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7章湘西会战④
雪峰山会战是中日两国最后一次大会战,此次会战由冈村宁次亲自指挥。
冈村宁次在侵华日军中,算是比较有能力的将领了。但是结果却是碰到了钉子,被撞得头破血流的日军,丢下一万多具尸体逃跑了。
在中国战场飞扬跋扈的日军,为什么此时这么狼狈?
前一章我们分析了它的原因,但并不具体,本章再蘸笔墨,作一较详尽探讨。
其实雪峰山会战的爆发,与其说是日军司令部的主张,还不如说是冈村宁次的一厢情愿。
东条英机曾经说过:“只要有强大的意志力,就可以扭转局势,击败强大的敌军,最后反败为胜。”
但是1945年的日军却是另一个状态。神风特攻队的奇葩作战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整个日军司令部弥漫着畏战的情绪。
美军强大的火力,让日本已经油尽灯枯,他们已经意识到,在强大的火力面前,精神是那么的脆弱。
想当初,日军就是凭着强大的火力,横行于中国的任何一个战场上,所向披靡。
在雪峰山之战前,冈村宁次曾经想直接攻打重庆。但是此时已经不是1938年,也不是1944年1了。他的方案被大本营否决。
接下来,冈村宁次还想西进贵州贵阳,从而威胁重庆。这个方案也并没有得到认可。
冈村宁次为了通过自己的决战计划,甚至开会让各个师团长联名上书。但是结果是,会议上响应者寥寥。
所以接下来,才有了芷江作战的计划。而在芷江作战计划中,冈村宁次所倚仗的是第六方面军。
第六方面军的司令官是何许人也?
第六方面军的司令官是冈部直三郎。他比冈村宁次更加清醒,毕竟他统领的这一个方面军的部队他清楚。
此时日军部队装备不齐,兵员素质低下。知道实力不济的冈部直三郎每天吟诗作画,消极应战。每次给他下命令,他都会建议停止作战。
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从前,冈村宁次一定会私下把他给做掉。但是今日不同往昔,日军已经成了秋后的蚂蚱,远在欧洲的德国已经陷入美苏两国的包围之中。
冈村宁次曾经到部队去视察,他的参谋告诉他了一件其他日本军官早就屡见不鲜,但是冈村宁次还没见过的事情。
“失败主义情绪在前线蔓延,官兵中自杀、被俘的人数日益增多,甚至在前线133联队内部,出现了反战的标语。”参谋如是说。
但是内外交困的冈村宁次还是发起了芷江作战。这不是他的一厢情愿又是什么?
由于芷江有美军空军基地,芷江机场。对于这一战,老蒋极为重视,派出了自己15个美械师。
事实上,日军在中国作战,一直深受中国地形复杂,导致后勤补给困难之苦。在雪峰山会战中,这样的困难只增不减。
抗战初期,日军垄断了制空权,中国军队很难奈何它;但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的制空权不断丢失,到后来,美军可以任意轰炸日军后勤,造成了日军补给极为困难。
而在正面,中国军队逐渐摈弃了以往的守备战,采用诱敌深入,包围绞杀的作战方式。
在武冈城,日军面对城墙毫无办法。中国军队的火力让日军望城生畏。最后甚至派出人肉炸弹去炸城墙,但是依然无法前进。
在红岭山,日军重广支队在渡河的时候被中国军队发现。曾经在河对岸布置防御,等待日军过河再战斗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军队马上呼叫空军支援。日军的浮桥被炸坏,无数士兵掉进了水里。在中国军队强大的火力网面前,日军丢下不计其数的尸体逃跑。
但是这样的仗,已经没有机会再打了。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在湘西会战期间,国军王牌军队第18军接到了上级的命令,从右侧攻击侵入雪峰山的日军,由第18军的第54团作为先头部队向半山镇进发。
就在所有士兵抵达目的地准备做饭的时候,有侦察兵报告说发现了日军部队正在向十余里外的石渣排前进。上级命令第54团立即前往进行阻击,阻拦日军继续向前进发。
接到命令后的第54团团长命令第一营营长万程,放弃做饭,立即向石渣排前进。
经过为期三天三夜的对决以后,日军的大部队最终选择了撤退。之后在打扫战场时据统计共有一百多具日军的遗体。
而第54团第一营的伤亡人数也多达150人,整个阵地都是一片凌乱,从中也不难看出交战时的激烈程度。
对于这场战争的较量,万程在晚年的时候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1945年时日本军队的战斗力已经不足有抗战初期那么强大,但是这也不意味日军已经变弱了,实际上我们在当时仍然打不过日军。
