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4章开辟河南抗日根据地
1944年4月18日,侵华日军开始实施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的第一步——平汉作战,一个月内从国民党军队手里夺取了郑州、许昌,打通了平汉铁路。
在日军进攻面前,国民党军队大多一触即溃,8个月间,相继丧失了河南、湖南、广西等省的大片国土,其中河南境内37天丢失了38座县城。
为了解放河南人民,收复失地,1944年7月25日,中共中央及时作出了向河南敌后进军,开辟河南抗日根据地,控制中原战略要地的部署。
关于这一段历史,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一处处长张守四说,1944年的河南敌后抗战中,豫西抗日根据地、冀鲁豫根据地、豫鄂边根据地、水东抗日根据地的将士不畏牺牲,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深入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建立起了陕北和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战略联系,阻止了日寇西进,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章为大家较为详细地讲述这一段历史。
位于巩义市新中镇深山区的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此前并不为人熟悉。负责纪念馆管理的郑旅集团董事长程长山说,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是河南省唯一全面反映豫西抗日战争历史的专题纪念馆,是河南省及郑州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纪念馆坐落于巩义市新中镇柏茂庄园内。纪念馆以巩义三大庄园之一的柏茂庄园1、2号院为馆舍,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即豫西抗日第一支队)司令部和豫西行政专员公署所在地。
纪念馆有展室50余间,其中窑洞20余孔、楼房20余间,展览面积约1500平方米。馆内共布展历史照片近500张、文物200多件,原景再现展室2个,再现了豫西抗日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恢弘历史画卷。
豫西抗日根据地是中共在全国沦陷区建立的十九个较大的抗日根据地之一,为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1944年9月至1944年底,豫西地区先后被解放的村镇有4676个、人口113万,建立的县级抗日政权有11个,第一支队顺利完成了先遣豫西的任务,为八路军大部队挺进豫西创造了良好条件。
1944年11月至1945年4月,中央又先后派豫西抗日二至六支队进入豫西,在豫西大地燃起抗日烽火。到日本投降时,豫西大地上已建立抗日县政权26个,抗日根据地人口达300万。
像这样的抗日纪念馆、纪念遗址,在河南的各个老区还有很多。
2021年6月,与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一同被列入党史教育基地的还有冀鲁豫边区颜村铺革命旧址(濮阳市)、鄂豫边省委革命纪念馆(泌阳县)、晋豫边革命纪念馆(济源市)等。
说起豫西抗日史,必须要谈到大名鼎鼎的“皮徐支队”。“皮徐”指的是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司令员皮定均、政委徐子荣,特别是皮定均,他“皮司令”、“皮旅”的名声在豫西曾经无人不知。
皮定均从1944年9月到1945年9月在豫西征战了一年,但他与豫西的情谊,却跨越时间的长河,延续至今。
皮定均的回忆录用大量的篇幅都在写豫西岁月。皮定均曾在一篇流传甚广的文章《中岳狂飙》中详细讲述了在豫西艰苦抗战一年的经历,文中充满了他对豫西根据地人民的无限深情。
去世后,他的一部分骨灰安葬在了登封,儿女也会时不时到豫西走访。豫西人对他也充满了崇敬,他的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
1944年9月5日,以皮定均为司令员、徐子荣为政委的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从林县誓师出发,强渡黄河,跨越陇海铁路线,挺进嵩山、箕山地区开辟了根据地。
当时,整个队伍只有1000多人,突破日伪军的重重封锁后,第一个落脚地选在了登封、临汝、禹县交界处的箕山白栗坪地区。
在这里,他们首战便打掉了日军正在修筑的飞机场。
当时,豫西地区日伪横行,“水旱蝗汤1”四害让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听说了日军强征两万多民夫在登封修筑飞机场的消息后,皮定均当即决定捣毁飞机场,解放民夫,并借此扩大八路军在豫西的影响力。
1944年中秋节前的一个夜晚,皮徐支队派出第三团,一部分警戒登封县城的敌人,一部分冲进机场消灭敌人。
战士们在人群里高呼:“我们是黄河北过来的八路军,是专门打鬼子来的,老乡们快跑啊,回家过八月十五吧!”
