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1章豫湘桂战役④
豫湘桂战役,国军不堪一击,接连遭受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三场惨败。
与前两场会场不同,桂柳会战的主战场是桂军大本营,加之白崇禧插手了桂柳会战部署。
所以很多人认为桂柳会战的惨败,是白崇禧的桂军为了保存实力,消极应战导致的结果。
更有甚者认为桂军不放一枪一弹就丢了桂林。事情的真相又是如何呢?本章依据史料就来了解一下桂柳会战的历史。
当时广西已经划为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虽然是一个战区,但东面有余汉谋的第7战区,北面有薛岳的第9战区,日军已经三年没来广西了。
所以,第四战区防务非常松弛,只有桂军夏威的16集团军。而这个集团军下面也只有贺维珍的第31军。
所以广西的防务就被外界讽刺为“三代单传”,即一个战区、一个集团军、一个军。
当然,当时国军是不可能知道日军“一号作战”计划的战略目的,日军打到衡阳快守不住的时候,国军从缴获的文件上面分析日军还在不断增兵,才判明下一个目标很可能是广西。
这时候张发奎慌了,虽然广西是桂系的地盘,但他才是具体责任人。于是急忙向老蒋求援。
有资料显示,张发奎最少5次向蒋介石要求调兵。最后一次是10月15日,当时日军已攻破广西北方屏障。
张说,9战区还有8万兵力,在敌后打游击绰绰有余,现在只能确保桂柳才能挽回败局,“轻重缓急,明如观火”。
张发奎为了守广西也是用心了,看到这封电报,都有了老张差点要哭出声的画面。
但是蒋介石第一时间没答应,只派了93军的先头部队开到贵州边境。同时电令7战区余汉谋增兵广西,并向他说明广西战略位置比他占领的地盘重要。
余汉谋复电说手下没兵了。老蒋毫无脾气,让刘斐做他工作,直到日军攻破全州一个月以后,余才答应派64军进广西。
当时白崇禧在担任副参谋总长,按说第四战区的事跟他没关系,但广西毕竟是老巢,他不得不亲自部署,不然无颜面对父老乡亲。
他给老蒋交了一个作战方案,说桂林山多好守,给我兵,至少能守四个月。
后来此说被人断章取义,说白崇禧承诺要守4个月,最后只守了几天。而故意忽略了要老蒋派兵的前提。
白崇禧跑到9战区要薛岳撤入广西,薛岳当然不答应,当年他寄居广西时遭白崇禧不公平对待,两人产生隔阂。
张发奎反复求援,从湖南退下来了一部分残军,才使广西兵力增加为9个军,16万余人。除了93军是中央军嫡系,其它都是地方部队和收编的中央军杂牌。
于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了,豫中会战国军投入23个军40余万兵力,长衡会战投入16个军约30万人,为何到了打广西就给16万人了?
对比一下日军,用于进攻广西的部队8个师团、2个独立混成旅团加上第五航空军一部和一些特种部队,总兵力约15万人,与前两次会战相比只多不少。
有些作者写文章说,广西部队别人指挥不动导致桂柳会战惨败,但桂军只有2个军在广西,似乎对战局起不了决定作用。
难道是中央没兵了吗?当然不是,当时胡宗南40万精锐还在陕甘宁边区保卫延安,贵州也有在整训的中央军。
说白了,当时已经是战争末期,明眼人都知道战争快要结束了,接下来又要回到派系大乱斗时期。
对此,史迪威非常恼火,亲自飞到桂林视察。当时桂林是美军空军基地,也是国军后勤基地,存放了大批越过驼峰航线运来的物资。
史迪威不得不安排人把这些物资转运走,同时要求老蒋调胡宗南部出山抗日,否则就武装延安部队。
这刺到老蒋痛处,一通电报要求美国把史迪威召回去。
张发奎曾感叹说:“只要日军真心想打的城市没有打不下的。”
他的意思非常明显,这接近1:1的兵力,单从这点看,广西必败,剩下的只是能守多久的问题。
老蒋虽然不愿增兵,但却规定了每个地区防御的时间——全州、桂林、柳州各三个月。
这真打了一手好算盘,日军9月中进入广西,再在广西打9个月都到了美军在日本扔原子弹的时间了。而且这9个月把广西打个稀巴烂,你桂系以后还有跟我叫板的资本?
