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3章大撤退②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日军不给国军喘息之机,迅速向苏南地区挺进,进而威胁国民政府首都南京。
日军占领上海后,日本政府于1937年12月1日,以大陆命第7号,下达了华中方面军战斗序列令。
华中方面军司令官为松井石根大将,参谋长冢田攻少将,下辖上海派谴军与第十军。
12月2日,东京方面免去松井石根上海派遣军司令官兼职,由朝香宫鸠彦中将(亲王)接任。
华中方面军除第101师团奉命驻守上海外,其他各师团,支队都不同程度投入向退守南京的国民革命军的追击,以进攻南京。
其中直接参与追击与攻击南京城的部队有日军王牌中的王牌第6师团及精锐第9师团,第16师团,第3师团先遣队,第13师团山田支队,另有第114师团,国崎支队等,总兵力约10万余。
这些部队绝大部分都是日军首屈一指的精锐,武器装备精良,弹药充足;而且挟有强大的空中、海上支援。
华中方面军于12月1日,接到大陆第8号命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当天,华中方面军即对所属两军作出如下进攻部署:
1华中方面军计划与海军舰队协同攻克南京。
2上海派谴军主力于12月5日前后开始行动。重点保持于丹阳,句容方面,击破当面之敌,进至磨盘山脉西部地区。令一部自扬子江左岸地区攻击敌之背后,同时截断津浦铁路及江北大运河。
3第十军主力于12月3日前后开始行动,以一部自芜湖方面进攻南京背后,以主力击破当面之敌,并进抵溧水附近,应特别对杭州方面加强警戒。
接到命令后,华中方面军各部迅速向南京进击,其以上海和太湖以东作为最初出发地,沿太湖两侧攻向南京。
日军企图以包围之势进逼南京,占领国民政府首都,并围歼国军部队于南京城下。
早在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的第三天(815),20架日本海军航空队攻击机就首次轰炸南京,大校机场,明故宫机场,八府塘,大行宫,中山东路等遭到轰炸,南京军民伤亡数十人。
中国空军奉命迎战,南京国军守军高射炮部队也开火还击,共击落日机4架,击伤多架。
1937年8月16日,日机又分5批共出动约70架次空袭南京,中国空军战机全体出动,当日共击落日机8架。
此后,日机便不断飞来南京或周围地区轰炸。8月26日深夜至27日凌晨,日机分2批共14架夜袭南京,向居民稠密区投掷炸弹与燃烧弹。
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官长谷川清中将于9月14日发出电令,由第二,第四和第五空袭部队组成南京攻击部队。
在9月16日以后反复攻击南京,主要目标为南京地区的航空兵力,军事设施及主要政府机关,指挥官由第二联合航空队司令官兼任,共指挥72架各种类作战飞机。
1937年9月17日,日军第二联合航空队司令官三贞三中将发出“集中各部队的精锐,编成南京空袭部队,断然在敌首都南京上空实施有史以来空间的航空决战的壮举”。
根据这一计划,日机9月19日至25日,对南京进行了11次轰炸。
1937年9月19日,77架日机分2次空袭南京,对中央广播电台(后迁往武汉,长沙;1939年才迁往重庆。成为中国抗战最重要的宣传机构,被日本政府称为“重庆之蛙”),首都警备司令部和居民住宅进行了轰炸,下江考棚,白酒坊,评事处等处民房被炸毁。
20日,日机57架分2批袭击南京国民政府,电台,大校机场及沿江炮台等处。中国空军出动11架战机奋勇迎战,在紫金山上空击落日机2架。
22日,日机分3次共出动61架次,对南京市内进行狂轰滥炸,其中包括人口密集的城南大街,外国使馆与下关难民收容所等。
25日,日机对南京的轰炸达到了顶点;全天自上午9时至下午4时实施4次空袭,共出动飞机94架次,投弹200枚以上。
中国空军迎击,在各高射炮群的配合下,击落敌机4架。
1937年12月上旬,南京保卫战期间。日本空军配合地方部队进攻,同时空袭南京城内。
12月3日,在南京沦陷前最后的空战中。中国空军王牌飞行员,四大金刚之一第4大队第2队副队长乐以琴与董明德双机迎战强敌,最终寡不敌众,壮烈殉国;年仅23岁。
至此,中国空军损失殆尽;日军完全掌握南京制空权。
1937年12月5日,大队日机来龙腾,于逸仙桥东右手方河岸一带投弹20余枚,造成灾民14人死亡,20余人受伤。
根据日本海军战史记载:“针对抗日作战中的首都南京,我海军航空队反复实施了空袭,先后达五十余次,参战飞机总数达900余架次,投下炸弹160吨”。
