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6章话说武汉战役的成与败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武汉会战后宣布,战役期间毙伤日军275000余人,自身伤亡40余万人。
这数字确实有点不靠谱,因为日军总计出动了九个师团、一个加强旅团级支队、特种兵部队和补充兵35万余人,如果按国军公布的战报,那么日军基本就算给全歼了,武汉怎么可能最后沦陷?
而日本人的战报也不着边际,宣称会战中伤亡仅32000余人,其中阵亡不足7000人。
这一下,薛岳头一个在万家岭上冷笑。
武汉会战中国军队的策略是“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也就是说,这次会战是围绕在武汉外围绵延上千里的战线上展开的,而不进行上海、南京那样的城市保卫战。
从规模上说,双方的参战兵力、作战时间和战线长度,都大大超过了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
日军动用了第2、第11两个军的35万兵力,而中国军队投入了两大战区、四个兵团共129个师的庞大兵力,总数应该突破110万人。
所以说,战场参与厮杀的人数接近150万。
关于武汉会战日军的进攻方向,许多军事爱好者一头雾水。
简单点说,日军是分三路呈扇面形围攻武汉的,其中冈村宁次的第11军先是分成两路,后变成了三路。
即沿长江北岸、大别山南麓的第6师团单独为一路、第11军主力四个师团加一个波田支队沿长江南岸向武汉以西直接攻击前进为一路;攻陷九江后,又分兵绕过鄱阳湖迂回武汉以南的第27师团、101师团、第106师团为一路。
另有日军东迩久宫第2军的第3、第10、第13、第16共四个师团,在长江以北沿平汉铁路线、以及大别山北麓实施突破,进而与大别山南麓的第6师团共同迂回到武汉以北,是为第三路。
要知道,武汉是华中地区的水陆交通枢纽,号称“九省通衢”之地,所以日军得以分路进击完成三面包围。
因此武汉会战是中日两军在上千里的战线上鏖战,进而成为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
自然,中国军队两大战区的四个兵团也正是有针对性的进行布防。
江北第五战区李品仙第4兵团截击大别山南麓之敌,孙连仲第3兵团阻击平汉线及大别山北麓日军。
江南第九战区张发奎第2兵团沿长江南岸节节抵抗,薛岳第1兵团在鄱阳湖以南、南浔铁路线上遏制日军迂回。
注意此时的“兵团”为超大级建制,下辖数个集团军或者军团,比如张发奎的第2兵团就下辖三个集团军、两个军团共八个军的兵力。
四个兵团中打得最好的当然是薛岳的第1兵团,万家岭战役几乎干掉了孤军深入的第106师团,使日军从南方迂回武汉的计划基本趋于破产。
万家岭战役在整体上为武汉会战争取了时间,期间毙伤日寇万余人(不仅是万家岭)。
另外打得不错的,是大别山北麓孙连仲兵团所属的第27集团军之宋希濂第71军,在富金山顽强死守了一个月,令日寇第2军的第13、第16师团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
加上该集团军其他部队的战果,日军死伤亦不低于万人。
德械师最后的精华在富金山损失殆尽,宋希濂主力第36师战后只余800余人,最后不得不放弃阵地。
富金山失守后,日军又在潢川被张自忠第27军团阻击了十天十夜,双方伤亡无算。
然而到江北日军会攻武汉以北的重镇信阳时,以胡宗南第17军团为主力的部队再战20多天,连邱清泉的战车部队都顶上去了。
信阳战场各参战部队仅牺牲者即为13000余人,确实堪称惨烈。
综合薛岳、宋希濂、张自忠和胡宗南的这四次作战,至少让日寇遗尸超过10000具,所以日本人的战报肯定是荒谬的,其宣称整个会战期间战死7000人那就完全是“鬼扯”。
于是薛岳冷笑,宋希濂不服也就有其道理了。
不过后期,随着胡宗南撤守信阳以后,武汉北面已经是洞门大开,武汉会战实际已经整体上面临失利。
