投降。”
文字用黑框框出,予以强调。《中央日报》以《昆明全市胜利狂欢》为题报道昆明人民的欢庆情形:
“昨晚日本广播接受波茨坦之投降条件消息传出后,各报社当即于门口公布,旋即发售印刷之号外。全市市民闻悉,欢跃若狂。铺户多燃放爆竹,车辆行驶欢呼,各通衢道口,均被欢狂之市民阻塞,此种热烈之情况,为近世以来之第一次”。
这是昆明报纸最早的有关胜利狂欢的报道。
以上史料充分说明,1945年8月10晚,昆明已经获悉抗战胜利消息,全市彻夜狂欢,人潮如流,炮仗响彻夜空,“为近世以来之第一次”。
1945年8月10日晚昆明的“胜利炮仗”只是一个开始,庆祝胜利的高潮还在后面。
1945年8月10日《中央日报》出版的第三次号外。
郑天挺在8月14日的日记下面,收录了几则报纸剪报,其中一则是:“《中央日报》号外:最后胜利今日届临,日本投降覆文发出,接受无条件投降之条款,天皇听从盟国统帅命令。”
这说明昆明的报纸11日以后已经密切关注日本投降的动静了。
8月15日,郑天挺在日记中写道:“日本已正式接受盟国建议,日皇下令全国陆空军停战,并命大本营代表签署投降文书,盟国收到此项复文,即行宣布。”
8月15日,昆明广播电台按上峰指示广播日本天皇的《停战诏书》,昆明的影剧院也播出消息,一些公共场所张贴公告,市民万户出游,街道拥塞,炮仗不绝,狂欢至深夜。
1945年9月3日《云南日报》增刊中的庆祝世界胜利日特刊。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时,昆明媒体记者采访90高龄的昆明市民杨虎,回顾抗战胜利昆明的情况:
8月15日,白天一切如常。晚上七点电影开映。突然,银幕上出现“日本已无条件投降”几个大字。
观众愣了几秒钟后,大声呼喊,电影院欢声雷动,接着涌向街头,汇入狂欢队伍。
街道上聚集了许多人,正义路、华山西路几家报馆门口许多人排队等候“号外”发出,华山南路学生挥手唱歌走着,自发形成的队伍漫无目的地在街上游行,金碧路的炮仗店顾客盈门,接着炮仗响成一片,整个昆明都沸腾了,狂欢持续了三天。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向同盟国递交投降书。日本代表和美英中苏及澳、加、法、荷等国代表相继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
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彻底失败告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获得最后胜利。
按照国际公法,该文件第二天生效,故后来以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9月2日和3日晚,昆明市民提着灯笼上街举行“提灯游行”。市内张灯结彩,炮仗声此起彼伏。昆明人民与全国人民、与胜利的盟国人民、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一起庆祝胜利!
1945年9月28日上午10点,在越南河内,日军代表土桥勇逸、服部尚志、三国直幅等人聆听主持日军投降的中国陆军第一方面军司令官卢汉宣读日军投降签字条文。
1945年9月9日,在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中国战区受降仪式,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在投降书签字、盖章,标志着中国战区战争的结束,中国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
这一天,沈从文在呈贡桃园新村的家中请客,庆祝抗日战争胜利。
沈从文在小说《主妇》中写道:“今天又到了九月八号,四天前我已悄悄的约了三个朋友赶明天早车下乡,并托带了些酒菜糖果,来庆祝胜利,并庆祝小主妇持家十三年。”
之所以“悄悄的约”,是因为这一天正好是沈从文与“小主妇”结婚13年纪念日,他不想让“小主妇”事先知道“庆祝”之事。时间“进入九月九日上午三点左右”,沈从文写下“从今天起,全世界战争结束了”!
