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铁马金戈 > 第697章红二十八军①

第697章红二十八军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封天宇和他的特遣队在武汉下了火车,来到下关,早有组织上派人接着。

    有一个姓关的首长接见了封天宇。关首长主要向他介绍了鄂豫皖苏区在红二十五军长征以后的局势和目前红二十八军的情况。

    1935年2月3日,正是中国农历乙亥年除夕。凉亭坳上空,鹅毛大雪下个不停,山上银装素裹,地上堆满厚厚的积雪。

    天气十分寒冷,战士们衣服单薄,有的还是破衣烂衫,但全体指战员依然精神抖擞,驻扎坳头,秩序井然,对群众秋毫无犯。

    聚在凉亭坳的红军战士,吃了顿简单的年夜饭,除了放哨的,都挤在火堆前取暖,或烘烤衣服。

    能说会道的人正在谈天说地,摆古论今。

    下半夜,战士们用各种各样的姿势睡在火堆边……

    屋外,雪还在飘飘洒洒地落在大别山的土地上!

    火盆里的炭火很旺,冒出半尺高的蓝莹莹的火苗。

    一个重要的会议,正在汪胡氏宗祠正厅“祖宗昭穆之神位“下召开。

    没有任何文字记录,后人只能从幸存下来的当事人的回忆中复原一些原貌。

    除夕之夜,高敬亭1在凉亭坳汪胡氏宗祠主持召开党和部队营以上的干部会议,史称“凉亭坳会议“。

    据各方回忆,可以初步确定参加会议的人员有:高敬亭、方永乐、罗成云、熊大海、徐诚基、陈守信、徐贤才、徐德先、林维先、丁少卿、余雄等。

    这座汪胡氏宗祠颇有些来历。

    大别山的汪姓来自皖南徽州,源于姬周,受姓于鲁,食禄平阳郡,为名门望族。

    三国建安年间,为避战乱,汪姓先祖南渡至江南,居会稽,后迁居安徽歙县新安。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先祖汪华占据皖赣六州,建号吴国,使境内民众安享太平。

    后率众归唐。唐高祖嘉其忠贞大义,封其为越国公,赐歙州刺史,持节总管六州军事。后赐谥号“忠烈王“,并荫及子孙后世。

    明初移民江北大别山,四散开来。大别山凉亭坳这一支汪姓,为避灾难,便把一子寄养在当地的胡姓山民家中。

    中国人有三代“还姓归宗“的民俗,三代以后,还归汪姓,但建汪氏宗祠时还保留胡字,可谓是有情有义。

    该祠建于清雍正年间,砖木结构,房屋六十一间,占地面积一千五百六十平方米。

    此时,该祠见证了大别山红二十八军这支钢铁部队的诞生。

    在这里,高敬亭传达了中共鄂豫皖省委的指示信,并分析了红二十五军离开后的形势,研究了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任务。

    高敬亭的开场白是简朴的:

    “同志们,红二十五军长征走了,鄂豫皖革命处于低落失败之际,可是共产党杀不完。大别山地方大,敌人空子多,政治形势总在变化,社会总在向前走,谁也不能阻止住革命的存在与发展。敌人虽然力量比我们大,到处压迫我们,但巴掌打跳蚤是容易落空的。我们照党的主张自己多想办法斗争,总有一天可搞个名堂出来。“会议没有争论,很快做出三项决议:

    一是成立鄂豫皖苏区新的领导机构。会议做出决议:鄂豫皖苏区暂不设省委,红二十八军不设军长,只设军政委,由军政委统一领导鄂豫皖苏区党政军全盘工作。

    会议推选高敬亭任军政治委员。他以红二十八军军政委的名义领导党政军的工作。

    政治委员是党代表,只有政治委员能够同时领导军队和地方工作。这种领导结构在鄂豫皖是有先例的。

    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保证党指挥枪,红二十八军军、师、团、营都坚持了政治委员制度。连队有党支部,政治指导员兼任支部书记。

    高敬亭认为,政治委员是代表党的,党指挥枪是我们铁的原则。

    中国工农红军在创建时,学习苏联的经验,首先实行党代表制度,有利于从制度上保证中国共产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使红军真正成为党的军队,以发挥人民军队的政治优势。

