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6章皖南事变⑤
皖南事变前,军部为了北撤成功,曾经由叶挺军长出面提请第三战区总司令顾祝同批准,将军部的文职人员以及伤病员、老弱病残者组成第一批北撤队伍,撤往江北。
在这些人员中,也有军部的高级干部,如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叶媚媚,政治部宣传部文化部长朱镜我等。
叶媚媚被列入第一批北撤名单,纯粹是因为她是女同志,加上她那时由于工作太劳累,染上了疟疾。
而朱镜我则是考虑他完全是个文化人,平时连枪都不会打,所以他被列入第一批北撤名单。
当时国共两党、两党的军队已经磨擦不断,关于新四军北撤,更是国民党强加给新四军的。从根本上说,国民党不愿意看到新四军坐大,他们要限制新四军的发展。
所以在这种形势下,皖南新四军军部就岌岌可危了。因为它处在国民党的统治区内,周围国民党的部队环伺,想不走也难。
然而第一批北撤人员是经过国民党批准的,其北撤路线也是和顾祝同商量好的,更主要的是,顾祝同在叶挺面前是作了保证的。
因此说,能够第一批北撤,是很多的人求之不得的。
可是叶媚媚和朱镜我都选择了留下来,而把北撤名单留给了别人了。
叶媚媚找到项英,表示自已要与军部共进退。
项英为叶媚媚的忘我精神所感动,他也很看重叶媚媚,劝她早点去江北。怎奈叶媚媚态度坚决,他才最终同意她留了下来。
叶媚媚留了下来,作为组织部保卫科长的温碧霞自然也留下来了。
温碧霞年轻,身体好,她留下来是在情理之中,可是第一批北撤名单中也有她的名字,理由是她要照顾生病的叶媚媚。
刚宣布名单的时候,温碧霞有想法。那个年代的人,思想上都追求进步,温碧霞想留下来,经受更严峻的考验。可是一想到要照顾叶媚媚,她又不好开口。
现在好了,连媚媚姐也不走了,她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留下来了。
组织部长李子芳是项英同志从延安带来的,第一批北撤名单,组织部这一块,李子芳第一个就圈定了叶媚媚。
叶媚媚是他的得力助手,自然舍不得她离开,但他考虑更多的却是,叶媚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党务工作者,她思想坚定,工作能力和魄力都是一流的。更为主要的是,她身体不好,保护她是党的工作需要哇!
宣布名单时,叶媚媚就坚持把自己的名字除掉。她对李子芳说:“李部长,谢谢你的关心。可是需要照顾的人还很多,我应该留下来。”
李子芳不同意,他反复做叶媚媚的思想工作,但她就是不听,最后她还找了项英。最终还是留下来了。
第一批北撤的人员顺利到达江北。接下来就是第二批了。可是这第二批的北撤(移),却不顺当,并且一拖再拖,拖过了蒋介石规定的北撤时间。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是北撤路线一时定不下来;而定下来后,又因为舍不得坛坛罐罐而耽误了行程。
1941年1月,新四军北移走的路线,是经过茂林去旌德、宁国到苏南。
但是,起初,军部原定的路线是去皖北。为什么选定去苏南且走这一条路线呢?
1941年1月,新四军江南部队奉命撤到长江以北,结果在皖南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八万多重兵围歼,损失惨重。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事后,重庆方面说新四军不执行北撤命令,要去苏南建立根据地,所以要围歼。
新四军北撤,为什么不直接北上而要转道经过苏南呢?
新四军江南部队决定渡江北上后,就有一个走哪一条路线的问题。
原来,新四军向北,是由皖南敌区(芜湖附近)渡江经无为抵达北岸的。后来,国民党桂军开到无为地区,经常袭击新四军的交通运输,新四军参谋长兼江北指挥官张云逸的夫人以及孩子等20余人,并军饷七万元,就曾被他们强行扣押。
所以,这条直接北上的路线完全断绝,不能走。
后来,新四军多次抗议,要求开放,但终归无效。
新四军的南北交通运输停顿了数月之久。所以,这次北上转移,不得不改道经苏南过苏北去长江以北。
新四军江南部队北移,路线由叶挺军长与国民党第三战区长官顾祝同当面确定:由苏南渡江!