事缘于此,《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下笔即书:“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字里行间洋溢着欢快之情,句末似有炮仗声响起。每次读来,心情总为之激荡。
抗战期间,云南是中国正面战场的大后方和战略基地,是中印缅战场的战略结合部和最前线。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云南地方党组织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战力量,领导成立了许多群众性的抗日救亡团体和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激发了云南各族人民群众抗日救亡的热情,促成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云南各族各界各阶层人民万众一心,团结抗战,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值此抗战胜利之际,云南的许多人在庆祝胜利之时,不忘八年抗战之艰辛,云南人民付出之巨大,感慨万千。
为了支持抗战,云南各族人民排除万难,积极修筑与抗战生死攸关的滇缅公路、中印公路,铺设中印输油管道,扩建和新建了一批机场,始终保证了对外通道的畅通,为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滇缅公路,全长11461公里,云南段长9594公里,工程极其艰巨。
云南各族人民先后投入20万人,用简陋的工具在短短9个月的时间里,付出巨大牺牲,以血肉之躯筑成了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是云南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抗战生命线,是抗战初期中国唯一的陆上国际交通线,先后共运送各种战略物资49万吨之多,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为中国坚持长期抗战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保障作用。
抗日战争后期,为了粉碎日军对中国的重重封锁、配合盟军反攻滇西与缅甸,中、美、英、缅、印5国联合修建由印度经缅甸至中国云南西部连接滇缅公路的中印公路(亦称史迪威公路)。
其中第一期工程中国方面征调滇西民工220万人次,完成400多公里的修筑任务;第二期工程200多公里,又出动民工13万人完成。
中印公路修筑中,共牺牲各国民工3万多人,其中绝大多数是云南民工。
经过2年多艰苦卓绝的努力,于1945年1月28日打通了中印公路,通车后8个月内,中美两国组成的运输队共出动汽车1万辆次,运进各类作战物资5万余吨,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国内抗日正面战场的大反攻。
在重建公路交通的同时,为了解决国内燃料紧缺的问题,中美双方共同组织人力物力,沿中印公路架设了自印度加尔各答至中国昆明的输油管道。
中印输油管全长3218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输油管,中国境内施工由云南民工负责。
第一期由保山至云南驿,全长300多公里,征用民工6万多名;第二期由祥云至昆明,全长亦300多公里,征用民工45万名。
管道建成后,仅7个月就向中国输送燃油10万余吨,超过滇缅公路1年半的汽车运油量,直至抗战胜利,有效地保障了中印缅战区和其他战场的用油需要以及美军第十四、二十航空队的油料需求,加速了战争胜利的进程。
抗战时期,为满足运输、防空、训练等军事需要,云南军民奉令新建机场31个,加上改扩建和原有的机场,共修筑机场55个。
由于机场数量的急增和不断的改造扩修,云南人民投入了大量人力,贡献了许多良田耕地修建飞机场。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时期云南修建机场共占用水田、旱地、园地等共61000余亩,征用1969万余个工。
这些机场的修建,为中美空军建立空军基地提供了便利,保证了滇缅公路南北两端的枢纽昆明和仰光的空中防务,为驼峰航线的开辟打下了重要基础,有力支援了中国远征军的反攻作战。
驼峰航线共征用地勤人员、机场勤杂工9300余万个工,云南人民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云南各族人民视死如归、奋起反抗,42万云南子弟参军参战,滇西各族儿女在敌后成立抗日政府、组建抗日游击队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全面抗战爆发后,云南迅速出动第60军、第58军、新3军共3个整军出省抗日,加上第3军,云南共有4个军浴血奋战在抗日疆场,参加重大战役20余次,其中血战台儿庄和血战中条山两大战役,10余万云南将士血洒疆场,立下卓著战功。
台儿庄一战,挫败了日本王牌军矶谷、坂垣师团的强大攻势,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云南钢军”威名从此传扬中外。
据历史档案记载,抗战期间,中央分配到云南的征兵38万多人,加上抗战前原有的4万余人,云南以一个1200多万人口的省份,为抗战输送兵力42万余人。
1942年滇西沦陷后,云南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奋起反抗,纷纷组织抗日游击武装展开游击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有力地支援了深入敌占区开展游击战的远征军预备二师和后方大反攻的准备工作。
