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铁马金戈 > 第1149章苏中第章 苏北反扫荡

第1149章苏中第章 苏北反扫荡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本章今天介绍的是,新四军军部保卫战之四——苏北苏中反“扫荡”:

    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后,日伪军步国民党顽军制造皖南事变的后尘,计划“完成皖南事变未竟之功”,企图再次摧毁新四军军部和主力部队。日军在南京毫不隐讳地狂妄宣称,要以“闪击战打击陈毅及其重建之军部”。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德军在战争初期的胜利,大大刺激了日寇的野心,调集了第十二混成旅团(南浦襄吉独立混成旅团,直辖5个大队和1个特种兵大队,是与我新四军交战已4年之久的“老对头”)全部和第十五、第十七师团各一部计7000余人,加上原为顽军韩德勤部队的李长江(国民党苏鲁战区游击纵队副总指挥,率所部6个纵队投降日寇,编为伪第一集团军,自任司令)、杨仲华部(国民党江苏保安第八旅旅长,率所部投敌,不久即升任伪第二集团军司令)伪军1万余人,配属上百艘汽艇(部分改装为架设机枪的装甲汽艇),出动200余架飞机,于1941年7月开始对盐阜区实施第一次大规模“扫荡”。

    新四军军部对日伪这次大“扫荡”的动向已有觉察,在6月3日发出了《粉碎敌人“扫荡”的指示》。指示说:综合我军地区之日军动态,日军已开始向本军地区大举“扫荡”。敌此次“扫荡”,不限于某一局部地区,即不是局部地区之“扫荡”。对此认识不足,必然会上当。指示还指明了反“扫荡”的战术原则:敌之战术,系采取分进合击之惯技,我军事上以分散游击避免决战为主,但应争取有利时机,实施较大兵力之突击,粉碎日伪的疯狂“扫荡”。

    6月19日,陈毅、刘少奇、赖传珠就“应速研究与创(制)造大批地雷、鱼雷(水雷)”致电各师长并军委集总,提出应速研究与制造大批地雷、鱼雷(水雷),普遍训练部队与自卫队使用,这是在为反“扫荡”做准备。

    在日伪军对盐阜地区发动大规模“扫荡”之前,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已有西移准备,在盐城县西北乡(今建湖县建阳、高作、湖垛一带)盖房子、建医院、建卫校等。

    时任新四军第三师兼苏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抗大五分校保卫科科长并兼管盐城城防工作的周彬回忆,7月10日晚,刘少奇、陈毅在新四军军部召集会议,统一部署新四军反“扫荡”的战斗策略。陈毅代军长指着军用地图说:“苏北的地形对我有利,它是个水网地区,河流河沟多,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敌人的现代化武器难以发挥作用。”“在敌人‘扫荡’围攻的初期,我们把主力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到敌人侧翼,配合地方县团武装和民兵袭扰敌人,寻找敌人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打敌一路或几路,同敌人搞推磨战法。我们把自己的主力分散,把精锐部队暂时隐蔽起来,把机关非战斗人员、伤病员隐蔽起来,这是为了尽量减轻军部和战斗部队的负担,以便避重就轻,来往转移,使敌人东奔西走,顾此失彼,扫荡到了筋疲力尽的时候,我们就用夜袭、奇袭、突击、伏击和追击的方法,把敌人各个击破,再用主力部队吃掉敌人的有生力量。”

    会后,周彬按照刘少奇、陈毅的指示,带领抗大第五分校上干队(学员大都是连营团干部)的3个队,速到城外西门泰山庙旁边的河坝上设立阵地,吸引敌人注意力,为军部转移争取时间。

    7月11日上午9点钟,日伪军出动飞机和地面火炮,对盐城进行狂轰滥炸,从地面、水路逼近盐城。

    7月18日,日军又出动飞机狂轰滥炸。20日,日伪军分由南线的东台、兴化和北线的射阳(宝应县)、陈家洋4路出兵,南北对进,分进合击,企图在盐阜区捕获我党政军机关。新四军为此展开以保卫中共中央华中局机关和军部为主的盐阜(苏北)、苏中1941年(夏季)反“扫荡”作战(即盐阜区第一次反大规模“扫荡”、亦称苏北反“扫荡”,因有苏中新四军配合,也称为苏北苏中反“扫荡”)。

