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东周列国传奇 > 第一百零五章 渔大夫

第一百零五章 渔大夫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伍子胥对阖闾说:“楚王(公子珍)逃亡在外,楚国各地的残留势力还在活动,这些人时刻想着复国。要彻底灭掉楚国,就得把楚王找出来治罪。”

    阖闾也正在担忧这事,于是他便命令伍子胥带一支军队,专门去寻找楚昭王的下落。

    伍子胥带着兵马四处转悠了半个多月,连楚昭王的影子都没有找到。不过,他却发现囊瓦的去向。有人告诉他,囊瓦逃到了郑国。伍子胥想,囊瓦在郑国,弄不好楚昭王就跟他在一起。伍子胥曾经在郑国待过,他知道郑国早已疲弱不堪,就凭他手上这些兵马,足够打败郑国。于是他决定向郑国进兵。

    促使伍子胥去打郑国的还有一个原因。当年,他曾经和太子建一起在郑国避难,太子建上了晋国人的当,居然异想天开的准备做晋国人的内应,帮助晋国颠覆郑国,结果被郑国人给杀了。伍子胥由此开始了他的逃亡。伍子胥想起这件事情就气。

    有了这两个理由,伍子胥觉得,不灭郑国心里就不舒服。刚好,他的兵马又在靠近郑国的位置上,他也懒得阖闾汇报来了,自己便率兵去了郑国。

    几天后,伍子胥的兵马闯过了虎牢关。吴国兵马突然杀来的消息让郑国朝野一片慌乱。郑定公赶紧召集朝议,商量对策。

    郑定公说:“单单一个楚国,咱们就打不过。吴国居然把楚国给灭了,那不是比楚国还厉害?这可怎么办?”

    郑国的大臣们面面相觑,都不说话。实际上,所有人都发蒙,不知道说什么。

    郑定公见大家都不说话,继续问:“我们跟吴国无冤无仇,他们为何要打咱们?”

    一阵沉默后,有个大臣站出来分析了一番。他说:“主公,臣以为,伍子胥是为囊瓦而来。这囊瓦是楚国令尹,声名狼藉。当初他来的时候,我就觉得此人会惹火,现在看来,果然不错。伍子胥必然是为了这个人而来的。臣以为,只要把囊瓦献给伍子胥,他就有可能会退兵。”

    这话提醒了郑定公,他说:“多半是为了这个人。这样,先把囊瓦抓了。作为将来和伍子胥谈判的一个筹码。同时加紧备战。实在不能求和,只好迎战。吴国人已经过了虎牢关,现在派人去晋国求援已经来不急了。咱们得自己想办法。”

    大臣们一片附和,事情就这么定了。散朝后,郑定公派人把囊瓦抓了,关进了大牢。

    囊瓦在牢里待了两天,他思前想后,觉得难逃此劫,唯有一死了之。囊瓦想:“伍子胥连楚平王的尸骨都不放过,一定不会放过他。与其活着受辱,不如自行了断。”于是他就在牢里自杀了。

    郑定公得知囊瓦自杀的消息,十分恼火。这一下,他连谈判的筹码都没有了。愤怒之下,郑定公下令责罚狱卒。然后派使臣拉着囊瓦的尸体到吴国军营,请求伍子胥退兵。

    不料,伍子胥拒绝讲和。伍子胥想,我既然打进了郑国,干脆就一口气把它灭了。因此他打发走了郑使,便下令,兵马继续向郑国都城荥阳攻击前进。

    这下郑定公和朝臣们慌乱了,派人求救,已经来不急了,伍子胥已经杀到了家门口。大臣们分成两派,一派主和,一派主战。双方争吵不休。主战派提议,动员全国军民与伍子胥决一死战。看書喇

    郑定公犹豫不定,他下了一道模棱两可的命令:“谁能叫伍子胥退兵,给予重赏。”

    这道命令以告示的形式公布出去,贴在荥阳城的四门之上。告示贴出去三天,无人来揭。

    到了第四天,一个打渔的年轻人把告示揭了。士兵将他带来见郑定公。郑定公见他身穿短衣,脚上一双草鞋,手里还拿着一把划船的撸,心想,此人是来玩笑的。但他转念又想,现在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了,管他真假,只要他愿意去说情,不妨试一试。于是他便问了起来。

    “你是做什么的?”

    “江上打渔郎。”

    “就你这样,有何能耐叫吴国退兵?”

