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7章南京保卫战④
1937年,集结了15万大军拱卫的南京城,从12月5日至12月13日,短短8天时间,就在日寇的强攻下土崩瓦解。
随后日寇进城,对30万中国军民展开灭绝人寰的大屠杀。
每每回顾这段历史,总是让人痛心疾首。但是这场迅速溃败的南京保卫战,究竟是谁,导致了南京的惨败和沦陷。
1937年11月,经过三个多月的淞沪血战,上海最终沦陷。日军挟势准备进攻南京。
在此情况下,首都南京的防卫问题日益突出。
随后,蒋介石连续三天召开最高国防会议,讨论南京的战与防问题。
然而出乎蒋介石意料的是,绝大部分将领从军事角度,都主张放弃南京。
李宗仁当时表示,南京从战术上讲,是个绝地:“敌人可以三面合围,而北面又阻于长江,无路可退。”
当时,国军刚从淞沪战场上溃败,士气低落,人员、装备等大多没得到补充,在此情况下与日寇硬碰硬,并不划算,倒不如将大军撤往长江两岸,以阻止敌人北上。
“让他徒得南京,对战争大局无关宏旨。”
白崇禧则提出,应将大军撤出城外,“监视南京,掩护徐州,保留实力,以便机动打击敌人。”
但南京是国之首都,不防守,何以向国民交代?
对此,军委会作战组组长刘斐提出:“南京是我国首都所在,不作任何抵抗就放弃,当然不可。但不应以过多的部队争一城一地的得失,只用象征性的防守,作适当抵抗以后就主动撤退。”
其实蒋介石心中明白,从军事角度而言,南京确实不利于防守;但从政治角度而言,首都南京又不能不守。
而他所期待的大家群起呼应、捍卫南京的这个局面,并没有出现,会场一片沉默。
在此情况下,军委会训练总监部总监、警卫执行部主任唐生智突然站起来,大义凛然地说:
“现在敌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国父陵寝所在地,值此大敌当前,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我们不特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更对不起我们的最高统帅。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
听到这番慷慨忠义的陈词,蒋介石心中大喜,立即任命唐生智担任南京卫戍司令部司令长官。
唐生智也慨然受命,并当场向蒋介石保证,他将在指挥南京保卫战时,“临危不乱、临难不苟一一没有统帅命令,决不撤退”。
但对唐生智比较熟悉的李宗仁,则认为以唐生智的实际能力,所谓与南京共存亡,很可能只是一句空话而已。
对此,李宗仁故意语带讽刺地翘起大拇指,对唐生智说:“孟潇(唐生智的字)兄,你了不起啊!”
唐生智则反唇相讥:“德公(李宗仁)兄,战事演变至此,我们还不肯干一下,也太对不起国家了!”
这注定将是一场悲剧性的战争:南京已不能守,又不得不守。
1937年11月17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日为南京固守与放弃问题踌躇再四”,但考虑再三,蒋介石最终决定坚守南京,并希望能固守“3个月乃至1年”。
11月26日,蒋介石又在日记中写道:“南京孤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对上、对下、对国、对民,殊难为怀也。”
但蒋介石也明白,在日军的军事优势下,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并不划算。
“南京守城,非守与不守之问题,而是固守时间之问题……只可希望较短时间之防守。既作短时间守城之望,则不必将全部之基干部队,全部牺牲,须预为撤退之掩护”。
“若是至不得已放弃南京时,各防守部队撤退,得有掩护。”
对此,临危受命的唐生智也非常明白:“南京是我国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又是孙总理陵墓所在,如果放弃南京,将何以对总理在天之灵?”
在做出“短期固守”南京的决策后,蒋介石迅速行动,以南京4个师的守备部队为基础,另外还调集了11个师增援南京,随后,南京守城兵力增达15个师,共计15万人。
为了表示长期抗战的决心,国民政府也做了两手准备:一、积极备战;二、准备迁都。
当时,蒋介石一方面积极备战,另外,11月20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布迁都重庆。在一份就迁都致军内各级长官的密电中,蒋介石表示:
“宜抱破釜沉舟之决心,益坚最后胜利之自信,寸地尺土,誓以血肉相撑持,积日累时,必陷穷寇于覆灭。”
而从军事和政治的双重角度来说,国民政府当时的两手准备也比较明智。
但战局,很快就超出了蒋介石的意料。
他选了一个有其志而无其能的唐生智。
唐生智,湖南东安人,曾先后参加辛亥革命、讨袁战争、护法战争和北伐战争。
但他本人却反复无常:在中原大战中,唐生智曾经协助蒋介石击败李宗仁、冯玉祥等人。
此后,他又联合汪精卫反蒋,结果失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内部实现和解,以团结抗日。此后,唐生智于1935年被任命为陆军一级上将。
唐生智尽管拥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但各路人士却不看好唐生智。
1937年11月18日,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王世杰,因唐生智长期生病,身体很差,就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如此严重之守城工作,其体力似不胜任。予今日两次用电话与商南京市民救济事宜,彼均在就寝(睡觉),从可想见。”