    大多数史料将此次反“扫荡”的持续时间定为1941年7月20日至8月下旬。但根据周彬与黄克诚、吴法宪的回忆,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撤离盐城的时间是7月10日,在此之前,新四军第三师已经展开了“保卫盐城”的阻击战。根据当年的电报,可以看到,由于盐城是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所在地,新四军领导人不希望轻易放弃,在“保卫盐城”的口号下,新四军第三师正面抗敌伤亡较大,阵地不断收缩,很难阻止火力上占有很大优势的日军推进。为此,黄克诚多次向华中局和军部建议,应当机立断撤出盐城,转向敌后作战。情急之下,黄克诚越级将自己的意见直接电告延安中央军委。毛泽东对黄克诚的电报很重视,回电要求新四军军部说明情况。随着战况对新四军守备日益不利,刘少奇、陈毅反复考虑后,才决定率领华中局、军部于7月10日主动撤出了盐城。

    所以,若更仔细地划分,此次反“扫荡”的开始时间应在1941年7月10日之前。

    此次反“扫荡”作战要图参见下图。

    此次日伪军“扫荡”,采取分区“扫荡”、分进合击和包围迂回的战术,借助汛期河道水涨,特地从沪宁线敌占区调来百余艘汽艇,大量使用架设机枪的装甲汽艇(这种汽艇装有小型塔台,指挥员和机枪手在塔台内,既便于观察,又便于发扬火力,汽艇拉着木船,如下图)在水网地带快速推进,意图将新四军和我地方武装逼入河川港汊中予以消灭,并且利用高苗地(庄稼地)、便衣伪装,隐蔽行动,借助当地汉奸、土匪实行伪化统治。日伪“扫荡”盐阜区的具体行动是:进占盐城后,转向盐阜区,以一股进占湖垛后北犯,占领东沟、益林,再继续向北,配合占领阜宁城的另一股西进之敌,进犯硕家集。

    根据反“扫荡”作战要图所示,此次反“扫荡”作战分为北线(苏北,即盐阜区)、南线(苏中)。在北线(苏北,即盐阜区),反“扫荡”的新四军主力部队是第三师,另有军部特务团、抗大第五分校和“联抗”部队,兵力不足万人。在南线(苏中),反“扫荡”的新四军主力部队是第一师,另有苏中军区的部队,兵力亦不足万人。

    在北线、南线,我军都得到地方武装的积极配合,并且广大群众坚壁清野,拆桥破路,在河道里打土坝、竖木桩,抑制日伪军快速机动;我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以阻击、伏击、游击、袭扰等多种战法,避敌锋芒,挫敌锐气,伺机消灭其有生力量;地方部队化整为零,深入到敌占区,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因此,此次反“扫荡”的战斗达百余次,虽然战斗规模都不大,但积“小胜”为“大胜”,最后取得胜利。

    时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的黄克诚在《关于一九四一年盐阜区反“扫荡”斗争》(1989年4月)中写道:

    “1941年7月,日军17000余人,并出动装甲汽艇百余艘,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对以盐城为中心的我苏北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扫荡’,妄图消灭我华中局及军部首脑机关,摧毁我根据地。

    在敌人开始‘扫荡’前夕,华中局及军部在‘保卫盐城’的口号下,作了以主力对敌实行迎击、阻击的军事部署。我基于华北反‘扫荡’的经验教训,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宜对日军搞正面阻击,曾建议华中局和军部机关及早撤离盐城,转移到阜宁农村,跳出敌包围圈;部队实行分散游击,待机转入反击。同时我又表示,如果已有布置,当由军部决定,三师执行。军部决定‘保卫盐城’,‘击退敌人的进攻。’并指示‘各兵团首长应切实重视保卫盐城及保卫苏北根据地的任务。……敌来应坚决抗击、侧击,敌过应尾击之。否则应受严重处分。’敌人‘扫荡’开始,军部直接指挥第三师第七旅、第八旅对日军作战。令七旅负责保持建阳、湖垛一线,强调‘必须以全力保持。如一度被敌占领,亦须立即收复。’当敌人向南转移兵力时,军部又令七旅、八旅各一个团分别攻打敌湖垛、上冈据点。由于我军攻坚器材准备不足,加之分兵同时攻打两处据点,又无增援部队,结果这两处据点都没打下来,我军伤亡不少。而最后盐城亦未能守住,机关、学校、医院在仓促撤退中,受到一些损失。