1935年,蒋介石赴四川考察。在重庆宣布四川将作为抗日复兴的根据地;但对外仍宣称来四川是“追剿”红军,不让日本人知道国民政府已决定联苏联共抗日,西南为抗战大后方构想。
上海失陷前,国民政府开始着眼于持久抗战大计,考虑首都的迁移。
1937年10月29日,蒋介石在国防会议上作《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与抗战前途》的报告。第一次正式提出迁都的问题。
11月12日,蒋介石经与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会商,决定迁都重庆的计划。
蒋介石在1937年11月13日日记中写道:“抗倭最后地区与基本线在粤汉,平汉路以西绥”舰启程赴川。
在内迁的各政府机构中,行政部,立法院,监察院,考试院直接迁重庆;财政部,外交部,卫生署暂迁汉口;交通部暂迁长沙;部分军事机关暂留南京,随后,英美苏等各国大使馆,亦迁至外交部办公地点汉口。
20日,国民政府正式发表移驻重庆宣言。在宣言中肯定了全面抗战三个月来战绩和精神,表明了国民政府移驻重庆的目的和持久抗战的决心上海沦陷后,面对不断进逼的日军。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组织淞沪国军撤退与准备迁都的同时,也将防卫首都南京的议题提上了日程。
蒋介石为此召开多次高级幕僚会议,并个别征求过一些高级将领的意见。
大本营作战组长刘斐主张:“南京是我国首都所在,不战而放弃,当然不可。但不应以过多的部队争一城一地的得失,只用象征性的防守,作适当抵抗之后主动地撤退。对兵力使用上,以十二个团,顶多十八个团就够了,部队太多将不便于机动”。
军政部长何应钦,军委会办公厅主任徐永昌都表示支持。军委会常委白崇禧认为:“……东战场部队已残缺不全(淞沪会战撤退下来的部队),疲劳不堪,无法在短期内再组织大规模的守城战役,应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
这也得到了在场大部分将领的支持,包括德国军事顾问团长法肯豪森。
但军委会执行部主任,湘系实力派唐生智却站出来慷慨陈词:“南京是我国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又是孙总理陵墓所在,如果放弃南京,将何面对总理在天之灵”
蒋介石与唐生智观点相近。当然,蒋介石是要考虑到更多的因素。此时,九国公约会议正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蒋介石寄希望英,美等西方国家在会议上联合对日本进行制裁;德国驻中国大使陶德曼受日本政府委托也暗中调停。
蒋介石希望通过外交手段阻止战事,保住南京城;但底限是,日本必须从上海,华北撤兵。这也注定了,陶德曼调停最终的失败;南京保卫战是无可避免。
同时蒋又期待苏联能兑现出兵承诺,对苏联出兵也左右了南京保卫战。
因此蒋介石当时主张在南京作短期固守。不过他在日记中写道:“南京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对上对下对国对民无以为怀矣南京守城,非守与不守问题,而是固守之时间问题,在敌军火力优势,长江得自由航行之情势下,欲期保持,颇属难能,故只可希望较时间之防守既作短时间守城之望,败不必将全部之基干部长,全部牺牲,须预为撤退之掩护若是至不得已放弃南京时,各防守部队撤退,得有掩护”。
短期固守南京的作战方针,注定了南京保卫战的失败。
这一决定最终导致了南京保卫战大溃败的悲剧。
第二天,唐生智就任,并随即将自己执掌的军委会执行部改组为卫戍司令长官部。
25日,蒋介石亲自拟定南京卫戍部队最初的战斗序列:1司令长官唐生智;2第72军孙元良部(仅第88师一个师);3第78军宋希濂部(仅第36师一个师);4首都警卫军谷正伦总队,宪兵部长。5其他特种部队之一部。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注:1937年6月,据何应钦统计国军总兵力为207万。淞沪会战伤亡30余万,另外平津,察绥战事,山西抗战及苏北抗战;国军伤亡超过20余万。南京保卫战前国军伤亡人数超过战前总兵力四分之一,犹其是精锐兵力损失巨大;空军海军基本打光。在加上中国国防战线漫长,需防御日军攻击地域太多。兵力实是捉襟见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