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3章黄河两岸的抗日壮歌①
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领导创建的重要根据地之一。它随着对敌斗争形势的变化而曲折发展、壮大,1945年初成为敌后最大根据地。
位于河北、山东、河南等省交界处的冀鲁豫边区,是华北的门户,也是华北与华中的交通枢纽。
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就开始在冀鲁豫边区活动,并建立了党的组织。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组织在艰难曲折中发展,她领导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多次开展声势浩大的革命斗争,影响深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冀鲁豫边区各地共产党组织快速发展。党动员各界爱国民众抗日救国,积极创建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政权,开辟了多个大小不一的根据地或游击区。
其中,按照中共中央部署,山东省委、鲁西特委大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成功促成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聊城)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长范筑先拒绝南撤,守土抗战。
范筑先与共产党亲密合作,开辟了鲁西北30多个县的抗战局面,建立了6万多人的抗日武装,成为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统一部署,1938年底至1939年初,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数支精锐小部队开赴冀鲁豫边区,合编当地多支武装,于1939年3月统一整编为冀鲁豫支队,华卓然任支队长,三四四旅政治部主任崔田民任行动委员会书记兼政治部主任。
冀鲁豫支队以背靠冀南、党的工作和群众基础较好的直南地区为依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豫北游击活动,掩护开展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开辟鲁西南抗日游击区,逐步控制了冀鲁豫边区抗日斗争局面,为地方党政军群组织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9年六七月间,冀鲁豫支队利用“青纱帐”与敌周旋,粉碎了日军15000余人分7路对鲁西南和濮阳地区半个月的大“扫荡”。
10月下旬,在曹县、菏泽、东明等地粉碎了日军5000余人的三路合击。
11月8日至16日,又粉碎了日军第三次大规模“扫荡”。
一年中,冀鲁豫支队与敌进行大小战斗101次,毙伤日军684名、伪军1375名,部队发展到17000余人。
1940年3月底,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以中共冀南区委所属直南、豫北两地委和中共中央山东分局苏鲁豫区委所属鲁西南地委为基础,建立冀鲁豫区委,隶属于北方局,王从吾任书记(未到职)。
4月18日至5月3日,直南、豫北、鲁西南地委区级以上党的活动分子,在河北省清丰县王什村(今属河南省)举行会议,宣布了北方局建立冀鲁豫区党委的决定,并对所属地委作了划分。
各地委共辖15个县委、3个县级工委、76个区委、946个支部。全区共有党员10653名。
4月30日,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黄克诚,率纵队主力由太行山区来到冀鲁豫边区,与冀鲁豫支队会师。
太南区党委书记张玺随同前来,任冀鲁豫区党委副书记(不久接任书记)。
第二纵队对冀鲁豫边区部队进行了整编,冀鲁豫支队改编为新编第二旅。三四四旅代旅长杨得志任纵队司令员,华卓然任副司令员兼第二旅旅长,黄克诚任政治委员。
同时,成立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兼军区,黄克诚兼任司令员、政治委员。为加强对冀鲁豫边区党政军的统一领导,北方局批准,由黄克诚、杨得志、张玺等7人组成军政委员会,黄克诚任书记。
五六月间,黄克诚率第二纵队主力南下华中支援新四军,杨得志兼任军区司令员,崔田民任军区政治委员并接任军政委员会书记。
不久,新二纵建立,华卓然任纵队司令员。
1941年1月,冀鲁豫边区行政主任公署成立,晁哲甫为主任,贾心斋、崔田民为副主任。
这标志着在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地带南抵陇海铁路、北达漳河、西临平汉铁路、东靠鲁西平原的广大地区,正式建立了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
这个新的抗日战略区对沟通晋东南山区抗日根据地与平原的联系,扼制日军南下和西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按照十八集团军总部(“集总”,八路军总部)命令,1940年3月至12月,冀鲁豫支队、冀鲁豫军区部队,配合冀南、鲁西八路军参加了反击国民党顽军石友三部的两次战役。
鲁西南军民进行了四个月之久的反击国民党地方顽军的“三村”斗争,粉碎了顽军对根据地的进攻,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获得重大胜利,使冀鲁豫边区与山东抗日根据地鲁西区连成一片。
6月、9月和11月,冀鲁豫边区军民粉碎了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中心区直南沙区的“五五大扫荡”等四次“扫荡”和对鲁西南、湖西的频繁“扫荡”、袭击,有力配合了华北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但党政机关和地方武装遭到严重损失。
边区总结反“扫荡”经验教训,迅速采取措施,克服困难,恢复工作。
一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整顿巩固党的组织。主要是健全各级党的领导机构,整顿基层党支部,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和审查干部。
二是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三是加强军队建设特别是党的领导,整顿县区武装,恢复组建民兵队伍。
四是成立边区工、农、青、妇抗日救国会,会员达30万人。
