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4章进行曲的诞生
晋绥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敌后抗日军民创建的19个重要抗日根据地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9月下旬,遵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贺龙与关向应等率八路军第一二0师主力挺进抗日前线,进入晋西北管涔山脉地区。
到1938年12月,开辟了以大青山为依托的绥西、绥南、绥中三块游击根据地,并逐步同晋西北根据地连成一片,构成晋绥抗日根据地。
它包括山西西北部和绥远(今并入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广大地区。
晋绥抗日根据地,在陕甘宁边区的门户上给敌人竖起一道难于逾越的屏障,使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进犯陕甘宁边区,保卫了延安和党中央,并确保了党中央与敌后各根据地联系的交通线。
大青山根据地,同晋西北根据地连成一片,扩大为晋绥抗日根据地。
在晋绥大地上,诞生了伟大的《八路军进行曲》。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就是源自《八路军进行曲》。
1938年8月,诗人公木从晋绥抗日前线回到了革命根据地延安,与作家郑律成合住一个窑洞。他们一拍即合,立志为伟大的人民军队谱曲。
雄壮豪迈的《八路军进行曲》应运而生。
《八路军进行曲》歌词: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是善战的前卫我们是民众的武装从不畏惧绝不屈服永远抵抗直到把日寇驱逐国境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听风在呼啸军号响听抗战歌声多嘹亮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疆场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敌人的后方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向华北的原野向塞外的山岗《八路军进行曲》词作者公木1、曲作者郑律成生平简介2。
《八路军进行曲》公木词、郑律成曲,原是《八路军大合唱》(原名《献给八路军的军歌合唱集》)中的一首。
1939年末完成于延安,并由曲作者亲自指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合唱队和乐队首演,随即在人民军队中广为传唱。在解放战争期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抗战期间,诗人公木和作曲家郑律成创作的《八路军进行曲》在各抗日根据地广为流传,《新音乐月刊》的两位主编李凌和赵沨也不失时机地把这首鼓舞人心的歌曲介绍给大后方的民众。
抗战时期的重庆,国民政府对各音乐期刊审查极为严格,稍有疏忽,就会被取缔。于是,他们决定把这首歌曲做一些改动。
《八路军进行曲》不但受到八路军战士的喜爱,国民党军也被其雄壮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风格吸引。
1942年,孙立人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当时军中流行着三首军歌,其中就有《八路军进行曲》。
窑洞里诞生的《八路军进行曲》:抗战时期,许多怀揣抗日救亡理想的外国青年来到延安,寻求革命真理。朝鲜籍青年郑律成就是其中之一。
郑律成原名郑富恩,1914年8月生于朝鲜(今韩国)全罗南道光州,因酷爱音乐,改名为律成。
19岁时,郑律成怀揣着抗日救国的热情,跋山涉水来到延安。
到延安后,他先后在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郑律成一边学习音乐知识,一边接受革命的洗礼,创作出了《歌颂延安》《延水谣》《生产谣》等歌颂革命圣地、反映延安人民生活的深受民众喜爱的歌曲。
一首歌曲能否被广为传唱,除了朗朗上口的旋律,还离不开富有内涵的歌词。郑律成很幸运,遇到了一位金牌搭档公木。
公木原名张永年,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东北师范大学创始人之一。
1938年8月,公木从抗战前线到延安抗大学习,结识了郑律成。在公木眼中,郑律成就是“一粒火种,他走到哪里,哪里就爆发出烈火般的歌声”。
郑律成也常被公木优美的诗句和意境所打动。两个年轻人惺惺相惜,加之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两人成为好朋友。
然而这样一首伟大的作品,却是公木在晋绥抗日根据地生活体验的结晶。
1937年9月,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贺龙率部开赴晋西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
120师为配合国民党军在忻口、太原作战,在雁北的井坪、平鲁、雁门关等地连续打击日军,并组织地方工作团深入各县,协同中共山西地方组织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发动群众,改造旧政权。
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组成中共晋西北临时省委(不久改称晋西北区委),赵林任书记,罗贵波任副书记。
11月,又组成绥远(今内蒙古中部)省委,白如冰任书记(不久改称绥远区委),领导晋西北和绥远南部地区的工作。