在半山镇石渣排那场战斗中,我们在有飞机支援和占据了有力地形的条件下仍然伤亡高于日军,这就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有人说,日军在其他地方都势如破竹,为何一到湘西就久攻不下?甚至到最后还落了个失败的结局?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抗战期间,虽然日军装备先进且攻势猛烈,但中国凭借着大西南的险峻的地势与日军抗衡,一直相持不下。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尾声,而日军还在垂死挣扎,试图扭转对日极其不利的局面,制定并实施了所谓的“本土决战“计划,即背水一战,对中国战场的最后一次进攻作战——芷江作战。
可以说日军在湘西的这一战,完全是一场军事冒险,日本军方在湘西战役中投入的兵力共4个半师团,八万余人。
而其面对的中国守军大部分都是由美军训练与指挥,装备美国军械中央军精锐嫡系部队。
此时,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胜利也对湘西会战极为有利,国际援华物资通过重新打通的运输线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
再加上拥有绝对制空权,湘西战区的军力装备与数量都远在日军之上,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中国军队绝不会给日军半点翻身的可能。
历时两个月,在国军的猛烈攻击下,日军的重广支队最终全军覆没,只余少量残兵。
到1945年6月1日,日军各部全线退回湘西会战之前地域,长达55个昼夜的湘西会战到此结束。
这场战争不但重创了法西斯势力,也是挽回国家尊严守卫国家安全的大捷。
直到现在,日本也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甚至连世界公认的台儿庄大捷,缅北大捷,他们也认为是日军的战略收缩胜利。
但在整个侵略战争中,只有湘西会战是日本承认的失败,败状惨烈就连日本历史学家也承认是一场丢人的灾难。
于是,有人说,这是日本人在一个最不应该冒犯的地方釆取的冒犯行为,理应受到失败的打击!
湖南为什么是日军最难打的一个省,冈村宁次说欲灭华夏,先平湖南到底是什么意思?
通观整个抗日战争,从1938年开始,到1945年结束,日军在湖南整整打了七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各省军民为了抵御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牺牲,但是湖南却是日军最难攻破的一个省份。
早在1938年的时候,日军就已经攻入湖南境内,但是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湖南都没有被日军完全占领。
整个抗战时期,为了拿下湖南,日军付出了高达几十万人伤亡的代价,但都没获得过几场胜利。
武汉会战之后,日军开始重点进攻湖南地区。湖南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对于拱卫重庆四川有着很大的作用。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和日军进行了22次大型会战,其中七次都在湖南境内。和全国战场日军节节胜利的态势相比较,日军很少在湖南地区取得过胜利,即使是胜利,也是惨胜。
比如衡阳保卫战,方先觉率领泰山军第十军17万人死守衡阳城,第十军损失惨重,但是日军在战前战后的减员高达三万人,而第十军阵亡6千余人,伤8000余人。
衡阳保卫战虽然最后中国军队战败了,但日军损失更大。
第三次长沙会战时期,薛岳制定天炉战法,用第十军为诱饵镇守长沙这座炉膛,日军十万人猛攻长沙城,最后薛岳集结第九战区主力对日军形成反包围,日军伤亡六万余人后全线溃败。
最后,湘西会战从防守打成了歼灭战,日军近两万人被歼灭,中国军队趁机收复了湘西地区的大片国土。
因此说,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日军队在湖南打了七年的时间,湖南大小城市被战火烧成一片废墟,但却没有使湖南人民屈服。
连冈村宁次都不由的感叹道:欲灭华夏,先平湖南。
然而湖南未平,日寇灭亡!
1945年8月21日,从日本国内飞来的投降代表今井武夫一行到湖南芷江在投降备忘录上签字,交出了日军在华兵力概要图。
日本侵华最怕湖南人,其中又最怕湘西人,芷江会战作了很好的诠释。
日军在进攻湖南时损失惨重,三战长沙而惨败,北攻常德损失惨重,南攻衡阳也损失惨重,堪称寸步难行!