这恐怕才是老蒋不愿向广西增兵的主要原因吧!
从地形上看,从北面进入广西的只有两个通道。一个是全州县的黄沙河,一个是恭城县的龙虎关。
当时判断日军主力大概会走黄沙河,于是张发奎派陈牧农的93军驻守,陈牧农给老蒋打包票说最少能守三个月。
张发奎去全州视察工事时,发现他只摆了一个团在黄沙河,主力在全州县城。张质问他这是要干啥,陈牧农回答是老蒋授意的。
张发奎一看,你这样还敢说守三个月,我跟委员长报告一下,你守半个月让我把物资全转运走就谢天谢地了。
结果日军9月11日向黄沙河阵地发起进攻,佯攻了两天。在黄沙河东北方向有一条非常隐蔽的山道,雨季是水沟,旱季可以过人马,地图上没标示,只有当地村民才知道。
日军从这里绕过黄河沙,全州防线瞬间崩溃。
9月14日,陈牧农撤出全州,只守了3天。如此一来,全线动摇,桂林的防备就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在这之前,白崇禧提出少部分士兵守桂林,主力摆在城外,哪个方向有日军突入就合力围歼。
张发奎的参谋处长李汉冲将其称为“依城野战”,并在《文史选辑》上撰文,称这是桂系为了保存实力的安排,桂军应该把主力排在城内。
后来被很多文章引用,当做桂系不守桂林的证据。其实,这些人估计大多没到过桂林,也懒得查一下地图。
桂林其实很小,老城区更小,骑自行车从南到北用不了20分钟,城墙大概只有2人高。
桂林山多,但是老城区里面基本是平地,无险可依。
从战术上看,2个军摆在城内不是等着送人头吗?白崇禧这个战术不是为桂林定制的,早在南京保卫战时就提出过,可惜未被采纳,结果10多万大军挤在南京城内,后果有多惨?已成镜鉴。
当然,国人向来只以成败论英雄。只要你胜利,不管战术再烂,你都厉害;只要败了,你战术再好,都要背黑锅。
再看看地图,桂军城外的主力摆桂林东南方向的六塘、阳朔,当时东面还有日军。
如果真想保存实力,摆放在西南方向的永福不更好吗?一旦打不过,可以立即通过河池退入贵州。
全州丢了后,损失了大批军事物资,老蒋震怒之下要张发奎处决陈牧农。
陈牧农是黄埔一期学生,张发奎要动手的话就把整个黄埔系全得罪。于是他建议先押送重庆受审后再处理。
老蒋复电立即处决,处决后拍照呈报备案。老蒋处决的人不少,指明要求拍照上报的仅此一人,难道还怕他找替身?