新四军循此路线渡江,已过去了两万多人,只剩下皖南军部、直属团队及后方机关伤病员兵,老弱妇孺万余人。
但是,在年前12月25日,第三战区突然下令他们改道,要求他们经皖南铜陵、繁昌渡江北上。
实际上,此路是行不通的。
为什么?
因为,新四军皖南部队被国民党五个军东、南、西三面包围,只剩下北面。但是,北面为日军。
新四军能直接向北走吗?新四军渡江北调的路线,国民党却有意在报纸上进行公布,给日军通风报信。日军不仅进行了公开广播,而且派出第15师团在繁昌、铜陵地区进行封锁。
而在日军之外,桂军李品仙又抽调了3个师在皖北,集中在无为,占领渡口,封锁道路。并且他们还公开宣称将消灭新四军于江边。
故新四军军部直接北上,此路完全不通。
事实上,新四军也曾经准备直接北上。为侦察这条交通路线,新四军江北部队曾派小部队去无为进行侦察,结果受桂军猛烈袭击,这支部队却失踪。
新四军江南军部曾派军需处副处长张元培渡江,尝试两次,均告失败,并被国民党军夺去一只船。
因此,新四军要从皖南直接渡江北上,是绝不可能的。
为了避免与李品仙部发生冲突,遭受无谓牺牲,所以新四军军部坚决要求按照原来的渡江路线,由苏南渡江北上。
随后,第三战区顾祝同首先同意,第32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也表示允许,后来,蒋介石本人也准许新四军假道苏南。
于是,便有新四军经过苏南渡江北撤之事。
综上所述,新四军并非故意不遵从第三战区规定的北撤路线。
他们正是因为遵从了与第三战区协商好的北撤路线,才使得顾祝同等人顺利地在皖南地区设下重兵埋伏,制造了“亲者痛仇者快”的皖南事变。
不过这条与第三战区协商好的北撤路线却充满了荆棘和诡谲。
据时为新四军军部秘书李一氓后来说,改走苏南北上的路线,完全是由于敌情的变化,选择这条路线是经过军分会讨论决定的。
当时他们有三条北移路线可供选择:
一是国民党第三战区指定到苏南的路线,但必须经过其52师及108师的防地。这一路国民党除该两师外,还有63师冷欣部,且他们在该地区均已筑好了工事。
二是稍偏南,走52师及108师之背面,但一旦打起来须力战两个师。
三是再向南,走泾县、宁国以南,旌德之北,脱离国民党第52师及108师,但有与国民党40师遭遇之可能,这样若打起来,则只打40师三个团即可。
只打40师一个师,军分会认为估计我力量有余,可以打赢,于是最后确定走第三条路线。
这就可以看出当时的国共两党及军队在皖南是剑拔弩张,双方都心照不宣!
最后确定的这一条路线是一条“之”字形的路线,最早是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提出来的。袁国平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毛主席应项英的要求拨给新四军的干部。
袁说故意走弯道“之”字形路线,可以使敌人产生错觉,以为新四军要向黄山、太平地区前进,可以迷惑、调动国民党军的注意力。这条路线是先向南,再掉头转东向北。
袁国平还说毛主席在长征中就惯用此法迷惑调动敌人,实践证明是很有效的。
1940年12月28日晚,副参谋长周子昆到参谋处布置部队北移改走南线,即经茂林、宁国到苏南的决定,大家都感到惊讶。
作战科长李志高向周提出走南线欠妥,且准备不及。周子昆犹豫了一下说:“军分会讨论时有分歧,不过三溪、宁国之间有一大块空挡,有些顽固派地方武装,问题不大。已决定了,照办吧!”
李志高仍持疑虑态度。
约过了一个钟头,警卫员通知他:“军首长叫你去!”
李志高一去,是副军长项英。他满脸怒气,问李:“走南线有什么问题?”
“准备不及。”李答。
项英突然厉声呵斥他:“不走,说我没有主张;要走,你又说准备不及,怎么搞的!有什么问题说出来给我听听。”
李说:“走茂林、宁国到苏南,要过大小十几条河道,宁国方面情况不清楚。”
项英说:“就是那么些问题嘛,要工兵连马上到青弋江架桥,其他地方有桥的过桥,没桥架桥,大部队行动还能被一点小问题憋死吗?”