    “君侯莫要小看人,各人有各  人的招。”

    “你需要多少兵马、战车?”

    “君侯,小人不需要那些东西,就凭手中这把木桨,料定能叫伍子胥退兵。”

    “呃,这可不是说着玩的。事关国家存亡,不是儿戏。”

    “君侯不妨让小人试试。万一不成,也对国家无害。万一把事情做成了,那就是我们郑国之幸,百姓之福。”

    “你既然这么有把握,明日我派使臣带你去吴国军营。”

    第二天一早,郑国使臣便带着打渔郎去了吴国军营。通报后,一行人进了吴军大寨。打渔郎刚入辕门,便唱了起来:

    吴江边,芦苇荡;

    追兵急,怎过江?

    渡船人,操木桨;

    七星文,宝剑上,

    说图报,恩义长。

    呜呼,家翁已逝岁月往;

    嘿呵,将军今来是天意。

    伍子胥听到歌声,心中惊诧,禁不住想起了当年之事。那是他和公子胜刚刚过了昭关的时候,他们一路疾行,来到一条大河边上。此时后有薳将军的追兵,前有大河阻挡。正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芦苇荡中摇出一条小船。船上老渔翁将他们渡过了河。临到下船之际,伍子胥和公子胜跪在甲板上谢恩。

    老渔翁笑道:“将军不必客气。你的画像贴在昭关门上,我们都看到了。听说你父兄被杀,身负大仇,我们都同情你。你和这位小公子赶紧走吧。”

    伍子胥并不起身,而是一扭身拉过自己的包袱,从中抽出一个用黑布包裹着的长条形的东西。他将那东西横放于自己面前,三下五除二的展开。原来是一柄青铜剑。

    老渔翁一见那剑,禁不住心中吃惊,眉毛一跳。只见那剑鞘黑幽幽的,上面雕着纹饰、镶嵌了宝石,即便夜色朦胧,宝石的微光依然清洗可见。伍子胥左手握住剑鞘,右手轻轻一抽,那剑身就现出了一截,真可谓寒气逼人。老渔翁下意识的摆手问:“将军,你这是要干什么?”

    伍子胥呛啷一声把剑插入剑鞘,对老渔翁说:“我也不隐瞒身份了,我就是伍子胥。这把剑是楚王赐给家父的。其上镶有宝石,剑鞘上四颗,剑柄上三颗,至少能值一百两金子。我再没有值钱的东西了,这把剑就送给老人家吧。”说着,他便双手托起剑,递给老渔翁。kΑnshu伍ξa

    老渔翁往后退了一下,说:“那告示上说,拿住你,奖粮食五万石,还可以封为大夫。这个不比你这一百两多吗?”

    伍子胥说:“老人家,我已身无分文,只剩下这把剑了。他日我若富贵,必当厚报。”

    老渔翁呵呵一笑说:“将军小看我了。我若贪图酬报,你就渡不过这河了。我听人说了,将军乃忠良之后,所以敬你。我救你根本没想到回报的事情。将军,请收了剑,赶紧上路吧。不要耽搁了。”

    伍子胥在那一刻百感交集,真不知说什么好,他纳头再拜。公子胜也跟着跪下,向老渔翁连连磕头谢恩。伍子胥拜了三拜,说道:“老人家,好歹留个姓名给我,让我至少有个念想。”

    老渔翁说:“江上打渔翁,留什么姓名?不必啦。”

    伍子胥想到这里,暗自问道:“难道来的是当日那老渔翁的后人?”

    果然,当打渔郎来到伍子胥的中军帐中时,他所说的情况正是当初伍子胥和公子胜在江边遇到老渔翁时的情景。伍子胥又想起了临别前,他和老渔翁说的话:

    “老人家,这江湖浩荡,我将来在哪里来找你?”

    “我打渔为生,四处飘荡。我也说不清楚我将来会在哪里。”

    “那不行。救命之恩,没齿难忘。如果我活着,将来一定要回来报恩。请老人家务必给个记号,让我能找到你。”

    老渔翁说:“你若实在想找我,就记住这把木桨吧。这手柄上有一个记号,见到这个记号,就如同见到我。”

    伍子胥用手摸了摸那个刀刻的记号,牢牢记在了心中。然后,他和公子胜向老渔翁磕了头,匆匆上了路。

    伍子胥想到这里,便叫打渔郎把木桨拿过来。伍子胥拿过桨,往手柄上一模  ,心中不禁一颤——果然是当年老渔翁的木桨。他激动的问了起来:

    “这木桨没错。老渔翁怎么没来?”