后来李汉冲回忆,陈牧农知道事态严重以后写信向张发奎求情,说来广西之前委员长面授机宜,要相机行事,不要投入主力作战。
并托副军长转给张。但这位副军长不太厚道,为了坐上军长位置,把信转给了老蒋。
于是,老蒋怕自己秘密泄露,羞怒之下,痛下杀机。
抗战胜利后不久,老蒋指示按中将阵亡待遇抚恤陈牧农的后人,看起来内心也有亏欠。
总之,老蒋保存实力,消耗桂系的打算是坐实了。
10月初,全州沦陷不久,日军从广州方向增兵,进攻广西桂平一带,威胁柳州。
张发奎自信能在美军飞机配合下击退进犯的3000多日军,把粤军64军及桂军排在六塘、阳朔一带的主力调动到柳州方向加入桂平作战。
结果由于两军配合不好,加上接连几天阴雨飞机无法出动,大败而归。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原本就缺兵,再经历一次败仗,士气跌到谷底。
差不多张发奎攻打桂平失败的同时,日军已经开始向桂林外围阵地进攻。
此时桂林城防司令韦云淞手下只有两个师的兵力,不足3万人。城外主力的抽走,对于他守城的信心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没有外围部队策应,这点兵力守下去只有一个字:“死”。不过起初,守城部队军心并未动摇,还是给日军造成了一定麻烦。
桂林周边多山,而且几乎都是90度拔地而起的,不易攀爬,易守难攻,山内有岩洞可以藏兵和物资。
但是这些山都是石山,一轮炮火下来,表面工事损坏之后就没办法再构筑掩体了,只能往岩洞里面钻。恰恰日军炮火又很强大,最终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11月8日,日军开始向桂林核心阵地发起进攻。
日方史料显示,或许由于天气原因,美军飞机并未出动。因此日军40师团利用大量重炮对桂林城炮击,企图掩护其236联队渡江。
日军师团长宫川中将回忆说:
10分钟的野战重炮射击非常壮烈,好似万雷轰鸣不稍间断的猛烈射击。我出身于炮兵学校,也未曾见过如此情景。
桂林城内一片寂静,日军以为守军弃城了,下令渡江。
但正在江中心时,国军的枪炮突然开始猛烈射击,其11中队损失惨重,12中队成功渡江,却被挡在中正桥附近。
配属的机枪第1小队的2、3分队全被击毙。日军不得不停止渡江。
日军战史描述:9日,江岸水边漂浮着皇军官兵的尸体,江水染红,说明昨夜凄惨的苦斗。
从日方史料看,国军配置在伏波山、七星岩、象鼻山等山峰上的炮兵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日军不得不逐个进攻桂林城区周边这些山峰上的据点,自身伤亡也并不小。
在进攻伏波山时,其11中队中队长本山身中十多发子弹被击毙,泷口曹长挥舞战刀指挥冲锋时也被击毙。日军攻上山顶,守军仍退入岩洞内抵抗。
漓江东岸391团指挥所设在七星岩的岩洞里,与日军苦战3昼夜后,八百多官兵全部阵亡。
即使日军破城之后,城内仍然发生长时间的巷战。枪声直到10日晚上才逐渐停止。
131师师长阚维雍被围后举枪自尽,31军参谋长吕旃蒙突围时中弹牺牲,城防司令部参谋长陈济桓身负重伤后举枪自尽。
算下来,桂林也刚好守了三天。
在桂林破城时,城防司令韦云淞指挥自己能控制的部队突围而去,这后来也成了很多人指责桂系不守城的证据。
作为守将弃城而逃肯定是不对的,但就那点兵力,多守一两天跟少守一两天又有什么区别?还能指望他能玩出个花来?战后老蒋也借此取消了桂军31军番号,可见其司马昭之心。
在桂林沦陷的同时,柳州也沦陷。张发奎在桂平与日军脱离接触后,部队不仅没有能力支援桂林作战,连防守柳州都成了问题。
李汉冲曾在文章中指责白崇禧把主力摆在城外是为了保存实力,但是轮到他了,他们是怎么干的?
把守城任务抛给杨森的川军,自己主力摆在柳江对岸,玩得一手好双标。杨森也不傻,安排丁治磐一个军稍微意思了一下就撤了。
再回过头来看,柳州会战惨败能怪白崇禧或者桂军不守城吗?薛岳要保存实力不肯入桂,余汉谋要保存实力不肯调兵入桂,老蒋想看日军消耗桂系只调了个编制不全的军过来,张发奎不愿意帮广西人守家,杨森也稍微意思一下就撤了。
如果说广西是桂系的地盘就把责任推到桂系身上,那这个国家又是谁的,广西属不属于这个国家?否则桂系为何要在淞沪会战爆发后首个响应,不远千里北上参战呢!
