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4章攻如猛虎,守如泰山
叶成焕(1914-1938)1914年叶成焕出生在河南光山县。1929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参加鄂豫皖红军,先后任指导员、营政委、团政委、师长、师政委等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成焕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团长,为129师在抗战初期的“三战三捷”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8年4月18日,为国捐躯,终年24岁。
2009年,叶成焕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叶成焕,1914年生,出身在河南新县郭家河乡吴河村一个贫农家庭,做为长子的他,小时候给家里放过牛。后进入私塾读书,成了当时叶家“成”字辈中唯一一个念过书的孩子。
1929年,叶成焕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叶成焕参加鄂豫皖红军,屡建战功,担任师长、师政委等职的他,成为红四方面军的一位著名战将。
1936年9月12日,叶成焕任红31军第93师政治委员,在甘肃通渭县给驻守界石铺的红一方面军先遣队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对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中国革命前途的美好憧憬。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四方面军的93师改编为八路军129师第386旅772团,叶成焕由师长改任团长。
1937年9月20日,叶成焕按照党中央关于在太行山一带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部署,带领七七二团随旅部向太行山地区挺进。
1937年10月,叶成焕率第772团在长生口与日军第一次作战,并取得了抗日战争以来的第一场胜利。
同年11月,叶成焕指挥了黄崖底战斗大获全胜,并把第772团打出了“老二团”的威风。
1937年下旬,叶成焕率部队在山西平定县七亘村重叠设伏,以伤亡30余人的代价,取得了歼敌400余人的重大胜利。
同年,在黄崖底战斗中,叶成焕率部队歼灭日军第109师团300余人,击毙骡马300余匹。
1938年初,叶成焕率部参加了神头岭等战斗,共歼日军1500余人,为创建晋东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8年4月17日,叶成焕在保卫太行的战役中,一颗子弹射中了他的头部,于18日凌晨,壮烈牺牲,葬于山西榆社县郝北村,年终24岁。
这便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成焕任第129师第386旅第772团团长时,他所率部队先后参加的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著名战斗,为129师在抗战初期的“三战三捷”作出了立下了汗马功劳。
下面就其中的战斗作一简述:
1937年,在长生口战斗中,叶成焕率领部队歼灭日军45人,取得了与日军作战的第一次胜利。随后的半年内,叶成焕率部队在黄崖底、七亘村等战役中,都获得了胜利,初步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1938年长乐之战,叶成焕率领部队在武乡以东的长乐村将东撤的日军大部截住,迅即发起攻击,将日军截为数段,压缩到狭窄的河谷里基本歼灭。
这场战役粉碎了日军的“九路围攻”,开创了八路军雄踞太行的局面。
叶成焕是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麾下一名年轻有为的战将,也是陈赓旅长的得力助手。
年仅24岁的叶成焕,在战斗中无论面临着怎样的危机,都能出色完成首长交给的各项任务。
多少次,当战斗在前线激烈地进行时,刘伯承师长在战营里焦急地踱步,一会儿在电话机旁凝思,一会儿用望远镜观战。刘师长在知道前方指挥的是叶成焕之后,才会放心下来。
1937年,10月19日,叶成焕率第772团到达平定县城以东的石门口。该线国民党曾万钟军一部和武士敏第169师已被日军围困在旧关以南山地,娘子关告急。
第386旅旅长陈赓命令叶成焕带第772团隐蔽集结于井隆南15里之于家沟,伺机而动。
叶成焕考虑与日军初战,决定乘天黑,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他派副团长王近山带领第3营,进入地形复杂的长生口设伏。
由井陉西犯的日军约一个中队,一进入长生口,就被猛烈的手榴弹炸得人仰马翻,失去了还手之力。
这一仗,经1个多小时的激战,杀死日军四五十人,打胜了奔赴抗日前线的头一仗。
1937年10月26日至28日,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在七亘村连续两次伏击日军辎重部队,以伤亡3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400余人。
