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古柏烈士②
古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南地方党政主要领导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部门负责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
1906年1月出生,江西寻乌人。192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参加广州起义,领导发动寻乌“三二五”暴动,并组建赣南红军第二十一纵队,任党代表和中共寻乌县委书记。
1930年5月,协助毛泽东作了著名的寻乌调查。正因为这段经历,24岁的古柏被调到毛泽东身边担任秘书。
随后古柏跟随红四军转战闽湘赣,先后任红四军前委秘书长、红一军团前委秘书长、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秘书长等职,与毛泽东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1933年春,因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与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等一起被诬为“江西罗明路线”的代表人物受到错误批判,被撤销职务、开除党籍,后安排在中央粮食部任征粮突击队长。
1935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受命留在赣南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央政府办事处秘书。
中央主力红军撤离赣南不久,蒋介石指挥的3路大军开始进占中央苏区。至11月,整个苏区县城全部陷入敌手。
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进行了血腥屠杀,大批工农群众惨遭杀害。12月初,敌东路军第三师由瑞金向会昌推进。
项英、陈毅领导的苏区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为鼓舞苏区人民的斗志,决定组织力量消灭进犯敌人。
于是,项英、陈毅命令:罗屏汉率留守的红二十四师在瑞金的谢坊塘湾岗设伏;由福建独立团在瑞金河东牵制阻击敌人增援;古柏则组织瑞金和会昌的地方武装,在敌人的正面作战。
古柏接到命令后,立即率领300多名赤卫军战士奔赴战场。
由于力量悬殊,武器又简陋,我方战士死伤惨重。
为保存革命实力,古柏当机立断,率领幸存的50多名赤卫军队员,沿闽赣边境,突围转移到了寻乌南部的岭阳山区,与李大添领导的寻南游击队汇合。
不久,古柏又接到新指令: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以及阮啸仙率领的赣南省机关人员被敌围困在于都仁风山一带,形势异常危急。
古柏与李大添率领赤卫队和寻南游击队,火速赶赴仁风山解围。
后项英、陈毅及留守人员分九路突围转移,但伤亡惨重。
而古柏率领的赤卫队战士大部分牺牲或打散,收拢队伍时不足10人。
为保存实力,古柏决定再向敌人力量较薄弱、环境较熟悉的安远、寻乌一带转移。
爬山涉水,昼伏夜行,古柏与队员们辗转来到了安远与寻乌交界处的一座破庙里。
此时,已是1935年2月初。短暂休整后,经秘密打听,得悉在寻乌南边与广东龙川交界处附近有游击队活动。
古柏决定,先派几个队员前去打探虚实。
大约过了七八天,前往打探消息的队员回来报告说,在龙川县境的上坪鸳鸯坑附近,有一支号称“五兴龙游击队“的队伍在上青坑一带秘密活动。
还报告说并已与该游击队队员联系上,这次同去的另几位队员被暂时秘密安排住在鸳鸯坑一空置纸厂竹棚下。
古柏在中央工作时,曾多次被派往龙川苏区指导工作。
他十分高兴,当晚召集队员们开会研究,决定分头行动:李大添负责留守,继续寻找突围失散的红军游击队战士;古柏则率领几个队员,到龙川联络五兴龙游击队。
奔波了五六天,古柏一行于2月底秘密来到了上坪鸳鸯坑。
鸳鸯坑,地处赣粤两省交界处,距赣南寻乌中和墟及龙川上坪街均30余华里,属上坪区上青坑乡辖区内的一个偏僻林区,是粤赣两省“三不管”地带。
这里重山叠嶂,修竹林立,是附近青云、青化等村民制造土纸的传统场所。
在鸳鸯坑半山腰,有几栋简易的竹草棚,这是纸厂工人的住所。
在一栋竹棚里,古柏见到了先行到达的几位游击队战士。虽分隔时间仅有几天,但战友异地相逢,大家仍有隔世相见之感。
在纸棚,古柏见到了五兴龙游击队队长刘国洲及队员刘邦开。
刘国洲、刘邦开均是龙川人,在前不久的一次战斗中被打散。
鸳鸯坑曾是粤赣边区挺进大队第一支队活动的秘密据点之一,他俩到此寻找队伍,想不到在这里见到了从中央苏区来的红军,心情异常兴奋。
古柏住下后,立即派人秘密打听龙川地下党组织和五兴龙游击队失散人员的下落,并向刘国洲、刘邦开询问了解周边情况。
经了解,距鸳鸯坑最近的是青云、青化村,两地大约只有五六华里。
这些村的村民世代为耕。有本钱的大户人家,雇请三五个师傅,在鸳鸯坑附近大竹山里制简易土纸,所产土纸全部靠人力肩挑到上坪墟去卖。
他们还介绍道,鸳鸯坑附近的青云、青化村,群众居住分散,姓氏观念较强。
但这里群众革命基础较好,一些青年不满村霸地主的巧取豪夺,曾暗暗资助五兴龙游击队在附近开展活动。
有些群众早在大革命时期就支持过县乡的农民运动,仅青化村就有五六人参加过古柏早年在寻乌领导发动的“三二五”暴动。
由于这里距中央苏区较近,许多有志青年投奔赣南当红军。
古柏听后,十分高兴。但为安全起见,古柏不敢暴露身份,并嘱咐队员们叫他“柏花”。
见大家都信赖自己,古柏决定留下来,与队员们一起,先在这里稳住脚跟,再待机行动。
一天晚上,古柏与刘邦开、刘亚伏两位队员到山背一个叫赤米畲的纸厂做工友的思想发动工作,也想趁机在那里洗个热水澡。
赤米畲纸厂距鸳鸯坑约一二华里路程,居住条件一样简陋。纸厂只有一个约莫30岁出头的工人在纸棚里守厂,其他几个师傅家里临时有事回家去了。
见来了三个陌生人,这位工人手足无措,感到有点紧张。
“师傅莫怕,我们是路过的,今晚来你这里借地方冲个凉(洗澡)!”古柏用寻乌客家话向对方打招呼。
刘邦开也赶紧解释:“我是五兴龙游击大队的,我也是龙川人。”
听对方说是龙川同乡,这位工人才放松下来,赶忙让坐。
经过交谈得知,这位工人叫王应湖,是附近青化村民,平时在家耕田,农闲时被纸厂东家雇来做杂工。
在古柏的示意下,刘邦开趁机对王应湖进行革命教育。他说:“跟厂里师傅们说,大家不要怕,红军和游击队是为穷人做事的。”
见古柏、刘邦开腰佩手枪,王应湖两眼发亮,十分羡慕。刘邦开见状,卸下自己的驳壳枪,教王应湖怎样上弹、瞄准、开枪。
王应湖拿着枪,爱不释手,问这问那,打消了对古柏等人的疑虑,与刚见面时的神情判若两人。
古柏因势利导,对王应湖说:“只要贫苦农民团结起来,拿起枪杆子,与地主老财和反动派斗,穷人就有好日子过!”
王应湖频频点头,试探性地问刘邦开:“你的枪能借我用几天吗?”
刘邦开赶忙说:“这支枪是红军游击队的,不是我私人的。只要大家会使用,今后就会有办法!”
不知不觉,已近深夜。古柏一行辞别时,王应湖提灯热情送行,并一直坚持把古柏一行3人送回鸳鸯坑纸厂住地后才返回。
谁也未曾料到,就是因为这次夜晚探访,成为鸳鸯坑红军游击队灭顶之灾的导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