两万多民夫不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日军费尽心机赶修的飞机场也因此半途而废,再也没有修成。
被解放的两万多民夫回到各自的家乡,成了八路军最有力的宣传员,“八路军来了”、“‘老日’的飞机场被八路军踢翻了”等讯息在豫西大地不胫而走。
此次战斗给日后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一年后,皮徐支队建立起了西起洛阳,东达荥阳,南到临汝(今汝州),北至汜水的抗日民主政府,开辟了以嵩山、箕山为中心的大片抗日根据地,部队也从1500多人发展到近万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沟通了华北老根据地和豫鄂边根据地的联系,使得华北的八路军和中原的新四军能够携手作战,为大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4年8月,根据党中央指示,新四军第五师和豫鄂边区党委决定出兵北上抗日。北上的新四军第五师共15万余人,由李先念任师长兼政治委员,成为中原地区具有重要意义的作战单位。
省委党史研究室一处处长张守四介绍道:“带队伍北上的是时任新四军第五师豫南游击兵团指挥长黄霖,当时大别山地区形势还很紧张,抽不出较多的部队,同行战士加地方干部总共才190多人。随后不久,又派出了三十八团、四十五团、二十五团、淮南支队的一部分连队,前后总共一千多人。这一千多人,在敌伪活动猖獗的中原地区打开了局面。”
黄霖曾撰写回忆文章说,8月27日,部队穿过日伪封锁,到达淮河南岸淮南县委所在地栗山头。他们第一战就全歼了投靠日寇的正阳县保安团,迅速控制了正阳、汝南、确山、息县的大片地区,随后建立了汝(南)正(阳)确(山)、汝(南)(上)蔡遂(平)两个县委和抗日民主政权,很快打开了平汉铁路以东的新局面。
1944年11月,这支抗日队伍还消灭了盘踞在竹沟根据地中心区孤山冲的顽匪张明太。竹沟老根据地的群众,箪食壶浆欢迎子弟兵。
趁着大好形势,部队组建了确(山)、泌(阳)、桐(柏)武装总队和中共信(阳)确(山)、确泌桐两个县委及抗日民主政权。
当年年底,他们还将抗日根据地发展到了豫中的鲁山、叶县、舞阳一带,使日伪大为震惊。
1945年初,豫鄂边区党委增派一批北上干部,以嵖岈山为中心,开辟了豫中抗日根据地。
北上仅一年时间,他们就建立了东起汝南、上蔡,西至桐柏、方城,南抵信阳,北达漯河,纵横二百余里的抗日根据地,先后成立了汝正确、汝蔡遂、确泌桐、信确、遂平、西平等县的抗日民主政权,挺进兵团的力量也由原来的一千多人发展到一万多人。
1945年8月日寇投降后,这支队伍随新四军五师和三五九旅南下支队、河南军区部队在桐柏胜利会师,三大主力组成了六万余人的中原军区。
在杞县县城西关,有一个占地100余亩的烈士陵园——水东烈士陵园,是专门为纪念牺牲在水东这块土地上的英雄而建,著名烈士曹鼎新、马庆华、唐克威、韩达生的墓碑均在这里。
当年的水东抗日根据地早期以杞县为中心,后来又发展为以今天的杞县、睢县、太康为中心,包括现在开封、商丘、周口辖区所属14县的大部地域。
这里为什么被称为“水东”呢?1938年,国民党为阻止日军南下在郑州北花园口将黄河决堤。这条新黄河把豫东地区分成了东西两部分。
东部地区当时国民党称其为“泛东”,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区别于国民党,称其为“水东”。在这里创建的抗日根据地称为“水东”抗日根据地。
在全国星罗棋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中,水东抗日根据地并不那么有名,但因其处于华北与华中、八路军与新四军的重要连接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成为敌我必争之地。
这块根据地发源于1937年抗日伊始,1938年5月,吴芝圃奉命到睢杞太地区,组建了拥有六七百人枪的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到处打日军,战伪顽,歼土匪,在水东地区威名大振,点燃了豫东大地的抗战烽火。
同年10月,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奉命与彭雪枫部合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开创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
1944年4月,为开辟敌后战场,水东党组织派独立团主动出击,先后拔除了睢县王行、后台岗、姬芳孚、殷王等日伪据点。水东根据地从此进入了大发展阶段。
9月,水东独立团策应新四军四师恢复豫皖苏根据地,执行向东发展的任务,三次进入宁陵、柘城、商丘一带,打击日伪顽,建立抗日县政权。
1945年5月,水东部队接连解放了通许、杞县、太康等县城,并西渡新黄河向豫中、水西挺进,相继成立了郾上西等抗日民主政府。