之后,项英又说:“这是同三战区商量过的路线,是合法的。”
但是,这条路线事先没经过勘察,也没足够的军用地图,有近百里路是在群山峡谷之中,遇到意外情况,队伍很难展开。
并且,要碰上的国民党军是装备最强的40师。所以,后来有人认为选择此线路,是自寻绝路、自投罗网。
但是,这个说法并不妥。时任皖南铜陵(敌后)沙洲军政委员会副主任李铁飞后来说:
“绕道茂林的路线,从52师、108师的侧背,经苏皖边插向苏南,它避开宣城包围圈,免遭陷阱。在前进路上可能与40师相遇,但不是顽固派预设的包围圈。且只对付一个师,而等52师、108师反应过来,只能跟在我们后面,不会有太大风险。这是出敌不意、出奇制胜的路,未尝不是合理的选择。”
这,从国民党军将领上官云相的一段话也可以得到反证。
他说:“新四军一举进出旌德,就可以不遭任何阻碍,在我大后方随意行动。我们后方联络线就被截断,我们陷于腹背受敌,苏南、皖南抗日防线就变成游击区。新四军逃出被包围的不利形势,再加一倍兵力也难消灭新四军了。”
也就是说,第三战区是非常害怕新四军走这条线!
既然如此,为什么新四军随后走这条路线,反而中了埋伏、全军覆没了呢?
原因就因为新四军在随后的行动迟缓,才没使上官云相担心的局面出现。
如果项英等人率部能在12月底以前通过旌德,顽军围堵部署尚未到位,新四军从茂林到旌德的八九十里山谷小路,一天就能通过,待国民党军发觉再来围堵时就已完全来不及,新四军已走出了险境。
可惜的是,他们偏偏延迟了几天,终于让国民党军抢得时间,在茂林设下重兵埋伏。所以,兵贵神速,也是皖南兵败的一个大教训。
新四军军部北移组成了三个纵队。前章已经介绍过。而叶媚媚的组织部编组在第二纵队。
出发的那天清晨,天空阴沉,刮着北风,还下着小雨。新四军军部9000余人怀着同样阴沉的心情,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坚持了三年的皖南。
他们对皖南这块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且不说军部几经转折最后落脚云岭三年,单就这三年里多次粉碎了日寇对云岭的“扫荡”、进攻,他们就不能忘记皖南。
由于叶媚媚身体有病,她的虐疾发作起来很严重。故温碧霞给她准备了一匹马。
此时叶媚媚骑在马上,眺望着北移的队伍无声地走在皖南的山道上,心情同样无比沉重与压抑!因为大家都清楚,此去沿途多凶险。
第二纵队主要武装力量是军部特务团。特务团装备很强,是保卫军部的,团长刘别生、政委张闯初,有三个营一个连。
第二纵队就是军部一摊人,都是需要保护的,所以特务团的任务很重。特务团是先遣部队,皖南事变打起来时在最前面。
当时他们按原定计划在前面攻星潭,打了一夜已经打得很好,打开了局面,部队在坳口打了个小胜仗,已经快到长江边上。
刘别生和张闯初通过电话向军部建议把主力调过来从这里冲出去,这里敌人不多。
当时叶媚媚还是跟着军部,知道军部的情况比较复杂,刘别生的建议叶军长当即宣布,却没有得到及时回应,耽误了时机。
特务团等了半天,最后命令来了:“撤退!”
特务团就撤退下来。山很大,刘别生他们下山,看见叶挺骑马过来了:“哎,你们怎么样?部队下来了?你们怎么下来了?”