刘伯承将七亘村连环伏击战法称为“重叠设伏”。英国军事家将其列入十大军事战术,至今仍是世界军事经典战例。
七亘村位于平定、昔阳、井陉3县交界地带,四面环山、沟壑纵横、峡谷陡峭、道路奇险。
刘伯承发现这里村边小道宽不足2米,路南是高约10米的土坎,路北是几十米深的山沟。
同时,刘伯承获悉日军第20师团迂回部队已向平定县城进犯,其辎重部队1000余人在距七亘村10公里的测鱼镇宿营。
刘伯承当即判断,日军辎重部队次日必经七亘村向平定县城输送军械、弹药和粮草,而七亘村附近峡谷地带路窄谷深,左右无处隐藏,首尾难以相顾,是理想的伏击之地。
于是决定在七亘村伏击日军辎重部队,并将此任务交给第386旅。
386旅772团,执行了在七亘村重叠伏击日军的辎重部队和掩护部队的作战任务。
以两次战斗牺牲30余人的代价,击毙日军400多人,缴获骡马400余匹和大量的军械辎重、被服辎重、膳食辎重。
此战中八路军与日军的伤亡人数比在全面抗战之始,也堪称惊人之举。
七亘村之战,是八路军129师进入太行地区的第一次重要战斗。
七亘村“重叠设伏”行动规模不大,也未能全歼敌军,但解困了旧关以南的国民党曾万钟部1000余人,使之从敌包围圈中突围,有力支援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作战,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提升了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1938年4月4日,为了解除后方威胁,日军以第108师团为主力,出动兵力3万余人,分九路向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大举围攻,企图消灭八路军主力,史称“第一次九路围攻”。
1938年4月13日,日军108师团第117联队进攻榆社,后因榆社已成一座空城,日军又受八路军第386旅顽强截击,于15日返回武乡。
当日黄昏,日军离开武乡城向东撤军,八路军决心以突袭手段,将这股日军主力歼灭于浊漳河河谷。
当时,叶成焕正患着肺病,陈赓旅长不让他参加战斗,叶成焕一听,急了,坚定地说:“二团还没有打过这样的大仗,还是让我指挥了这一战再走吧!”就这样,叶成焕带病亲临前线指挥作战。
1938年4月17日,第129师部队已将被围困于河谷里的日军基本歼灭。但随后接到有千余日军从辽县来援的消息。
叶成焕接到撤退的命令后,指挥部队打扫战场,装运战利品,迅速撤离;但自己却跟着撤在最后的一个排。他边往后撤,边用望远镜观察。
日军的援兵冲到沟下了,通信员提醒他说:“团长,你站在高坡上危险,赶快走吧!”“等一等再走,我在这儿看得清楚。”
叶成焕没有动。一颗敌弹“嗖”的从他衣袖穿过,他没有在意。第二颗子弹带着尖叫声飞过来,打中了他的头部。
特务连的战士们抬着叶成焕急速向山下撤退,一路上血迹斑斑,他的神智时而清醒时而模糊,“哎,队伍,队伍呢?”
这是大家听到他唯一的一句话,也是他临终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英雄团长浑身是血,刘伯承师长赶到,含着热泪喊:成焕!成焕!
然而,叶成焕却永远地合上眼睛。
1938年4月18日,朱德总司令专程从八路军总部赶到山西榆社县郝北村,向叶成焕的遗体告别。
烈士的灵柩缓缓放入墓穴后,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副师长徐向前和第386旅旅长陈赓与干部战士代表依次铲起一锹锹黄土,垒起了一座新坟。
这便是有名的长乐村战斗。
1938年4月初,日军调集3万余人分9路向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大举进犯,遭八路军顽强抗击。
4月15日,侵占武乡县城的日军3000余人,北犯榆社扑空,兵疲意沮,只得折回武乡,当日黄昏又放弃武乡,连夜沿浊漳河东撤。
刘伯承、徐向前决心抓住这一有利战机,集中优势兵力迅速发起追击,在运动中将其歼灭。
叶成焕率第772团等部为左纵队,沿浊漳河北岸山地实施追击。
16日晨,与兄弟部队一起在武乡以东的长乐村将东撤的日军大部截住,迅即发起攻击,将日军截为数段,压缩到狭窄的河谷里。
至17时,第129师部队已将被围困于河谷里的日军基本歼灭。
这时,有千余敌人从辽县来援。鉴于全部歼灭该敌已无把握,刘伯承决定以一部兵力迷惑牵制敌人,主力立即撤出战斗。
叶成焕接到命令后,一面指挥部队打扫战场,装运战利品,迅速撤离;一面跑上一个高坡,观察敌人增援部队的情况,看看有没有机会消灭一部分援敌,完全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
突然,一颗子弹射中了他的头部,于18日凌晨壮烈牺牲,年仅24岁。
长乐村战斗的胜利,对粉碎日军“九路围攻”起到决定性作用。此战后,日军各路纷纷撤退,围攻随之瓦解。从此,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太行山上站稳了脚跟。
两位元帅直接指挥,两位大将和多位将军参与,打残日军一个旅团。
刘伯承师长在叶成焕同志的追悼会说:“叶成焕等烈士的死重于泰山,是光荣的死、永垂不朽的死,叶团长参加革命后,党培养了他,他没有辜负党的教育,终于成为一个很好的布尔什维克!”