    随后,第三师主力部队在利用河网港汉复杂地形对‘扫荡’之敌阻击、侧击歼敌后,即转入日伪侧后打击敌人,先后攻占敌伪占据的部分市镇,牵制了敌之行动。在苏中新四军第一师部队积极出击支援下,敌兵力开始南移,对苏中进行‘扫荡’。我第三师主力部队随即转入全面反击,策应苏中,连续收复阜宁、东沟、建阳等城镇,使敌顾此失彼。至八月下旬,经我苏北、苏中军民协同作战,共歼日伪军3800余,击沉敌装甲汽艇30余艘,粉碎了日寇‘扫荡’。”

    根据黄克诚的回忆,在反“扫荡”初期的作战硬碰硬,部队有一些损失,而在反“扫荡”中由于日军利用汽艇的机动性快速突击,导致我后方机关、医院、学校等一些非战斗单位也有一定损失。

    时任新四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的吴法宪回忆:

    “为便于指挥,新四军军部于7月10日撤离盐城。7月初,三师师部移驻射阳河以西,司令部住桥头,我们政治部住硕家集,都紧靠射阳河。

    大概是7月19日的清晨,突然之间,刘少奇、陈毅、曾山、赖传珠等领导同志,从射阳河坐小汽船,一下子就到了我们师部政治部的驻地硕家集。我一面匆忙迎接他们上岸登陆,一面给他们做饭吃,并立即通报黄克诚同志。

    他们吃完饭,稍事休息后,黄克诚同志赶来向他们汇报了反‘扫荡’的准备情况,他们表示满意。然后,军部继续西进,进到陈家集西北的岔头。因为岔头是阜宁地区的中心地带,相对比较安全,于是华中局和军部就决定暂时驻在那里。随即决定三师司令部也西移到瓦屋许,离岔头约七、八里路,靠近军部。我们师政治部住和尚庄,离司令部约二里路,这样,军部和三师师部靠到一起,指挥就非常方便了。

    从7月20日开始,日伪军17000多人,开始由东台、兴化、射阳和陈家洋等地,南北同时出动,从南面、东北面、西南面和北面四个方面,对盐城分进合击。我三师的主力部队,避开敌人的锋芒,转移至敌人侧翼,向刘庄、陈家集、板湖等地区隐蔽集结。

    7月22日,日军占领盐城,占领了原新四军军部的所在地。接着,日军便以盐城为中心,对四周地区进行‘清剿’,并控制水陆交通要道,对这一地区实行分割封锁。他们在水网地区使用特制的装甲汽船,到处搜索,寻找我新四军军部和主力部队。由于我们事先进行了分散转移和隐蔽集结,使敌人连连扑空。

    7月28日以后,日军的扫荡重点转向阜宁、东沟、益林地区,并占领了阜宁县城。新四军军部立即命令三师七旅部队,尾随袭击敌人,命令八旅部队在正面迎战敌人。同时,命令一师二旅破袭盐城至东沟的交通,阻断敌人的补给线;命令其他一师主力在苏中向日伪各个据点进行围困攻袭,骚扰敌人后方。

    就这样,苏北和苏中的军民,在新四军军部的统一指挥下,密切配合,相互策应,使敌人顾此失彼,完全陷于被动局面。

    8月7日,日伪军大部不得不从盐城、阜宁地区南撤,东沟、益林地区被我们三师收复。到8月底,日军没有达到目的,被迫停止在苏北的‘扫荡’行动,撤退了。

    根据当时的战报,在这一个多月的反‘扫荡’斗争中,新四军各部队共进行了大小战斗130余次,用自制水雷击沉敌汽艇30艘,毙伤敌伪1900余人,俘日伪军1000余人。而新四军伤亡1000余人,大大少于敌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