    “家父已经去世了,我是他儿子。”

    “哦,遗憾啊。怪我命不好呀。”

    “将军为何这么说?”

    “我要报仇,仇人死了;我要报恩,恩人又死了。真是恩仇两难报啊。这不是命嘛?”

    “将军,不是还有我嘛。”

    “哦,对了,还有你。你说吧。要什么,要钱,要官,还是其他什么的,只要我能办到,我都答应你。”

    打渔郎说:“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想叫将军撤兵。当年,家翁渡将军过河后,担心被楚国人发现,就流浪到了郑国,还是靠打渔为生。这些年来,我一直把郑国当做家。将军如果把郑国灭了,我就算是亡国奴了。所以我请求将军能撤兵。”

    伍子胥问:“你就这个请求?”

    打渔郎说:“就这个。没别的。”

    伍子胥挠了挠头皮,迟疑一下,然后说:“好吧。当年你父亲送我一份‘救命’之礼,我今日就还你一个‘救国’之礼吧。你救了郑国,郑伯一定会重赏你。你将来也就衣食无忧了。”

    打渔郎赶紧跪下磕头,口中连连称谢。伍子胥送了些钱财给打渔郎,并派人将他送回郑国。临行前,伍子胥特意交代手下人,一定要告知郑定公,他之所以撤兵,全是看在打渔郎的情面子上。

    第二日,打渔郎在伍子胥的人护送下到了郑国都城荥阳,当差的军校把伍子胥决定撤兵的意思转告给了郑定公,又把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郑定公先是大喜,接着陷入沉默。稍停片刻,他说:“我不是不信伍将军,只是这事有点蹊跷。我明日亲自去吴国军营,亲自向伍将军请降。请你回去转告伍将军。”

    那军校说:“伍将军特意交代过,这个打渔郎是他的恩人,请郑伯务必信守前言。”

    郑定公笑道:“这个自然。他救了郑国。我自当重谢。这个意思也请你转告给伍将军。”

    吴国军校允诺而去。他一回到军营便去汇报。汇报完,他带着疑惑问:“将军,我给郑伯说了,你要退兵。他还要来投降。这是什么意思?”

    伍子胥笑道:“他是对我们不放心。毕竟,这个事情太巧了。他担心其中有诈。”

    军校也笑了,说道:“郑国肯定是被楚国、晋国打怕了。他根本不相信我们是仁义的。”

    伍子胥说:“且看明日,我料定他会来。”

    当夜无话,到了第二天,郑定公带着几个大臣和打渔郎,在卫队的保护下,向伍子胥的大营疾驰而来。到了营门口,郑定公就下了马车,然后带着众人步行而入。才到吴军的中军帐前,伍子胥便笑呵呵的迎了出来。他先向郑定公施礼,说道:“郑伯亲自前来,可见交好之诚意。我伍员有言在先,说撤兵,就撤兵,决不食言。”

    郑定公也还礼说:“我来,就是想亲眼见一见伍将军,将军可真是快意恩仇之人呐。我真心佩服。愿意和吴国结盟。”这说,他又回头对一个大臣说:“献上。”

    郑国大臣捧着一个精致的木匣,上前一步,恭恭敬敬的献给伍子胥,并说:“伍将军原道而来,郑国贫弱,区区薄礼,不成敬意,请将军不要嫌弃。”

    伍子胥接过礼盒,转手递给手下。然后对郑定公说:“郑伯,我们缔约吧。请!”

    郑定公立刻眉开眼笑,跟着伍子胥就进了中军帐。其余的郑国大臣也紧随其后,鱼贯而入……

    伍子胥撤兵后,郑定公兑现了他对打渔郎的承诺。他本想给打渔郎封个什么官,但打渔郎目不识丁,也不敢去做官。郑定公便把远离郑国都城的江边的一小块山地封给了打渔郎。从此,打渔郎就做起了地主。郑国人都很感激那位打渔郎,称他为“渔大夫”。

    这件事情后,民间有传言,说伍子胥性情刚烈,恩怨分明,有恩必报,有仇必报,是条好汉。这个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伍子胥对楚平王掘墓鞭尸的恶名。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