至1937年底,第120师在以国民党著名抗日将领、暂编第1师师长续范亭为主任的第二战区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的配合下,在晋西北的14个县内组织起游击队和脱产民兵、自卫队11万余人。
第120师亦由东渡时的8000余人至翌年1月发展到25万余人,开辟了以管涔山为中心的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1938年2~4月,日伪军1万余人对晋西北发动首次围攻,国民党军未作有效抵抗即行撤退。第120师奋起反击,连续收复7座县城,保卫并扩大了根据地。
8月,第120师大青山支队2000余人挺进绥远,于当年冬开辟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是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的屏障,又是中共中央与敌后战场联系的通道,与晋察冀、晋冀豫抗日根据地鼎足而立。
1938年12月~1939年1月,第120师主力开赴冀中地区作战。
至1940年1月,留在晋西北地区的第120师第358旅和驻晋西北的山西新军青年抗敌决死队第4纵队、暂编第1师、由山西工人武装自卫总队改编的工卫旅等部协同作战,多次粉碎日军进攻,并打退了阎锡山部旧军制造的十二月事变(又称晋西事变),保卫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1940年1月,中共中央指示第120师和中共晋西北区委,成立以贺龙为书记的晋西北军政委员会。同时,晋西北和晋西南两个区党委合并组成中共晋西区委,以林枫为书记,赵林为副书记,统一领导晋西北和晋西南以及绥远南部地区的工作。
2月初,第120师主力由晋察冀边区回到晋西北。与此同时,晋西北成立行政主任公署(后改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辖第2、第3、第4、第8专员公署,相继建立晋西抗日武装自卫队总队和临时参议会等。
行政公署领导工人、农民、妇女、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等群众团体,创办了区委机关报《抗战日报》和区文协分会主办的《西北文艺》等报刊。
2月下旬,中共中央派出代表同阎锡山谈判,解决新旧军冲突问题,并达成协议,以汾阳经离石至军渡公路为界,路南为旧军活动区域,路北为新军活动区域。
4月,中共绥远和雁北地区的组织合并组成中共晋绥区委,白如冰任书记(后高克林)。
8月,大青山地区的抗日政权晋绥边区办事处(后改为绥察行政公署)成立,辖绥西、绥中、绥东三个专员公署和绥东游击区。
同月,晋绥抗日根据地军民参加百团大战,并粉碎了日军的报复“扫荡”。此时,抗日根据地面积已有23个完整县和34个县的部分地区,人口150万。
11月,晋西北军区成立,贺龙、关向应分别兼任司令员、政治委员,续范亭任副司令员。统一了全区武装力量的指挥,加强了军事建设,推进了地方部队和人民武装的发展。至年底,根据地各县都发展了100~200名中共党员。
1941~1942年,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处于极端困难时期。日伪军千人以上“扫荡”达19次,累计400余天。
由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分割、封锁、“蚕食”和在“扫荡”中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抗日根据地面积缩小1/3,人口减少2/3。
1942年9月,建立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关向应任书记(由副书记林枫代理);晋西北军区改称晋绥军区,贺龙任司令员(1943年冬吕正操接任),续范亭任副司令员。
为战胜困难,坚持抗战,抗日根据地实行共产党的一元化领导,精兵简政,减租减息,自上而下实行“三三制”政权。
同时,开展整风运动,在党政军民中进行普遍的马列主义教育;开展大生产运动,开荒种地,发展纺织业,基本解决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
并且发展军工生产,至1942年底,生产步枪1700多支、机枪58挺、掷弹筒24具、手榴弹31万余枚。
自1943年起,抗日根据地的困难局面开始好转。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自卫队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得到加强,反“扫荡”、反“蚕食”斗争不断取得胜利。
至1943年底,抗日根据地军民挫败日伪军“扫荡”13次,攻克或挤走日伪军据点58处,收复大片国土。
1944年,抗日根据地军民抓住日军收缩兵力加强重点守备的有利时机,连续向日伪军发动攻势作战,拔除据点176处,解放人口40余万,切断离石至岚县、忻县(今忻州)至静乐、汾阳至离石和静乐至宁武的公路交通,迫使日伪军退守公路沿线的县、镇据点。
1945年,晋绥抗日根据地军民发起春、夏季攻势作战,打通了日伪军控制的离石至岚县、忻县至静乐、神池至五寨三条公路,收复沿线据点,把日伪军压缩到同蒲铁路(大同―风陵渡)和太原至汾阳公路附近的据点内。
从1945年8月起,抗日根据地军民进行全面反攻,地方党政干部和广大民众积极支援前线。同时,开展群众性参军参战运动,万余民兵组成参战队开赴前线。
晋绥抗日根据地军民胜利进军,逼近归绥(今呼和浩特)、太原两城和平绥(今北京―包头)、同蒲铁路,对拒绝投降的日伪军发动猛烈进攻,解放城镇53座,夺取了晋绥边区抗战的最后胜利。
八年全国抗战中,晋绥抗日根据地军民作战28万余次,毙伤日伪军107万余人,俘2万余人。部队由8200余人发展到45万余人,地方武装发展到4万余人,民兵、自卫队发展到66万余人。