当时成立的游击武装主要有:滇西自卫军第1路军、滇西自卫军第2路军、滇西自卫军第3路军、昆明行营龙潞区抗日游击队、腾西自卫军第二支队、滇西边区自卫军潞江支队、莲山独立自卫支队、福碧泸民众自卫支队等。
这些游击队活动于施甸、龙陵、芒市、梁河、腾冲等地,主动配合中国远征军作战,积极寻找一切有利时机狠狠打击来犯日军,使得日军不得不调集兵力投入反游击战,从而牵制了日军东犯。
从1942年5月至1944年11月,云南抗日游击武装共进行大小战斗数十次,毙伤日军数百人,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和物品,给予日军沉重的打击,为滇西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云南人民慷慨捐献,为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1941年初,在重庆珊瑚坝飞机场举行的献机典礼上,云南捐献飞机30架,名列全国第一。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云南捐献的飞机在200架以上。8年抗战中,全省每年7月7日全民抗战纪念日都要举行“七七”献金活动,共募获国币2767万余元,捐献寒衣200万件,军鞋100余万双。
云南人民还积极参加各种义演义卖活动,踊跃认购政府发行的公债、债券和基金,为支持抗战尽力。
昆明数十家中西药房为解决前方药品奇缺的困难,多次慷慨捐献药物,其中曲焕章药房、公生大药房捐献最多。
1944年,抗战时期中国第一个血库在昆明建立,市民纷纷前来献血支援抗战。云南人民献血制成的血浆,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救治了无数的伤员。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的14年中,云南人民毁家纾难,竭尽全力捐款捐物,甚至报童、挑夫和人力车夫都积极捐款……云南累计捐献3350多万元及大量物资,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云南人民含辛茹苦节衣缩食,保证后方军需民食。抗战期间,沦陷区有100多万军民迁滇。100万迁滇军民粮食供应的背后,是云南各族人民汗干力尽、殚精竭虑的伟大奉献。
云南粮食历来不能自给,大米需从越南、缅甸进口。滇越铁路被日军封锁之后,大米进口被断,军需民食供应负担沉重。
云南地方政府对农民逐年加大了田赋征实数量和加收积谷,云南各族农民被迫广开荒山荒地,广种杂粮粗粮,自己吃杂粮粗食甚至吃糠咽菜,将省出来的大米供应军队、企业、机关和学校。
从1941年至1944年的4年间,云南全省共征实、征购、征借粮食1140万市石。除“三征”之外,当时还有额外的军粮采购。
这样,上述4年中云南人民所负担的粮食“总计高达1574万多市石”。
在后方各省中,云南所提供的农产品仅次于当时的四川,居第二位。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2万多名美国军事人员进驻云南。为保障盟军的生活物资供应,云南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些地方因保障美军的牛肉供应,甚至到了没有耕牛可用的境地。
据统计,从1942年至1945年,全省供应盟军生猪876万头、肉牛584万头、鸡146万只、鸡蛋8760万枚、面粉219万袋、蔬菜1752万斤。
在滇西反攻战中,云南各族群众特别是滇西民众为军队运送粮草弹药,抢救运送伤员,传递情报,修路架桥,直到把日寇逐出国土。
直接服务于战场的民工在敌人炮火威胁之下,人背马驮,跋山涉水,将数量庞大的军用物资运送到前线。
时逢雨季,泥滑路烂,为了争取时间,民工们虽全身濡湿,仍身负重荷,风餐露宿,列成蚁阵,勇猛迈进,运送物品至指定地点,交付完毕后迅速折回,复作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无数次的运送……
协助军运的数十万民工所遭受的艰苦辛劳,所表现的忠勇精神,与前线作战将士不相上下。
据滇西战役指挥官宋希濂回忆,滇西民众至少有20至30万支援前线抗日。反攻期间,整个滇西战场“天空机群遮天,沿江卒伍遍地,支前民工,酷似蚁群”。
滇西反攻战役开始后,腾冲民众自发组织起来,代替兵站供应军粮近415万公斤、马料约100万公斤。在攻打来凤山的战斗中,和顺乡的群众把米饭配上蔬菜一甑一甑地挑送到阵地上。
远征军的一位团长在报告中写道:“白发苍颜之老先生、西装革履之少爷公子、男女学生、乡镇保甲长和民众等,均争相驮沙袋,担子弹,送茶饭……此时官兵精神异常振奋,几不知是在打仗。”
在此种精神的激励下,原计划10天才能攻占的来凤山,仅用24小时即攻克,使“世界大为震动”。
腾冲光复后,远征军一位指挥官说:“此次反攻腾冲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半由于将士用命,力摧强寇;半由于腾冲民众大力支援之功!”
在中华民族危亡的重要时刻,云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表现出来的崇高的抗战精神,以及在抗战精神支撑下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伟大贡献,永远值得我们景仰。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注1系作者郑天挺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