众所周知,湖南乃九省通衢,自古属于兵家必争之地,在日本人到来之前,这个地方已经打了近百年的战争。
它经历反清战争,到曾国藩组建湘军对战太平军,到辛亥革命,军阀混战,百年战争锻炼了湖南人不怕死、擅长打仗的彪悍民风,战斗力远远超过其它省份的人。
其实,日本人擅长打阵地战,也就是打平原战争,所以很快就占领了中国的平原地区。但是,当他们推进到湖南的时候,因为湖南中西部基本上都是大山,日本军队的优势也就荡然无存了。
日军坦克、大炮进不了山,甚至飞机也没有用武之地,一旦进入山林,只有待宰的份了。
更何况,湖南中西部地区,自古土匪甚多,有百万之众,日本人还要面临剿匪问题。
这些地方的山民,生活条件艰苦,性格坚韧不拔,守土意识强,早已适应当地气候,又熟悉地形,他们穿插山地丛林之间,打不赢就跑,打游击战,神出鬼没。
而日军跑到这些地方,兵力无法展开,只能按一字长蛇阵行军,很容易被埋伏偷袭。
甚至可以说,只要有人在山上随便丢一些石头,都能消灭很多日军。在这种情况下,日军攻不下湖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还有那些所谓的“土匪”,他们虽然臭名昭著,但时值日军侵华,举国同心,虽然湘西地处偏远,但在民族危难之际,匹夫有责,他们一样同仇敌忾。
因此上,湘西男儿纷纷自告奋勇,报名参军,为国捐躯,不顾个人生死。
其中,又以湘西凤凰最为惨烈。日军侵华后,原湘军128师师长顾家齐(凤凰人)率军奔赴浙江抗日,近万人的湘西子弟几乎全军覆没。有的村寨无一人生还。
当时,由于国家兵源紧张,因为人口大省基本沦陷,所以,但凡家庭成员中,年龄合适者,两个兄弟,出一人当兵打仗,兄弟多的,仅留一个男丁守家。就这样,一场大战下来,基本上家家都要披麻戴孝!
在平原地区打仗,湘西人比较吃亏,换成在山地作战,战死这么多人,至少也能歼灭日军5000人以上,后来日军进攻湖南,湘西子弟再次集结大军北上,打得日本人落荒而逃,根本不是对手。
从此日军谈湖南色变,谈湘西而发抖,只得灰溜溜的逃回日本,有湖南人在,日本人再不敢轻举妄动!
再就是交通。
湘西作为东南地区迁往西南内陆地区的必经之地,东部、中部迁转西南的重要通道,这成为抗战大后方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而独特的力量,故在抗战时期湘西地区的陆路交通和水运交通发挥着重要作用。
湘西地区境内的沅水、澧水、酉水是历史上重要的内河航道。
其一,大通道,从长江上游四川省宜宾市至湖北省宜昌市全长1045km河段的川江航道,成为华中、华东和沿海地区通往西南地区的主要水运通道之一。
其二,小通道,从舞水、渠水、巫水至洪江、沅陵、陬溪和从溆水、辰水、舞水、酉水至沅陵、陬溪,这两条沅水流域水运路线及其重要,不可替代。
沅水从上到达永顺、古丈、泸溪、辰溪、麻阳、铜仁、洪江、云南,向下到桃源、常德、武汉、南京。
上述水路在抗战前期作用显著,但由于日军侵略加剧,大肆轰炸湘西地区码头和船只,导致抗战时期西南地区交通网络发展受阻,水运和空运难以适应战时发展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迁都重庆的老蒋,为适应战时军运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十分重视湘西地区的发展,特别是重视湘西地区作为西迁交通通道的特殊发展。
他大力支持湘西地区陆地交通的建设,湘西地区的陆地交通逐渐发展起来,突出表现是修筑了湘川公路。
湘川公路在湖南境内连接湘黔和长沅两线,在四川境内连接川黔和成渝两线,它作为华东、华中及华北通往大西南的战略要道,是沟通中原与大西南的钥匙,成为向西南大后方大规模转移人员与物质的重要陆上门户。
其实湘西人的强悍,有着深层的底蕴,那就是湘西人的文化熏陶。
湘西地区,历来就有传统文化交流的民族传统。它作为一个将巴蜀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乃至湘西地区本土文化融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来进行文化交流,促进当地文化发展。
湘西地区民族文化是在历史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它是巴蜀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等融合的结晶。
巴文化在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代表不同的文化指向。巴文化是指以重庆为中心包括周边地区从古至今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合。