根据地东起同蒲铁路和平绥铁路,西至黄河,南迄汾离公路,北到包头、百灵庙、武川、陶林之线,共有46县,面积331万余平方千米,人口达322万。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注1公木(1910年-1998年10月30日),原名张永年,又名张松甫、张松如,笔名有公木、木农等,河北省辛集市人,是中国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是《英雄赞歌》、《八路军进行曲》的歌词作者。
注2郑律成(1914一1976)韩鲜族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对于整个中华民族而言,是一段历尽艰辛和苦难、饱受奴役和屈辱,奋勇抗争、民族崛起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投身于这场伟大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战争中,他们将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展示了民族精神的不屈展示了艺术生命的辉煌。抗战时期的延安,云集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创作人才。在他们当中,就有创作《延安颂》(曲作者)而一举成名的郑律成。1939年7月。郑律成和公木在延安共同完成了《八路军大合唱》的创作。其中《八路军进行曲》流传得最广,解放战争时期该曲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7月25日,经党中央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这首歌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它伴随着人民军队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人民中国。在中国人民现代的革命斗争中,这首歌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今天,这首歌依旧焕发出强大的思想感染力和艺术生命力,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76年12月7日。郑律成因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时虽然已经粉碎了“四人帮”,但改革开放的形势还没有到来。改革开放以后,一些在延安时期与郑律成相识的老将军、老艺术家,以及当今国内音乐理论界的高层权威人士连续不断地撰写回忆录和发表音乐评论文章。使人们终于了解到中国革命征程中不同阶段的诸多音乐作品:他创作的《延安颂》《八路军进行曲》《朝鲜人民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强大的舰队在海上进行》《飞行员之歌》等数十首军歌;为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六盘山》《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卜算子·咏梅》等数十首诗词配乐;创作《中日人民友谊之歌》《中柬友谊之歌》《非洲天在亮了》《中苏友好歌》等十余首国际友好歌曲;在黑龙江采风创作的《兴安岭上雪花飘》《小兴安岭颂》《采伐歌》《女康拜因手》等十余首歌曲以及《我们多么幸福》等少儿歌曲。我们从中了解了他坦荡秉直、乐观向上的人格魅力和多才多艺、关爱他人的生活理念。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代表着当代不同时期的中国音乐作品宝库中的经典。他创作的旋律形象鲜明质朴生动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展示了音乐创作的至高境界。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入想了解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曲作者郑律成、诗人公木的人生阅历。
郑律成是当代继聂耳、冼星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优秀作曲家,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之一。郑律成同志用感染力极强的音乐作品,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作品是中华民族和无产阶级文化宝藏中的珍贵财富抗战时期的延安,云集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创作人才。在他们当中,就有创作《延安颂》(曲作者)而一举成名的郑律成。1939年7月。郑律成和公木在延安共同完成了《八路军大合唱》的创作。其中《八路军进行曲》流传得最广,解放战争时期该曲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7月25日,经党中央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这首歌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它伴随着人民军队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人民中国。在中国人民现代的革命斗争中,这首歌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今天,这首歌依旧焕发出强大的思想感染力和艺术生命力,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76年12月7日。郑律成因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