白崇禧后来回忆说,“唐生智自告奋勇担任南京防守之重责,委员长令我协助唐侦察南京城内外之地形。时至冬令,白雪飘飞,唐率领参谋人员,我亦与唐同坐汽车先至城外汤山、栖霞、乌龙炮台、秣陵等地视察阵地;翌日继续巡视城内之蒋山、雨花台、天堡城等地。两天之视察,我发现唐之身体衰弱不堪,身着重裘,至平地,犹可下车看看;爬高山,便托我代为侦察。寒风白雪之中,我见他虚弱之身体,不禁为南京防守之担心,为他自己担心。”
在白崇禧等人看来,唐生智虽然有爱国热情,但当时已长期没有带兵,缺乏实际作战经验,也没有驾驭现代战争与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来路复杂的各路守城部队中,唐缺乏威望;加上身体很差,甚至连亲临战场视察,都已无法做到。
大战一触即发。
1937年11月27日,担任南京卫戍司令的唐生智召开中外记者会。
他强硬表示:“本人奉命保卫南京,至少有两件事有把握:第一,即本人及所属部队誓与南京共存亡,不惜牺牲于南京保卫战中;第二,此种牺牲定将使敌人付出莫大之代价。”
尽管爱国热情高涨,但唐生智的实际行动与能力,却与这场首都保卫战最高军事长官的身份,严重失称。
12月5日,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但唐生智却经常是窝在家里,而不是上前线视察。
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参谋程奎朗看到,“唐生智在围城战斗中,每日傍晚在庭前散步,照常由侍从身背大温水瓶,手捧小茶壶和三炮台随侍左右,每几分钟用热毛巾拂脸,品香茗,香烟一支接一支地抽,看样子颇为镇定安祥。”
与唐生智的“悠闲”相比,南京城内内外外的将士们,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但大量中国伤兵却得不到救治。
美国记者德丁就在当时的战时报道中指出:“自从日军攻城,南京就呈现出可怕的景象。中国方面收治伤兵的设施悲剧性地不足,早在一周之前在大街上就经常见到伤兵,有的跛行,有的在地上爬着,乞求得到医治。”
大量国军将士在前线浴血奋战,南京城危在旦夕,但擅长喊口号的唐生智却躲在家里,继续悠闲的抽烟、喝茶。
很多悲剧,或许从一开始就已注定。
南京保卫战爆发前,南京城内仍然有50多万平民,国民政府宣布誓死捍卫南京城,给了南京市民们勇气以留守;加上15万守城官兵,当时,南京城内外人口多达65万人。
但蒋介石明白,从军事角度而言,淞沪会战新败,兵残衰弱;且从军事地理而言,属于“死地”的南京,城破只是时间问题;但作为首都,这是一场不得不打的保卫战,否则对国对民他都无法交代。
南京保卫战前,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带领一众要员和各政府部门,相继撤退前往武汉、重庆等地。
蒋介石则一直坚守到了南京保卫战爆发后的第三天,1937年12月7日,他才乘坐飞机前往武汉。
蒋介石本来以为,南京至少可以坚守几个月乃至半年时间,他没想到的是,这座六朝古都,将在他离开的短短六天后,就沦陷于日寇的疯狂贼手。
离开南京前,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人民受战祸之痛苦,使之流离失所,生死莫卜……惨目伤心,无逾于此。”
“对倭政策,惟有抗战到底,此外并无其他办法。”
他还写道:“宁为战败而亡,毋为降敌而存。”
但守城的高级长官们,辜负了人民的期望,也辜负了蒋介石的期望。
12月5日,南京保卫战打响后,15万国军将士们在南京城外奋勇杀敌,日寇连续作战四天,付出惨重伤亡后,才推进到南京城下。
12月9日,日军大将、“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派出飞机,向南京城内空投《和平开城劝告文》,即《劝降书》数千份,并要求中国守军必须于一天内投降,否则日军“将断然开始进攻南京”。
松井石根同时还命令,日军于9日下午4时后暂停对南京的攻击。
唐生智虽然无能,但这会骨气仍在,他命令中国守军继续抗击日寇。
对此日本方面气急败坏地表示:“唐生智无礼至极,非但在十日正午以前,没有任何回复,反而从十日早晨起,用猛烈的炮火攻击我军,作为酬报。”
当时,唐生智下了两个命令,一个是命令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
另一个是:为了表示背水一战,绝不放弃,唐生智还命令:各部队将长江沿岸的所有船只全部收缴。
并命令部分军队负责把守江岸挹江门,以防止有部队和散兵私自后撤、北渡长江。
窃以表示将与南京共存亡。
尽管对外公开表示将死战到底,并收缴了全部船只“斩断后路”,但私底下,唐生智却让南京卫戍司令部参谋长周斓,偷偷在南京长江边的煤炭港,藏了一艘小火轮,以准备自己逃跑时使用。
除了唐生智,部分高级将领,也在南京保卫战中玩忽职守。
当时,南京城外战况惨烈,但71军军长王敬久,却整天忙着打麻将。
71军260旅旅长刘启雄,曾两次进城去向王敬久汇报战况,但结果是一次没遇到,另一次王敬久正在打麻将牌,对刘启雄敷衍了事。
87师副师长兼第261旅旅长的陈颐鼎回忆:
“在南京城里糊里糊涂的五天战斗中,我们的上级没有同我们见过一次面,也没有哪个告诉我们南京保卫战一般部署情况。教导总队第3旅旅长马威龙曾对我说:‘南京保卫战是唱的我们当旅长的戏。’末了,他们一声不响地溜了。”
当时,根本没有过大兵团作战经验,自己又不愿意上前线的唐生智,命令部队死守各个阵地,以致兵力分散,处处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