桂柳会战的惨败,只不过是国军正面战场溃败的一次缩影,哪一次会战当中不都充斥着这样的派系内斗。
这是一场系统性的惨败,把责任归结到任何一方都是不公允的。桂柳会战惨败,归根结底还是当局消极抗战的思想在作祟。
人们说,整个豫湘桂战役都是战役指导者犯下的错误酿成的,这说的一点也没错。
然而,即使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也有不怕死的将军。本章留下一点篇幅记述如下:
豫湘桂战役是抗战时期的一场大溃败,也是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上最大的一次失败。
在这场战役中,百万国军一触即溃,望风披靡,被日军像赶鸭子一样追着打,在长达8个月的时间里,国军共损失了50多万军队。
这一惨痛的失败,如同阴影一般笼罩着国民政府。
不过,在这场大溃败中,有一位爱国将领却如同一名逆行的勇士,始终拒绝撤退,率领3千将士硬抗8万日军,最终壮烈殉国,举国同悲。
这位将军,就是吕公良。
吕公良,1903年出生于浙江开化县一个小商户家庭,自幼聪颖,学习成绩优异,还写得一手好字,远近闻名,很多商户都请他来写对联。
在北洋政府时期,吕公良目睹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于是萌发了投笔从戎的想法。但是,父亲希望他继承家业,还给他成了家,希望用家来拴住他。
1926年6月,吕公良不顾家人的反对,只身一人前往广州,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六期,并将原来的名字吕周改为吕公良,以致敬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题词。
毕业后,吕公良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13军89师担任见习排长,开始了军旅生涯。
纵观吕公良将军的戎马生涯,几乎都处在和日军作战的最前线,他的一生也可以说是抗日的一生。
刚分配到部队时,吕公良就随部队驻扎在长城一带,参加了惨烈的长城抗战。
七七事变爆发后,吕公良又率部南下,参加了台儿庄战役、鄂北会战等一系列战役,立下赫赫战功。
1944年4月,日军为了打通平汉线,集结50万大军发动了规模空前的豫湘桂战役。吕公良受命担任新编29师师长,镇守河南许昌。
当时,吕公良手里只有3000多人,而且部队是新组建的,严重缺乏训练和装备。而日军进攻许昌的部队有将近8万人,还有飞机、坦克掩护,实力相差非常悬殊。
如果换作其他国民党将领,恐怕早就吓得弃城逃跑了,上峰也只是要求他象征性地抵抗一下,及早撤退,保存实力。
但是,吕公良将军接到命令后,马上在许昌文峰塔下召开誓师大会,慷慨激昂地说:“守土抗战,保家卫国,人人有责!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念,要有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
在给妻子的信中,吕公良写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这次要誓死保卫许昌,可能与许昌共存亡。如果我牺牲了,也是尽到了军人的天职,也是全家的光荣,人民会尊重你们,国家也会抚恤你们。要好好教育子女,接过我未完成的任务。”
由此可见,吕公良将军早已视死如归,做好了殉国的准备。
这场战斗,是整个豫湘桂战役中最惨烈的一战,吕公良率领全师3000余人,死战不退,连日军的战史都记载说:
“中国军队坚守许昌,抵抗异常顽强,毫无撤退迹象。”
吕公良率部血战两个昼夜,重创围城的日军,但守城部队也伤亡惨重。
让人悲愤的是,吕公良的上司汤恩伯手握重兵,却迟迟不下令救援,许昌周围那些装备精良的国民党部队,也都在相互观望,坐视不管。
最终,重庆方面电令吕公良突围。突围途中,吕公良的部下劝他脱下军装,穿上老百姓的衣服,这样逃出去的机会大一些,却被吕公良严辞拒绝。
吕公良说:“我身为堂堂中国军人,沙场捐躯,虽死犹荣,岂能丧失民族气节,为人耻笑!”
1944年5月1日,吕公良将军在突围途中遭到日军伏击,身中数弹,壮烈殉国。而守卫许昌城的3000多名官兵也大部牺牲,实现了“与城共存亡”的誓言。
吕公良将军战死之后,日军也对其忠勇精神感到震撼,将他的遗体安葬在许昌城南,还为他立碑,上刻:勇将新编第二十九师师长吕公良之墓。
几天后,新编29师被俘的将士路过吕公良的墓地时,齐刷刷跪在地上,号啕痛哭。周围的日军也都摘下帽子,为他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