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铁马金戈 > 第1060章青弋江上红杨树

第1060章青弋江上红杨树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武汉会战期间,新四军四个支队为策应国民党军的正面作战,频繁向日军出击。继第一支队开赴皖南侧击日寇之外,第三支队也在青弋江打击日寇。

    1937年11月23日,日军进犯安徽省广德;继而完成对芜湖、当涂的占领后,兵分四路全面入侵安徽。在日寇侵皖的八年中,安徽省近200万人死于战乱。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蓄意制造卢沟桥事变,全面发动侵华战争。1937年11月23日,日军进犯安徽省广德。江淮儿女高高举起保卫祖国、保卫家乡的旗帜,不畏强暴,奋起抵抗。

    安徽,地处中国东南腹地,南北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抗日战争中具有显著的战略地位。

    1937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后,引兵西进,进攻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

    同年11月23日,日军直扑皖省广德,尔后由广德直趋芜湖。

    12月10日占领芜湖,11日当涂失守。

    其后日军兵分四路大举进攻安徽。第一路日军沿津浦路北犯,第二路进攻合肥,第三路从水路进攻安庆,第四路进攻大别山。

    仅9个月时间,日军即攻陷安徽8区32县、市,占领宣郎广丘陵、沿江平原、江淮丘陵和淮北平原等大部分地区。

    日军入侵安徽后,频繁对城乡进行狂轰滥炸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1937年12月6日上午,日军出动6架飞机对芜湖进行轰炸,过江逃难的人成千上万。

    日军飞机发现后即轮番轰炸扫射,一时血肉横飞,江面上漂浮着一层死尸,江水被血染红。

    青弋江老洋桥是难民逃向繁昌方向的一个拥挤通道,日军发现后,便集中火力轰炸,大桥被炸毁,死伤居民200多人。

    此后,日军飞机连续4天对湾里机场、车站、码头轮番轰炸。号称全国四大米市之一的芜湖商业中心十里长街,以及国货路、吉和街、陡门巷等主要街道,被战火夷为瓦砾。连续数天,烈火硝烟,遮天蔽日,尸骨遍地。

    随后,日军制造了巢县温家套、萧县牛眠村、濉溪县渠沟、金寨县茅坪等大屠杀惨案。

    牛眠村一地就杀死当地村民和从四面八方来的难民1780余人。淮南和下塘集两个万人坑,坑中白骨累累,至今犹存。

    日军在牛眠村制造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案的同时,还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奸淫妇女的惨案。在牛眠村被日军奸淫致死的妇女达100多人。凡日寇侵占较久的城镇,皆设慰安所,强抓中国青年妇女作慰安妇。

    此外,日军还在江淮大地上抢劫财物、掠夺粮食和矿产资源。

    在马鞍山,1939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期间,共计被劫走铁矿石537万吨。

    在铜官山,至1943年3月,计掠取铜3000吨,全部运回日本。

    1938年,日军对淮南煤矿进行破坏性开采,7年中,共掠走煤炭430万吨,而地下资源受到的破坏则大大超过此数量。

    日寇侵皖的残暴罪行,罄竹难书。据1937年底至1943年的不完全统计,日军在入侵安徽中,共对城乡狂轰滥炸1513次,炸死炸伤14412人,财产损失达397110余万元。

    在日寇侵皖的八年中,安徽省近200万老人、孩子、妇女、青年死于日军屠杀和战乱之中。

    日军的暴行,引起了全皖人民的奋起反抗。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力支持新四军,与日本鬼子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抗战全面爆发后,根据国共两党关于编组新四军的协议,原活动在闽北、闽东等地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

    三支队由张云逸兼任支队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下辖第五、第六团,全支队共2100余人,担任策应第一、第二支队挺进苏南,保卫新四军军部领导机关及后方单位等任务。

    1938年6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航运线,以策应对武汉的进攻,命令驻芜湖的日伪军加强攻势。