徐向前在回忆录《历史的回顾》写道:叶成焕在鄂豫皖参加红军的时期,作战勇敢、沉着,善于团结同志,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八路军129师对叶成焕的评价:“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百战百胜”。
那么,772团到底是一支怎样的部队呢?
1937年8月份,根据国共合作方面的协议,原来陕北的红军武装改编为了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原来的红军第31军第93师的部队改编为了129师第772团。这个团以叶成焕为团长,王近山为副团长、谢富治担任政训处主任、参谋长为孙继先。
772团最早的一批军官中,走出了后来的开国上将谢富治、开国中将王近山、张祖谅、孙继先。
陈康,尤太忠、周学义等在1955年获得少将军衔。
772团是悲壮的,这个团的首任团长叶成焕在1938年4月份保卫太行的战斗中不幸头部中弹牺牲,年仅24岁。
此时的叶成焕已经有9年的革命历程,他和在平山牺牲的陈锦绣成为了八路军最早牺牲的团职干部。
而772团最早的三个营长,也都在抗战的岁月中过早牺牲。
一营长丁思林是湖北红安人,他19岁参加红军,抗战时期长期在冀南领导抗战。
他担任过129师新一团团长、参与指挥了邱县香城固战斗和晋东南的反扫荡作战。
1939年7月8日,他在晋南指挥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6岁。当时担任129师政委的邓小平亲自撰文悼念这位八路军的勇将。
丁思林烈士的忠骨后来被移葬到了邯郸市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内。
二营长郭国言是湖北黄陂人,他16岁参加红军,1942年2月底,时任太行军区三分区司令员、抗日决死纵队三纵队副司令员的郭国言在武乡县反扫荡战斗中牺牲,时年29岁。当时他是因敌机轰炸而牺牲的。
新中国建立后,本地的村民将郭司令员的牺牲地树立了纪念碑,教育后世子孙们记住这位抗日烈士。
1950年,郭国言烈士的忠骨移葬到了邯郸市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三营长易良品是湖北麻城人,他18岁参加红军,他抗战时期担任过冀南军区六分区的司令员和129师新编第七旅的旅长。
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他率部和敌人展开游击战争,粉碎了敌人的封锁计划。
1943年3月,易良品在河北省枣强县西高庄作战时和敌人遭遇。战斗中,他不幸中弹,后来因为医药缺乏而伤重不治牺牲,时年33岁。
易良品烈士作战勇猛,冀南地区的日寇对他非常忌惮。1949年11月,易良品烈士的忠骨移葬到了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内。
如果不是因为过早牺牲,这三个湖北人,本可以成为开国将军。他们也本该为革命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抗日战争是中国经受过的最惨烈的战争之一,日本由于不满足自己国家的环境,决定模仿西方强国对周边国家实施入侵手段,而中国因为国土面积广袤、环境资源丰富成了日本入侵的目标。
在这场惨烈大规模战争中,我国无数人民死在了日军的枪口之下,直至今日回想起来都令人气愤不已。
为了抵挡这股恶势力侵犯中国,我国集结了一大批爱国勇士,分别成立了不同的抗日军团。
由于当时我国刚刚结束混乱的军阀混战时期,常年的战争影响到了我国的工业发展,所以在与日寇的交锋之中,我国抗日军常常会伴随着非常壮烈的伤亡。
而八路军的772团,就是这样的一个团队。在与日军的一次战争中,该团首任团长牺牲,其副团长在之后成为了我国著名的“虎将”。
冈村宁次是日本侵华军队的最高将军之一,他曾指挥过多场令我军伤亡惨重的战事。
1942年,日军军队在中国战场上风头正盛,冈村宁次率领数量极为庞大的日军针对我国八路军发起了多次围剿行动。
由于这个阶段我国八路军的人数并不是很多,所以在这场战争中,八路军经受了非常大的伤亡。为了不让八路军的火种熄灭,八路军只能破釜沉舟进行突围。
我国抗日军在接触战争时表现出了非常强大的战争韧性,八路军772团1在这次的突围过程中多次担任了与敌人周旋的角色,他们通过缜密的战术处理,与几万名日军僵持在了一起。
要知道772团的阵容仅有几千人不到,就是在这种人数劣势、装备劣势的情况下,772团多次将敌人击溃,始终坚守着阵地。
十倍军力还无法拿下772团,这让冈村宁次愤怒不已,集结了大波兵力誓要铲除772团。
由于多次战斗已经耗尽了772团的物资,最终他们被日军击败。团长营长都被残忍的日军杀害,只有自幼练过武术的副团长王近山带着几名战士逃了出来。