刘别生讲了情况,说还有一部分同志在山上。叶挺说再加一个连,堵住这个口子。后来撤退到丕岭,这是一个山口,是交通要道,敌人就在我们后面跟着。
天快亮时,叶军长命令特务团放两个营在山口上堵着。七八点钟,军部有命令要求撤回来,刘别生放了一个连,其他人悄悄地撤下来。
在丕岭附近有一座小山,下午五六点钟,从前线撤下来的部队1、2、3团,还有机关等等到达后,都集中到这里。
叶媚媚和温碧霞也在里面,她俩不知道为什么都停在这里?这里有多少人?反正人很多。
部队已经很疲惫了,也很狼狈,乱哄哄的。因为要求轻装,满山上扔的都是背包、箱子、大衣、药品。
下午特务团在一个小山上集中吃晚饭。军部开会。晚上八九点钟命令传来:今天晚上大部队全部突围。
三条:一,所有人不要掉队;二,所有人背后系一条白毛巾,轻装;三,队伍打散了有三个地方可以去:过长江去江北游击队,往上海去浙东游击队,到苏南去江南指挥部陈毅那边。
命令下达后就出发了。天依旧下着小雨,烂泥路不好走。部队太多,刚出发就乱了。团长找不到营长,营长找不到连长,没有建制就没有办法指挥,就不能够组织有效的抵抗和突围,冲出来的人就活下来,突围不成就牺牲或被俘虏。
7天7夜,战斗基本结束后,一个军部就这么被消灭掉。
当时情况很乱,谁也顾不上谁。叶媚媚和温碧霞只有靠自己。还好,由于温碧霞平时在军部是管保卫的,经常与刘别生开会什么的,俩人很熟。突围前,刘别生给了温碧霞一个班,要她护着叶部长突围。
在大部队突围的那天晚上,叶媚媚和温碧霞在特务团团长刘别生指挥下没有被冲散。
刘别生是老红军,带队有经验,叶媚媚也带部队突围过,也有经验,所以他们带着同志们打一阵跑一阵。第二天早上,去山上躲躲,晚上再打。
第三天返回来,从敌人力量比较薄弱且想不到的地方——老军部茂林这边的山上突围出去,算是小突围成功。
这时军部已经被国民党军队占领,他们一百多人也只剩下二三十人,周围全是敌人,但是已经不是那么多了。
他们晚上继续在山上躲着,白天出来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后来总算冲出敌人的大包围圈。随后在长江边上打游击,准备找机会过江。
他们在长江边附近的山上,一个多月里东跑西藏,打得只剩一二十人。天气寒冷,人又饿,没有东西吃,边打仗边跑路,江边的情况又不熟悉,很困难。
幸亏刘别生团长有打游击的经验。后来找到地方党,情况稍好一点儿。尽管刚刚打完仗,地方党也很弱,他们还是想办法让老百姓用水桶装饭送上山来给我们吃,但也经常送不上来,就没有饭吃。
一有机会我们就打打国民党的农村小办公署。这种地方一般只有几条老枪一个电话机,我们弄点吃的就走不敢耽误。
有时候就吃老百姓挂在房檐下的老玉米,就这么嚼嚼,喝点水咽下去,人都浮肿了。
叶媚媚他们在这里的时间太久了,很快,他们就暴露了。
一天,有一伙国民党的地方部队摸进了他们驻扎的地方,把他们冲散了。刘别生带着十几人冲出去了,温碧霞和两个战士护着叶媚媚躲进了一条干沟里。
因为就在那一天,叶媚媚的疟疾发作了,发高烧,说胡话。长时期的生病,营养不良,叶媚媚的身子很虚弱。
后来敌人走了,温碧霞护着叶媚媚才出了干沟,把她安排进一户农家里。
就是这样,他们四人仍坚持在原地打游击。
也许是上天的眷顾,这一天,温碧霞在房前站岗,忽然见村前转进来十几个人。看他们走路的样子,温碧霞知道一定是军人,可那些人俱穿的便衣。
这是些什么人呢?温碧霞心里特别紧张:莫不是敌人的便衣队?看他们的样子,可是专门来找他们的!完了,完了,这下彻底完了。
那十几人走到面前,领头的身材魁梧,又似曾相识的样子。温碧霞警惕地注视着他,将手按在枪套上。
“你是温小姐?”来人问。
“你是……”来人认识她?温碧霞一脸懵逼,反问。
“我是宋波。”来人答。
“宋波?宋将军?你怎么在这里?”温碧霞终于认出来了,来人果然是宋波,是媚媚姐的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