    1928年中共六大后,确定在红军中设立政治委员制度。1930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在给鄂豫皖边特委并转红军全体同志的信中指出:

    “政治委员是代表政权与党两方面来领导军队的,政治委员在政治上,在党的立场上比军官权限大,即在军事上一切问题亦应得政治委员的部署。”

    政治委员在鄂豫皖红军中一直具有巨大的权威。红四方面军总政治委员陈昌浩,他是鄂豫皖仅次于张国焘、沈泽民的三号人物,不但可以号令全军,还可以指导地方党委工作。

    红二十五军军政委是吴焕先,被称为二十五军的军魂。高敬亭的红二十八军政委,事实上是鄂豫皖苏区党政军的一把手!

    在没有省委书记、军长的情况下,他更是把红二十八军军政委这一职能发挥到极致。

    有的红二十八军老战士回忆,当时有人喊他高政委,有人喊他高军长,有人喊他高书记,他都答应。

    事实上这个红二十八军军政委,确是集党政军于一体。

    在三年游击战争中,高敬亭从组织上实现了从基层到整个鄂豫皖边游击区党政军的集中统一领导,使鄂豫皖苏区有了统一的政治领导和军事指挥。

    虽未设军长、参谋长,但部队行军、作战、日常工作在高敬亭直接领导和方永乐同志协助下,由八十二师师长、师政委和几个得力参谋具体组织实施,指挥非常机动灵活。

    二是整编部队。这个问题大家意见最一致。不成立主力红军,光靠几个分散活动的主力团和地方游击师是很难坚持大别山这个庞大地区的武装斗争的。

    会议根据省委指示信的精神,决定将红二一八团与鄂东北独立团合并,重新组建红二十八军。

    说是一个军,可是由于兵力不够,红二十八军只编成一个八十二师和军属手枪团。

    八十二师师长罗成云、政委方永乐,政治部主任熊大海。

    八十二师也只编成一个二四四团和特务营。二四四团团长徐贤才,政委徐诚基,下辖三个战斗营。

    原二一八团编为第一营,原一路游击师编为第二营,原二路游击师编为第三营。

    军直属手枪团由皖西北道委手枪团、鄂东北独立团手枪队和原红二十五军手枪团一个分队合编,团长余雄,政委刘远臣。

    手枪团下辖三个分队:一分队长詹化雨,二分队长余启龙,三分队长邓少东。其兵力只相当于一个营。

    军、师直特务营由鄂东北独立团改编,营长陈守信。军部直属一个交通队一百余人。

    所以改编后的这个红二十八军也只有不满员的五个营级单位,加上各种人员在内,全军只有一千三百余人。也只相当于一个齐装满员的团。

    由于红二十八军在编制上始终没有充分展开,像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都是军师合一的机构。

    在鄂豫皖革命史上,这是第三次组建红二十八军。

    第一次,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西征后,中共鄂豫皖省委及时组建了红二十五军,承担起坚持和保卫豫皖根据地的任务。

    省委和红二十五军重点放在鄂东北,为开展大别山东线游击战争,保卫皖西北苏区,1933年1月在麻城大畈成立了红二十八军。

    当时这个红二十八军又称八十二师,师长廖荣坤、政治委员王平章,辖二四四团、二四六团和一个特务营,全军共三千余人,属于二十五军序列。

    第二次是1933年10月在立煌县南溪吕家大屋组建,徐海东为军长、郭述申为政治委员,全军两千余人,辖八十二师和八十四师两个师,同样属于红二十五军序列。并于1934年4月16日,于商南南溪豹子岩并入红二十五军。

    这次是第三次组建。可见鄂豫皖军民对红二十八军番号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所不同的是,现在的红二十八军独立支撑鄂豫皖苏区的游击战争。

    从此,鄂豫皖苏区在红二十五军长征后又有了一支主力红军。它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

    凉亭坳会议和红二十八军的重建,标志着鄂豫皖苏区党政军统一领导的形成。

    特别是有了一支主力红军、地方武装和游击队三位一体的武装集体。这是鄂豫皖苏区开展三年游击战争的起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