这件事情大大打击到了王近山,他发誓要为所有牺牲在敌人枪下的战友报仇。
而“虎将”的名号也就由此得来,在战场上,王近山会不计任何代价与敌人舍命相搏,在战场之中宛如一头猛虎,杀得日军片甲不留。
在此后的解放战争中,王近山也立下了汗马功劳,上党战役、进军大别山、淮海战役等重要战事都有他的参与,为国为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但是772团被敌人围攻的事情在他的心里一直挥之不去,在余后的时间里,他常常还会做梦回到那个非凡的岁月。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注1在全面抗战初期,八路军第386旅的战斗序列之下,一共有两个团,分别是第771团和第772团。后来,随着抗日战争的持续进行,第771团脱离了八路军第386旅建制,而第772团则一直跟随第386旅战斗。第772团的首任团长叶成焕牺牲之后,先后有五位将领担任过第772团团长,直到1945年10月,第772团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第10旅第28团。
那么,在叶成焕之后,第722团的五个团长都是谁呢?他们后来分别都是什么军衔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一、易良品。易良品是湖北麻城人,他出生于1910年,参加过红四方面军长征。在抗日战争时期,易良品最初担任第772团第3营营长、第772团副团长。在叶成焕牺牲之后,易良品接任第772团团长。后来,由于工作需要,易良品离开了第772团,历任八路军第129师随营学校校长、冀南军区新编第7旅旅长、冀南军区第6军分区司令员等系列职务。1943年3月,易良品在一场抗日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
二、王才贵。王才贵是河南新县人,他出生于1907年,跟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在抗日战争中,王才贵最初担任八路军第129师随营学校副校长,后来历任第772团团长、第129师师直部队政治部主任,第129师轮训大队大队长、豫西抗日义勇军副司令员。在解放战争中,王才贵还先后担任过江汉军分区司令员、冀鲁豫军区第5军分区司令员等系列职务。1955年,王才贵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三、程世发。关于程世发的资料非常少,根据有限资料的记载,程世发参加过红军长征。在抗日战争时期,程世发担任过第772团团长,率领第772团参加了1940年10月底打响的战斗。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程世发担任的职务不详,资料显示程世发参加了临汾战役。建国之后,程世发定居在重庆,1955年授军衔的时候,或许是程世发职务较低的原因,没有他参加授军衔的相关记录。
四、陈康。陈康是湖北武穴人,他出生于1910年,也参加过红四方面军长征。在抗日战争时期,陈康最初被派到新四军工作,后来调回到八路军第129师,先后担任随营学校营长、第386旅第17团副团长及团长、第772团团长、太岳军区第4军分区副司令员及代理司令员。在解放战争中,陈康又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第13旅旅长、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第13旅旅长、第二野战军13军副军长。1955年,陈康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五、周学义。周学义是湖北黄梅人,他出生于1912年,跟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在抗日战争时期,周学义长期在第772团工作,先后担任连长、副营长,后来调到第386旅第18团担任参谋长,不久又调回到第772团担任团长。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周学义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第10副旅长、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第10旅副旅长、第二野战军第13军第37师师长。1955年,周学义被授予了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