八年抗战中,水东根据地取得了不凡的战绩。据不完全统计,水东根据地共作战4909次,毙俘日军823名,共解放县城5座,解放的国土面积达40000余平方华里。
这里介绍新四军第五师第十五旅的一次经典战役:吴家新场围歼战。
在我军历史上,“围城打援”又称“围点打援”,是一种经典战术,被运用得炉火纯青。抗战战争期间,新四军一支部队就完美演绎了这种四字战术,取得了一场名垂军史的大胜。
那是在1945年8月初,新四军第五师十五旅四十四团向盘踞在吴家新场的伪军潘典名大队展开了围歼战。
吴家新场位于襄北地区,沦陷成为日伪的重要据点。
这个据点工事构筑得非常坚固,有一丈六尺高、五尺厚的士围墙,墙外是一道一丈八尺宽、两丈深的护城河,水底设有木铁钉桩子,河外还有一道用60厘米粗的树木围起来的大墙,墙外又排着竹篾、荆刺、铁丝网。围子内是十几个砖石砌成的大碉堡。
在发动攻势的头天上午,分区司令员吴世安、参谋长李人林及四十四团的营以上干部化装成老百姓,带着警卫班,先到吴家新场进行侦察。
就在阵地前,干部们研究好了进攻的路线、围城的战术,并向各部队分配了任务。
晚上11点钟,部队到达了进攻地点,战士们立即开始紧张地构筑工事。
任务虽然紧张,但战地却是沉寂一片,城里的敌人一点也没有发觉,他们谁也没有料想到他们死亡的命运已经来临。
后半夜,敌人才发觉了新四军已兵临城下,急急忙忙地打起枪来,步枪、机枪打得像炒豆一样热闹。但新四军的战士毫不理睬,战士们一个心眼,等筑好工事,再砸烂你这个“乌龟壳”。
黑夜使敌人感到特别恐怖,他们知道新四军善于夜战,为了壮胆,就在寨子上点亮了许多火把,把城内城外照得通亮,有的敌人还把火把扔出阵地来,想寻找新四军的踪迹。
拂晓前,新四军筑成了一座有三层楼高的大工事,这工事不用钢筋水泥,而是用稻草、水、泥垛成,很能挡避弹雨。
工事顶上架了一挺从美军飞机上拆下来的机关枪和数挺重机枪,这就是一个掩护攻城部队的大火力点。
第二天黄昏,新四军用少数部队向吴家新场发起了攻击,没费什么力气,就把水壕外围的辅助防御工事扫得一干二净。
接着,部队把吴家新场围得水泄不通。
当时,日军的气焰己经像日落西山一样沉没下去了,欧洲战场上的德国法西斯强盗也已灭亡在苏联红军的强大攻势下。
在这个形势下,新四军就采取了攻心战和军事压力相结合的战术,对潘典名的部队进行瓦解。
工委负责人潘选才首先向敌人喊话,敌人不听,新四军的轻重火器就向城内猛打,捣毁了潘典名的住所,他支持不住了,才被迫爬到寨墙上来高喊:“愿意谈判投降!”
他还提出了三个条件:一、不杀他;二、投降的人要放回家;三、投降的时间延长到第二天下午一点钟。
这第三个条件分明是潘典名的缓兵之计,想争取时间等待援兵,因为日军已经在天门集结兵力,准备增援吴家新场了。
新四军没有上敌人的当,继续用军事压力逼迫潘典名投降。潘典名没有办法,只好在当天下午两点钟,放下了吊桥,率领着二三百个官兵出城来缴了枪。
潘典名的伪军刚被消灭,天门的日军就出动了。参谋长李人林立刻亲率一支部队去伏击日军。
下午三点多钟,1000多名日伪军,排成四路纵队,急急忙忙地进入了新四军的伏击圈。
一声信号响起,新四军伏击部队的火力猛烈展开,把伪军打得抱头乱窜。在后面压阵的日军便架起山炮来猛轰,炮弹在伏击部队的四周轰轰爆炸,玉米杆子一片片被掀倒。
新四军的指战员勇猛得很,决心要彻底打垮日军的增援,并且要去把敌人的大炮夺过来。
参谋长李人林把军装一脱,只穿了件衬衣,用左手举着手札(右手残废了),向担任伏击的二营指战员斩钉截铁地说:“同志们,跟我去夺鬼子的大炮!”说罢就领着部队冲向敌人的炮兵阵地。
当他们离日军的炮兵阵地四五百米时,日本兵也挺着刺刀反扑上来了,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新四军的战士有的端着刺刀,有的高举着大刀和敌人拼杀。
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冲锋五次,敌人也反扑五次,双方的伤亡都很大。
这时分区司令员吴世安命令四十四团团长带部队前去增援,陈团长坚决表示:“一定夺下日军的大炮,誓死完成任务!”
增援部队冲上去了,在烟尘滚滚的战场上,战斗更加猛烈地展开。新四军终子夺下了日本兵的大炮,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黄昏时,日军狼狈溃逃,新四军乘胜追到了天门城下。
至此,新四军在武汉外围获得了围城打援的双胜,全歼了潘典名大队,击溃了1000多日伪军的增援,缴获小钢炮1门,重机枪3挺,步、机枪600余支。这一仗也成为新四军围城打援的经典战例,从而名垂军史。
随后,以新四军五师为主力的中原战场逐渐发展成为一支拥有近十万人的强大武装力量,向整个中原战场和武汉外围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大反攻!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注1“水旱蝗汤”中的“汤”这里喻指国民党汤恩伯的部队,把它与水灾、旱灾、蝗灾相提并论,说明国民党汤恩伯部在河南很不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