同时,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宣传文化和教育事业都有了较大发展。
1941年初,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显现被日、伪军围困、分割之势,国民党顽军、土和反动会道门也经常进行挑衅、骚扰、破坏。
为打破敌人的分割、封锁,第二纵队各部和来到冀鲁豫边区的冀中军区南进支队,分头开辟鲁西南抗日根据地,在沙区开展反封锁斗争,在交通要道发动大规模破袭战。
在日军实施其第一次“治安强化运动”中,4月12日,18000多名日、伪军对沙区进行空前规模的“铁壁合围”式“扫荡”,实行了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
冀鲁豫边区军民以分散对集中,以集中对分散,内外线结合,进行了艰苦的反“扫荡”作战。
这次毁灭性大“扫荡”,将沙区与鲁西南地区的联系完全切断,沙区成为“一枪可以打透的根据地”,第二纵队、冀鲁豫区党委、军区、行署等重要单位和部门被迫转移。
1941年上半年,由于日、伪军的残酷进攻和自然灾害,和冀鲁豫边区毗连的鲁西区抗日根据地面积锐减,濮(县)范(县)观(城)中心区与各地区之间联系也更加困难。
为统一对敌斗争力量,扩大回旋余地,六七月间,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北方局和山东分局同意冀鲁豫边区与鲁西区合并。
7月1日,中共冀鲁豫区委和山东分局所属鲁西区委在观城县红庙村(今属莘县)正式合并为冀鲁豫区委,隶属于北方局。
原鲁西区党委书记张霖之任书记,张玺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根据八路军总部决定,7月7日,冀鲁豫军区与鲁西军区合并,组建冀鲁豫军区,崔田民任司令员,原一一五师教导第三旅兼鲁西军区政治委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
两军区所属主力部队统一整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并兼冀鲁豫军区,隶属于“集总”,同时受一一五师指挥,杨得志任司令员,华卓然任副司令员,苏振华兼任政治委员。
第二纵队辖教导第三旅、教导第七旅,直属司、政、后机关和独立团、骑兵营,指挥冀中军区南进支队和暂留冀鲁豫边区的冀南军区新编第四旅。边区党政军主要负责人组成军政党委员会。
9月初,冀鲁豫边区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晁哲甫任冀鲁豫区行政公署主任,原鲁西区行政主任公署主任段君毅和贾心斋任副主任。冀鲁豫区行署隶属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
这标志着在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五省的接合部,正式形成了一个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1年7月,日军实施其第二次“治安强化运动”,7月至8月,对泰(安)肥(城)山区、大峰山区进行空前规模的大“扫荡”,泰西抗日根据地形势严重逆转。
11月,日军实施为期两个月的第三次“治安强化运动”,妄图彻底封锁抗日根据地。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缩小了1/3,并被分割为几块小地区。抗日军民面临极大困难。
最困难时期,也是冀鲁豫边区军民经受严峻考验,锻炼得更加坚强、更加富有战斗力的时期。
7月中旬,第二纵队主力推向根据地边沿区,反封锁、反“蚕食”、反“清剿”。
8月,冀鲁豫区党委部署整理支部、审查干部,明确规定党的各级组织机构。
11月,第二纵队、冀鲁豫军区从主力团和军分区基干团、基干营抽调一部分连队,组成12支游击支队,深入到接敌区,支持、带领地方武装与民兵开展对敌斗争。各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继续寻机歼敌。
12月下旬,边区主要在部队进行第一次精兵简政,主力部队缩小团的编制,取消营一级机构,团直属连,充实连队;地方武装进行整训;人民武装进行组织整顿和政治工作。
1942年上半年,日、伪军加紧了对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进攻,3月起实施两个半月的第四次“治安强化运动”。
第二纵队和冀鲁豫军区再增派8支游击支队开赴接敌区。
6月,军区把担任游击支队的连队固定了下来。主力部队则在几条主要交通线上进行反“扫荡”、反封锁斗争。
这年的下半年,冀鲁豫边区一连数月遭到日、伪军“扫荡”。
9月27日,日军两三万人发动“第二期鲁西旧黄河河畔剿共作战”,10月8日,日军开展两个月的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
10月中旬,日、伪军合击泰西和运东地区,12月,日、伪军10000余人对湖西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
至年底,全边区有日、伪军据点、碉堡1098个,驻有日军6300人、伪军6万余人。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大部变成格子网状,局面十分被动。
根据北方局6月30日《对目前冀鲁豫工作的指示》和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巡视团意见,为扭转边区被动局面,7月起,冀鲁豫军区按照坚持边区东部、北部,反击日、伪军“蚕食”、封锁,大力开辟边区西南部。
为打通与水东区(新黄河以东河南睢县、杞县、太康地区)的联系,冀鲁豫部队利用“青纱帐”起的有利时机,开展了历时三个月的夏秋季军事、政治攻势:
拔除日、伪军据点40处,歼灭日、伪军2500多人;揭露敌人外强中干实质,宣传日军必败、中国人民必胜的前途,激发敌占区人民的抗日热情和斗争信心;加强争取与瓦解日、伪军工作。
8月,冀鲁豫边区进行第二次精兵简政:取消边区军政党委员会,全区各项工作统一于区党委领导之下;取消八路军第二纵队番号,全区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和人民武装统归冀鲁豫军区指挥。
正规军地方化,加强军分区领导,正规军旅部兼各主要军分区,原军分区干部加强下层和其他军分区。
杨得志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勇任副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华卓然任参谋长。同时,从边区到县、区的党、政、民组织均压缩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