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铁马金戈 > 第594章 四渡赤水①

第594章 四渡赤水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土城战役的战略意义对红军这么重大,为什么当时和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未被红军主要将领所认识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军情紧急,红军一渡赤水后在扎西其间主要是休整部队和传达遵义会议精神。

    加上当时还没有二、三、四次渡过赤水,土城战役的战略决策和战略意义没有完全显现出来。

    但是尽管如此,毛主席在扎西会议上还是从“敌情没有摸准”和“轻敌”两个方面来检讨。

    他认为由于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红军伤亡较大,土城战役应该是场失利之战。

    后来的研究者就抓住毛主席在扎西会议上的这段话,来否认土城战役的战略决策和战略胜利。

    扎西会议上毛主席所说的这段话,经过他在四渡赤水的数年后(延安时期),再来总结土城战役的那段精辟论述进行比较,证明是不全面和不客观的。

    聂荣臻生前曾说过:“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得意之笔”。

    四渡赤水就包括一渡赤水前的土城战役。

    因为这一仗是改变红军被动局面的关键一仗。没有土城这一仗的战场和战略上的胜利,中央红军长征的历史将会是另一种结果。

    因此说四渡赤水的顺利和成功,首先是土城战役和一渡赤水的胜利和成功。

    同时,战场选在青杠坡虽然是临时决定,但也是必然选择。

    青杠坡位于土城东南(实为近东)五公里处。

    青杠坡脚下的石高咀,是川黔古驿道由重庆、赶水入土城和由遵义、桐梓、仁怀等地入土城的两条道路交汇处,向称土城东南第二防线1。

    古代即在这里驻兵防守,“营棚顶”因此得名。

    1935年1月20日23时红军总部关于红军行动电文中就指出:“我野战军应迅速向赤水(县城)及其附近地域集中,以便夺取渡过赤水为先机,在必要时并便于在赤水以东地域与追击和截击的敌人的一路进行决战。”

    1月24日中午红军中央纵队后卫五军团与从綦江正赶来尾追的川军郭勋棋部在良村以西的梅溪河打了一仗,至此川军紧追红军不放。

    1月26日零时30分,中央军委在习水县境内分析敌我状况,决定在土城以东地域消灭尾追的川军郭勋祺部。

    军委将这一决定及时通报各军团说:“26日军委纵队前进至土城,在其北端宿营……五军团缺一团应集结木楠坝三袁场地域,以另一个营开始在大烂坝(今大安)以东山地继续以官渡河,最后在图书坝附近山顶为节节掩护阵地,以便吸引敌人至土城之东,准备会合三、五军团共同消灭该敌(郭勋棋部)。”

    中央军委作出的这一决定,是因为1月26日两路红军三、五军团均能相继到达土城地域,红军主力相对集中,红军与川军决战的条件形成。

    而土城至赤水县城之间是红军从遵义出发前就设定的西渡赤水地域,如果不消灭或击溃紧追而来的川军郭勋棋部,红军无论是从土城、元厚或赤水县城之间的任一地方渡过赤水河,均要受到尾追川军的威胁和干扰。

    因此中央军委决定在土城以东地区与尾追的川军郭勋棋部决战。

    尽管如此,红军要在土城以东什么地方与尾追川军作战,仍未定论。

    直到1月27日上午中央军委在土城获知一军团在赤水县城东南黄皮洞和复兴场两地与前来阻击的川军章安平旅和达凤刚旅发生激战。原定由赤水县城附近西渡赤水后北渡长江与四方面军会合的目的巳不能实现。

    于是27日上午,中央军委在土城召开临时会议,会议分析了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所处的军事战略地位和敌我双方的兵力分布态势。

    在西渡赤水河的地理条件上,在土城至赤水县城的狭长地带中,土城的地形开阔,又处在通往云南、四川、贵州的三省通道上,便于大兵团的安全转移和有生力量的保存。

    并且土城距离滇东北的扎西较近,便于实施一渡赤水后的第二套方案。

    于是中央军委决定由土城西渡赤水河,向川滇黔三省毗邻地区进军。

    为了给红军主力从土城西渡赤水创造条件,中央军委决定在土城东南的石高咀一带与尾追川军决战,争取消灭它。

    这是土城战役战场选择的最后定论。

    从当时敌我双方兵力分布状况来看,青杠坡和石高咀、尖山一带地形对红军来说是不利的,但是为了保卫中央机关和土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控制住土城这一军事战略要地,红军不惜作出最大牺牲,把战场推到土城郊外实行。

    正巧土城会议召开前,中央红军后卫五军团正行进至土城东南五公里处的营棚顶、石高咀一带凹陷地带。

    红军左路纵队三军团也正行进至顶兴场和石高咀南面的高简槽、黄石桥一带,与五军团后卫会合共同向土城进发。

    于是中央军委命令两路红军停下来原地待命,五军团迅速抢占尖山阵地,以保障红军通往土城的安全。

    土城会议开完后,红军主力三、五军团就从原地向占据有利地形的川军发起进攻。

    值得注意的是:土城战役的战略意义,还在于它丰富和完善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使其在这次战役中得到了一次较大的升华。

    由于土城战役的战略目的和决战性质决定了该战役的艰苦激烈,加上当时军情紧急,毛主席在这次战役中悟出了一个根本问题。

    那就是自湘江战役以来随红军而行的笨重物资,给红军机动作战造成许多拖累,已经危及到了中央红军的行动和安全。

    于是毛主席果敢决定战役结束后丢掉一切笨重物资,为红军一渡赤水后进入川滇黔三省毗邻地区打运动战和游击战作好准备。

    所以毛主席后来对他的这次军事行动,从理论上升华总结道:“土城这一仗后,部队果断地变为轻装,甩掉了包袱,行动更自由了,更能打运动、游击战了,这又为后来三次渡赤水打胜仗,创造了有利条件。”

    土城战役对毛泽东的军事理论升华还在于避实就虚的作战原则进一步加强。

    作战时尽量选择弱势敌军进行交战,不到万不得已,不与强敌硬拼,以保持红军的主要战斗力。

    当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后的遵义大捷中,多数红军高层指挥员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决意要与占据金沙县城的强敌硬拼。

    毛主席力陈其弊,最后说服大家,免除了一次不必要的战斗和伤亡。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注1第一防线为习水县城。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