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红一军团④
1934年10月,红一军团随中共中央、中央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
长征路上,一军团指战员奋勇当先,斩关过隘,屡建奇功,在血战湘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的战役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血战湘江1934年11月16日,湘桂军阀达成堵截中央红军的“全州”协议,形成对中央红军的第四道封锁钱。
国民党湘军刘建绪的第1纵队、广西夏威第15军、中央军吴奇伟的第2纵队、中央军周浑元的第3纵队、湘军李云杰的第4纵队、湘军李韫珩的第5纵队等,对中央红军形成全面封锁,欲于湘江以东围歼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5日17时,中革军委下达了《我野战军前出至全州、兴安西北之黄山地域的作战部署》的命令,湘江突围战正式打响。12月1日,经过艰苦的战斗后,红军主力渡过湘江。
此次战役,中央红军减员38000余人,部队由出发时的86万余人减少到3万余人,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惨烈的战斗,遭受了红军史上最为惨重的损失。
其中新圩之战、界首之战、脚山之战,是湘江战役中最有名的三大阻击战。
湘江血战,中央红军损失惨重,但是粉碎了蒋介石将红军歼灭于湘江、漓水以东的企图。
湘江战役的巨大损失,也直接促使遵义会议的召开,使后来的长征得以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顺利进行。
强渡乌江1934年12月8号,中央红军翻过老山界,进入广西龙胜地区。
这时,蒋介石已经命令湘军刘建绪等部队在湘西布下了口袋阵,直等中央红军跳入他们的包围之中。
1934年12月11日夜,侦察部队截获了湘军密电;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
在会上,周恩来全力支持毛泽东的观点,决定突破乌江、占领遵义。
此时的遵义,由贵州总指挥王家烈和国民党“追剿军”第2兵团总指挥薛岳镇守。
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在猴场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
1月2日,红军右纵队一军团主力和九军团,在余庆县箐口附近的回龙场渡口击溃黔军第8团万式炯部,渡过乌江。
1月3日,军委纵队、五军团及左纵队三军团渡过乌江。
1月7日,红军全面占领遵义城。
强渡乌江,中央红军改北上为西征,开始了战略转变,使得中央红军避开了实力雄厚的湘军,以实力相对较弱的黔军为突破口,从而成功实现突围。
中央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取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渡赤水1935年1月上旬,中央红军突破敌军重兵围困,到达贵州遵义地区,让蒋介石歼灭红军的计划落空。
为阻止红军前进,蒋介石调集其嫡系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滇军主力和四川、湖南、广西的军队各一部,向遵义地区进逼,兵力达40余万。
中央红军在与敌军接战并重创敌军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军事委员会迅速作出西渡赤水、寻机渡长江的决定。
1935年1月29日,中央红军分三路,从元厚、土城沿线向西,一渡赤水,于2月9日成功在扎西地区集结。
1935年2月11日,为了摆脱川、滇两敌侧击,中央红军分3个纵队由扎西地区东进,于18日至21日分别由太平渡、二郎滩向东二渡赤水河,回师黔北再占遵义。
1935年3月16日,在将蒋介石亲自督战形成合围的状况下,从茅台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再入川南。
1935年3月21日,中央红军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向东四渡赤水河,后几经迂回,并于5月9日,在皎平渡、洪门渡渡过金沙江。
四渡赤水战役历时三个多月。这次战役,毛主席根据情况的变化,实行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针,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四渡赤水被毛泽东视为“得意之笔”。
大渡河战役渡过金沙江后,料定红军将渡大渡河北上的蒋介石亲抵昆明指挥防御,命令大渡河沿线各地赶筑碉堡工事,并调集十余万兵力,企图将中央红军围歼于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雅砻江以东地区。
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红军渡江先头部队红一师红一团赶到安顺场,占领了该地。
25日,在刘伯承、聂荣臻的指挥掩护下,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乘木船分两批强行渡江占领据点。
随后,红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5月29日,红四团22勇士飞夺泸定桥,为占领泸定城奠定基础。
抢渡大渡河,在国民党视为天险的大渡河防线上撕开了缺口,为红军沿大渡河两岸北上夺泸定桥创造了有利条件。
飞夺泸定桥,打开了红军北上的通道,为接下来的战略转移奠定了基础。
包座战役193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召开会议,决定向东发展取得陕甘。
在经过艰苦跋涉后,红军穿越草地,左路军抵达阿坝,右路军到达班佑、巴西。
发现红军过草地北上的胡宗南,在上包座的大戒寺、求吉寺构筑防御工事,并急调第49师驰援,在上、下包座至阿西茸一线堵截红军。
8月29日黄昏,包座战役打响。红四方面军担任主攻,由徐向前领导;红一方面军作为预备队,在巴西和班佑地区待机。
红264团攻打大戒寺,诱敌;主力第88师、89师在上包座西北的丛林中埋伏,于31日下午成功歼灭敌49师大部。
包座战役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扫清了红军北上的障碍,打开了向甘南进军的通道,是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此役中,缴获轻重机枪50余挺,长短枪1500余支,还缴获了红军急需的牦牛、骡马、粮食、弹药等军用物资,使刚刚经历雪山草地极度困乏的红军得到了很好的补给。
腊子口战役1935年9月,中央红军越过雪山草地后,到达腊子口。
甘肃国民党守军在腊子口一带形成了强力封锁,妄图凭借天险把红军扼阻在腊子口以南峡谷中。
此时,中央红军处境非常危险,左侧是卓尼杨土司的上万骑兵,右侧是胡宗南主力。
1935年9月17日,红1军2师4团向腊子口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在多次冲锋无果的情况下,决定兵分两路。一路从正面进行夜袭,夺取木桥。
另一路由苗族战士“云贵川”带领,攀登陡峭的崖壁,从背后突袭。
9月20日,红军顺利通过腊子口,进入甘南的哈达铺。
腊子口战役,是军事史上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著名战役,也是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境内最关键的一仗。
腊子口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企图阻止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
直罗镇战役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第1、3军团胜利到达陕甘根据地的保安县吴起镇,胜利地结束了长征。
国民党东北军第五十七军以1个师防守甘肃省合水县太白镇,主力3个师沿葫芦河向直罗镇、富县攻击前进,欲构成东西、南北封锁线,再次对陕甘苏区进行“围剿”。
11月20日,红军以一部兵力将敌诱入直罗镇;11月21日子夜,第1军团和15军团分别多路从正北、西北、西南、正南和东南几个方向发起围攻,歼灭敌军109师,击溃敌援军117师、106师及111师。
直罗镇战役的胜利,打破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加速了国民党营垒的分化,对以后的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党中央奠基西北打开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