这是因为任何一个方向的日军接近武汉,其他各路阻击的意义都不大了,并且很容易遭到日军的前后夹击。
打得最不好的是张发奎第2兵团,被日军连续强攻和偷袭得手,相继丢失九江、马当要塞。
好在长江南岸山岳纵横道路艰难,所以鬼子推进也很麻烦。
李品仙第4兵团虽然也卖了力,但是只能算打得一般。
在第五战区代理司令长官白崇禧的亲自指挥下,以桂军为主的部队虽然给日军以严重杀伤,却最终没能挡住一个第6师团的强行突破。
黄广战役失利后,田家镇要塞也告失守,实在有点挂不住脸,第6师团也是第一个冲进汉口的日军部队。
战至1938年10月下旬,鉴于日军已经从北、南两个方向上突破至武汉外围,为了贯彻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军事委员会下达了放弃武汉的命令,四个兵团的部队分别向南、向北和向西撤离战场,武汉会战结束。
大家知道,淞沪会战坚持了三个月左右,南京保卫战仅仅撑了两周,而武汉会战持续了整整四个半月之久,并且期间没有一个师级建制被日军全歼,因此伤亡虽大,在战略指挥上还是比较成功的。
整个会战有多么惨烈呢?冈村宁次第11军在六个月的会战中消耗弹药39400吨。
这个数量可能不太直观,可以比较一下,该军后面从1939年到1941年的两年多作战中,包括什么南昌会战、枣宜会战、长沙会战等等,总共使用弹药不过13300吨。
也就是说,第11军在武汉会战四个多月的弹药消耗量,是未来两年的三倍左右,因此对于资源匮乏的日本来说,武汉会战期间的军工生产能力被拉到了极限。
那么日军的伤亡究竟有多大呢?《抗日战争的细节》一书中作者的考证约为80000人。
徐焰将军在近年来的研究中,经过对日军在战役期间补充数量、损耗数量的对比,认为日军战斗伤亡在50000人左右。
另有因病患造成战斗减员50000余人,其中大部分送回国内治疗。
根据冈村宁次的回忆,他在前线看见日军士兵许多都光着膀子、脸上身上生疮流血如开花一般,简直“惨不忍睹”,华中地区的酷热,让日本人大吃苦头,病患肯定少不了。
所以正确的数字,日军的战损当在8万到10万之间。比如第6师团一次的战场补充就多达3200名新兵,那就是一个野战联队报销了。
按照日军不到30万的九个半师团满编兵力(总数里面包括了补充兵),其战损比例达到了30以上,尤其是一线战斗兵损失比例更高。
这也就决定着,武汉会战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日军注定无力继续发动大规模的攻势。
不仅如此,武汉会战以后日本在军事和经济上陷入了双重困境,经过一年多的战争尤其是规模庞大的武汉会战,日本政府的军费支出已达80亿日元(旧币),是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参加一战、侵略东北这四场战争军费总和的163倍!
国内黄金储备从388吨急剧下降到25吨,减少了93左右,日本政府在经济领域基本上快破产了。
由于武器弹药和军需产品的生产量跟不上消耗量,日本被迫实施了第一次“军需总动员”,大批民用工厂转为军用,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也直线下降。
日本陆军省行文诉苦:步枪、炮弹都不够用,买飞机也是当务之急。
到昭和十三年六月(1938年),连学校教学用的步枪都被收回。
为了遂行武汉会战,日本在1937年新编七个师团的基础上,1938年又新编了十个师团,大量征召预备役和后备役人员。
武汉会战结束后,前线日军各师团的现役士兵比例已经下跌到113,畸形的兵员结构使日军各部的战斗力普遍下降,日本人从上到下,说什么都需要喘口气。
因此,惨烈的武汉会战虽然以中国军队的失利而告终,但是日本人也精疲力尽了,抗日战争因此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其战略意义还是相当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