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铁马金戈 > 第789章张学良与杨虎城

第789章张学良与杨虎城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1936年12月12日凌晨,西安临潼几声枪响,时任西北“剿总”副司令的张学良和17路军的总指挥杨虎城,用“兵谏”的方式扣留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

    若问这场由张、杨联合发动的“西安事变”中谁是主导者,名气更大的张学良一直承担“犯上作乱”的主要责任。

    然而在1991年张之丙姐妹对张学良的采访中,却听他说:“‘西安事变’就是杨虎城……那可以说他(杨虎城)是主角哇,不过名义是我,我是主角了。当然由我负责任。”

    如此说来,西安事变的“主谋”并非张学良。

    1935年,曾经号称中国最强军队的东北军正处在落魄时期。

    热河战败后,东北军丢了东四省和河北的地盘,十几万大军依靠蒋介石提供补给,一举一动受蒋节制,境况非常凄凉。

    背着一个“不抵抗将军”骂名离开东北的张学良有抗日的决心,不希望参与任何内战。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不得不接受蒋介石的委派到西北“剿共”。

    来到西安的张学良,很自然地结识了时任陕西省主席、国民党17路军总指挥的杨虎城。

    只不过,张学良开始对杨虎城的态度非常傲慢,认为杨虎城草莽出身,不过就是个“老粗”。

    而在杨虎城眼中,张学良却是一个可以联合抗日的对象。

    1935年10月初,杨虎城向张学良发牢骚说“剿匪”等于“无期徒刑”,“以中央军之数量,东北军之精锐,皆未能消除共产党,区区如彼之军队,能何为乎?”

    同年11月,当东北军的109师被毛主席指挥的红军歼灭后,张学良也向杨虎城袒露了“倦于内战”的心情。

    于是杨虎城向张学良建议:向蒋公进言,停止内战,团结抗日。

    1936年12月2日,张学良只身飞到洛阳,向蒋介石进言,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双方发生尖锐冲突。

    张指责蒋“这样专制,这样摧残爱国人士,和袁世凯、张宗昌有什么区别”。

    蒋严厉表示:“我是革命政府,我这样做就是革命!”“匪不剿完,决不抗日。”

    老蒋的顽固态度使张学良“犹如凉水浇头”,对蒋绝望。

    回到西安后谈起有关情况,张学良问杨虎城“有何高策可以停止内战,敦促蒋公领导实行抗日之目的”。

    杨虎城趁此机会问张学良是否有抗日决心,如果有,可趁“蒋公来西安,余等可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故事”。

    张学良听后愕然,沉默未语。然而,后来西安事变基本上是按照杨虎城“武力扣蒋”的思路发动的。

    1936年12月23日到24日,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同宋子文、宋美龄达成了停止内战、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等六项协议。

    24日晚,蒋介石会见了周恩来,表示以人格保证接受六项协议,并邀请周恩来到南京就国共合作直接同他谈判。

    但是,蒋介石只同意以“领袖人格”保证。蒋介石不肯签字,张学良却同意放蒋,这让主导这次“兵谏”的杨虎城深感不安,并因此与张学良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冲突。

    据《宋子文日记》披露,12月24日当晚,张学良、杨虎城进行了交谈,杨虎城反对释放蒋介石,为此与张学良激烈争吵。

    杨虎城觉得这样放人放得不明不白,至少也得让蒋介石签个文件,有个书面的保障。

    杨说:“你发动了政变,在未获任何保证下,而今你竟允委员长离去,他定会让你我人头落地。”

    张说:“我个人对政变负完全责任,如果我们接受他的领导,一切均会好转,若否,则尽可开枪将他打死。对其行动方针,难道还有其他选择?难道我们不想结束此等局面?”

    听了张学良此话,杨虎城不满地离去。

    1936年12月25日下午3点左右,张学良给杨虎城打电话,通知他,自己已经决定放蒋回南京,杨虎城示意劝阻,但张学良已然不允许他再辩解了,只是说,再不走就走不了了。

    杨虎城措手不及,只好服从。

    在张学良亲自陪同下,蒋介石乘飞机离开西安。

    离开西安前,张学良留下手令,把东北军交给杨虎城指挥。没想到这一次竟是他们二人的诀别,张学良因此永远失去了自由,而提议“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杨虎城在1949年死于国民党特务的暗杀。

    张学良被软禁了,近20万的东北军也被蒋介石整编,逐步肢解了。那么西安事变后,杨虎城的西北军,走向了什么结局?

    杨虎城和张学良不同,反倒是和张作霖有点类似,都是绿林出身,靠着自己的能力拉起了一支队伍,后来短暂投靠了冯玉祥的西北军。

    不过没多久,杨虎城就又转投了蒋介石,在冯玉祥的西北军溃败后,杨虎城成为了陕西省政府主席,而他的第17路军也开始被称为西北军。

    事变后,起初杨虎城并没有被软禁,不过还是辞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及第17路军总指挥职务,彻底失去了对西北军的控制,被迫去欧洲“出国考察”。

    然而在七七事变后,他不顾众人反对,回国了。

    这一回国不要紧,包括他在内的一家人都被逮捕软禁,此后一直被关押了12年,在重庆解放前,一家人被杀。

    杨虎城麾下的第17路军,其实只有两个军而已,更比东北军差距很大。

    这两个军就是孙蔚如的第38军和冯钦哉的第7军。这两个军下辖各有一个师,分别是17师和42师。

    不过杨虎城还有一部分警备师部队,西安绥署特务第1、2、3团,17路军总部骑兵团、特务营、教导营、卫士队等。

    总人数下来能有6万多人。

    西安事变爆发时,第7军军长兼第42师师长冯钦哉带着部队已经投靠了蒋介石。所部被改称第98军,编入第14集团军。冯钦哉升官后,原169师师长武士敏接任了军长。

    98军在武士敏的带领下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损失惨重,就连他自己也牺牲了。

    之后,98军在蒋介石的改造下,演变成了自己的嫡系部队,番号也裁撤了。

    冯钦哉在调任第一战区副司令官的时候,已经失去了兵权,表面上看此后官职也在继续升迁,但几乎都没有什么权力,1949年跟随傅作义起义了。

    警备第一旅王俊部、警备第二旅沈玺亭和唐得楹两个团也被编为独立第19旅,但不久后就被撤销番号,部队分散编入其他师,彻底消失了。

    第38军,孙蔚如任军长,辖赵寿山的第17师以及李兴中的第177师。孙蔚如部在抗日战场上同样是英勇杀敌,损失惨重,并且得不到补充,一直在消耗。

    这支队伍也是蒋介石重点关注的,为了削弱该部,该部再次改编为第31军团,孙蔚如任总司令,下辖第38军和第96军。

    第38军军长赵寿山,下辖第17师和第55师。第96军军长李兴中,下辖第177师和新编第14师。

    可是,与此同时,很多原西北军将领纷纷调离,用嫡系取代。形势所迫,很多部队走上了起义的道路。

    随着整编177旅李振西部在解放大西南中向解放军投诚,孙蔚如部的历史至此全部结束。

    第17师49旅旅长王劲哉由于不满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拉上队伍赌气走了,可不久却投靠了蒋介石。

    本身,西北军就不是蒋介石的嫡系,虽然实力不俗,但是在蒋介石眼里,只能是杂牌。就算没有西安事变,这些部队的命运和结果很多人恐怕也是心知肚明。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