    日伪军沿青弋江不断南犯,驻守在该地的国民党军节节败退。

    应国民党第三战区之邀,新四军三支队开赴皖南前线,接替国民党军一四四师在红杨树镇、青弋江、峨桥一带的防务。

    10月7日,第三支队进入青弋江西岸的西河镇地区。

    西河镇地处长江南岸,迫近日军重兵据守的芜湖和日军在华中的指挥中心南京。

    该地本属国民党第三十二集团军第一四四师和第一〇八师防守,两个师的防线以红杨树镇为界。

    新四军第三支队接防前,红杨树镇已被日军占领。

    第三战区交给新四军的任务是:在敌后侧进行游击战争,袭击敌人,破坏敌人交通,以牵制敌人。但国民党军交给三支队的“防区”却是一片宽100公里、纵深不足50公里的狭长沿江地带。

    驻守这一地区的国民党一〇八师、一四四师名义上是和新四军三支队协同作战,但其阵地完全“收缩”至三支队“防区”的后方。

    三支队以大局为重,毅然挑起这一地区正面战场的守备任务。

    鉴于红杨树镇是防区前沿的一个要点,谭震林等研究后决定: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趁敌立足未稳之际夺回该镇。

    此后,化装成农民的新四军频繁出现在红杨树镇,不仅很快摸清了敌情,还多次伏击下乡抢劫的小股日军。

    十几名作战经验丰富的侦察员利用夜色掩护进入红杨树镇,对日军进行袭击、骚扰。副司令员谭震林亲率两个连埋伏在镇外指挥、策应。

    几天下来,搞得敌人身心俱疲,无奈之下只好放弃红杨树镇,狼狈撤回湾沚镇。

    三支队收复红杨树镇,极大鼓舞了战区各部队的士气和皖南人民的抗战热情。

    为防止敌人反扑,三支队一面迅速构筑工事,做好阻击日军进犯的战斗准备,一面通过集思广益,迅速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运动防御”战术。

    10月底,驻湾沚的日军纠集500多人,向三支队的防区南陵东北马家园等地发起进攻。

    三支队以六团三营位于马家园、夫子决、十甲村一线,担任正面防御任务;第五团团部率领第二营驻扎于西河镇,为指挥中心;五团三营位于跑马山,担任侧击和警戒;五团一营和六团第二营位于蒲桥、青弋江一线,为预备队,随时准备迎击来犯之敌。

    10月30日,日军分三路向红杨树镇、清水潭一线发起进攻。

    清晨6时许,日军进至清水潭一带,遭到六团三营顽强阻击。

    战斗中敌人发现:新四军的子弹往往从意想不到的地方飞来;可以用于隐蔽的地方,全被人挖开了豁口,让他们“成了活靶子”;冲锋时每前进一步都有掉进陷阱丧命的危险……

    鉴于此,敌人只好依仗炮火优势,向新四军阵地猛轰。

    但三支队事先已将工事挖掘成全部一线平行配置,没有纵深,同时在工事下方挖掘了藏身坑道,让敌人的炮火优势无法发挥。

    在阻击1小时、毙伤日军100余人后,三营主动转移,途中与进攻红花铺的另一股日军相遇,“顺便”毙伤敌人十余人。

    11月3日,不甘心失败的日军增兵400余人,分四路向三支队防地扑来。

    三支队战士们沉着射击,打退敌人进攻,歼敌数十人。敌人久攻不下,呼叫汽艇前来支援,企图从河上向新四军阵地扫射投弹。

    但汽艇上的敌人发现河道中有障碍物堵住,根本无法靠近战场。经两小时激战,第三支队主动转移,将敌人诱致马家园、十甲村后,突然向敌人发起猛烈反击。

    当日晚,第三支队派出小分队,突袭湾沚、九里山等日伪军据点。

    日军被打得焦头烂额、疲于奔命,不得不于4日上午全部撤回原驻地。

    此次战斗历时6天,是第三支队进入皖南前线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战斗。

    在战斗中,三支队将游击战和阵地战有效结合在一起,共毙伤日伪军300余人,收复一批被敌人占领的村镇。

    此后,直到新四军三支队奉命撤出该地区,日军始终不敢再次进犯。

    日军面对新四军竟呈无可奈河之势,较之以前的国民党军,他们认为新四军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线。