楚文化是以江汉地区为中心,伴着原始信仰、巫术、神话发展起来的由楚人创造的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开放而多元的南国文化。
秦灭巴后,一部分巴人流入湘鄂渝黔边区,所以从事采集、农耕及渔猎相结合的巴人是最早活动于湘鄂渝黔边区的人之一。
秦朝焚书坑儒时,名叫伏胜的朝廷官员从酉水河源头而下,途径酉水龙山里耶,将国家史志及诸子百家学说带来二酉藏书洞,中原文化与湘西文化相互碰撞,形成独具特色的二酉文化。
后来巴人与蛮蜒、鸟蛮、濮僚、楚人等古代部族相互往来,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在唐宋期间逐渐形成以土家语为主体、以武陵山区为共同地域的民族共同体,即土家族。
宋元明清时期沅陵龙兴讲寺不断修缮,吸引李白、刘禹锡、王昌龄、黄庭坚、董其昌、王阳明等历史名人驻留此地参拜,留下《怀虎溪》等历史文化,在这些文化交流的影响下,湘西地区产生张名河、何重礼等名人。
除此之外,元朝至清朝,中原王朝在湘西地区实施不同的管理规定。元代在总结唐、宋两代在湘西地区推行羁縻制度的经验基础上,于湘西地区建立和发展土司制度。
明代继续沿用土司制度,并且实行卫所制度。明代卫所建立后,在湘西地区设置卫学,对湘西地区进行文化教化,促使土司子弟学习汉文化,土司与卫所人士交流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
此外,樊子珍和张天佑两人被聘为教土司汉文化的官员,提倡土司学习儒学和汉文化。
“朝夕讨论、崇礼、涣然一新”代表中原文化与土司地区文化的交流,使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促进湘西地区文化发展。
清代的改土归流亦实证湘西地区自古以来存在文化交流的传统。
综上可知,湘西地区不管是在古代、近代还是现代,都会有频繁的文化交流历史存在,这些事实促使湘西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湘西地区文化发展,为湘西地区文化的交流融合起促进作用。
湘西地处湖南西北部,这里生活着湘西土家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受湖湘文化的熏陶,湘西人民自古就有着反抗压迫和侵略的传统,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章重点讲述明朝时期,湘西地区人民远赴东南沿海地区抗击倭寇所展现出来的护国卫民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
明朝的建立到明朝末年,倭寇一直是扰乱我国东南沿海秩序的主要因素,在明朝嘉靖和万历年间,日本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大肆的毒害当地民众,抢夺人民财产。
湘西土家族苗族人民凭借“宝塔阵阵法、弓箭、钩镰枪及盾牌”等武器,积极加入到抗倭斗争中去。
湘西人民抗倭主要是御边,即抵御外敌,维护我朝稳定。通过有限资料及永顺土兵军事征调表可以看出,为抵御倭寇,湖广土兵特别是桑植、保靖、永顺等地精兵纷纷远赴东南沿海抗倭。
嘉靖三十三年至三十七年间,总理东南事务的张经认为“欲打赢倭寇,必须动用保靖和永顺宣慰司的精兵强将”,故湘西土家族大批精壮土兵远赴东南沿海地区抗击倭寇。
嘉靖三十七年二月,彭志显等率领的麻寮、大刺、镇溪、桑植六千土兵抗击宁波舟山的倭寇。在万历二十五年至万历四十八年间,彭元锦三次率领永顺万人土兵前往东南沿海地区抗击倭寇。
综上可知,嘉靖年间到万历年间,湘西土家族的抗倭步伐一直没有停止,他们用自己坚韧的臂膀承担起抗倭的大任,在抗倭斗争中屡次获得胜利,充分表现出湘西土人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顽强抗争精神和保卫祖国统一及维护民众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可以看出,湘西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反抗压迫和侵略的传统,在明代抗击倭寇中反映最为明显。
湘西永顺、保靖、镇溪及桑植等地人民付出巨大心血,取得抗倭巨大胜利,充分体现出湘西民众自古以来努力抗击外来侵略者的传统,展示出湘西民众维护本国领土的决心和顽强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注1直到1944年,日军都成功地进行了豫湘桂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