    原来在抗日战争时期,芜湖县隶属国民政府抗战第三战区。

    红杨树村原系国民党三十二集团军的防地,红杨树以西由一四四师(川军)驻防,以东由一0八师(东北军)驻防。

    日军沿青弋江不断南犯,其前沿在湾沚镇和芳山一线。红杨树紧临青弋江,北部距湾沚镇水路仅10余公里。

    当时,国民党军都按三道阵地设防,每与日军交战,若一线抵挡不住就撤至二线,二线失守就退到三线,三线再抗不住就溃退。

    所以有时几十名、几百名日军,就可以像赶鸭子一样,赶得国民党军几千人上万人仓惶溃逃。

    1938年5月,日军占领了红杨树。

    可是,此地区的防务转到新四军的手里,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按照常情,新四军人数少,武器装备低劣,又是如何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线”的呢?

    1938年6月中旬,新四军三支队第5团奉国民党第三战区之命,接替国民党军一四四师在红杨树、青弋江、峨桥一带的防务,与三十二集团军协同作战。

    5团要重新夺回红杨树到马家园一线的阵地,然后扼守青弋江两岸圩堤,阻止驻芜湖、湾沚的日军南进。

    新四军三支队5团装备简陋,武器以汉阳造步枪(俗称老套筒)为主,只有一挺汉阳造重机枪,且弹药缺乏。少数战士甚至没有枪,以手榴弹配以大刀或梭镖。

    5团的侧后两翼是国民党军,前面是日军,被夹在两军之间。

    三支队第5团到达西河镇后,将士们向友军了解情况,密切接触当地群众,充分掌握敌情,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打击日寇。

    他们化装成农民,到日军据点附近侦察,伏击下乡抢劫的零散日军。日军情况不明,未建坚固工事,只好退回湾沚镇。

    7月,5团进驻红杨树,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国民党借日寇之手消灭新四军的企图失败。

    新四军5团发现国民党军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抵抗精神差;防守兵力施展不开。

    在水网地区作战,日军通过圩堤进攻,防御部队拥在一条圩堤上,呈纵向三线配置,虽人数众多,但实际接战的兵力并不多,加之火力不如日军,所以伤亡大,一现缺口就全线崩溃。

    5团团长孙仲德出身于保定军校,作战经验丰富。鉴于国民党军失利的教训,孙仲德率部在圩堤拐弯处挖开一道200米宽的豁口,用以将日军堵在圩堤的直线段。

    另外,在挖断的下段圩埂的侧面及横断面上,挖出小坑道,设置了许多射击暗孔,分层配置好明暗工事,架起机关枪埋伏,以横向对敌纵向。

    几天后,日寇沿青弋江大堤开来,进入伏击圈,新四军猛烈射击,日军被成片打倒。

    日寇一边用炮火猛轰新四军阵地,一边疯狂冲锋。由于新四军的工事全部一线平行配置,没有纵深,日军炮火未起作用,冲锋的日寇成了新四军的靶子。最后,一向骄横的日军只得拖着上百具尸体退走。

    为防日寇来日再犯,新四军加固工事;又将大树投入河中封锁河道,阻止日军汽船从水路进攻。

    几天后,学乖了的日寇利用圩堤作掩护,从靠河沿的外围隐蔽接近,可是一到豁口处,日军又暴露在新四军的火力之下。

    日军正面强攻不成,又派兵力迂回夹击,但5团早有防备,日寇遭受痛击,进攻告败。后日军又多次攻打红杨树,但都被新四军击退。

    日伪军先后付出伤亡近200人的代价,却再未进入红杨树。

    红杨树战斗是新四军进入皖南地区的第一战,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极大地鼓舞了战区的群众。

    战斗结束后,红杨树周边的百姓,敲锣打鼓地给五团送菜、送肉,主动地帮助部队修筑工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