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抢先一步
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掌印都给事中不过正七品,但六科因有封驳圣旨之权,在权职上较之担负监察百官的都察院只强不弱。
马麟,丁珏,赵纬, 李芳俱都供职于六科。
因陈瑛在处置建文余党之事上雷厉风行,颇受朱棣重用,他们几人很快便都主动依附在了陈瑛身边,成为陈瑛的铁杆打手。
“陈左都御史隔壁家搬来了户人家,陈左都御史可知是谁?”兵科给事马麟道。
陈瑛邀请几人喝茶后,自己端起茶杯以茶盖拂去浮沫,道:“倒是见门开了, 搬来的是谁倒是不知。”
那处院子不过三进三出, 住在五进五出院子的陈瑛又岂会在意那个邻居是谁。
“是秦锋。”礼科给事赵纬出言道。
陈瑛抓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停顿片刻后才放回了桌上,道:“买就买了吧,秦侍讲的飞腾实业赚钱颇厚,买处三进的院子倒也能买得起。”
那院子秦锋都已经买了,陈瑛他又能怎样。
随之,陈瑛也不再继续这个话题,沉沉道:“今日我找你们来是有个重要之事的,陛下怕是有迁都的心思的。”
迁都?
陈瑛话一出口,几人大吃一惊中也略显慌乱。
怪不得陈瑛不在乎邻居是谁呢,原来是只要迁都啊。
他们都已在京中置办了家业,这若是一迁都,应天府失去京师的光环,房价肯定是要下跌的。
在几人慌乱中,陈瑛继续道:“陛下今日询问我如何才可大限度避免建文余党不断的屡禁不止,我试探着说了几个方式均不能让陛下满意,最后说了迁都之意,陛下才未在言语。”
既想做谄臣, 自不能只做皇帝口中的吩咐,还要做皇帝心上的吩咐。
“那往哪里迁?”刑科给事中李芳问道。
兵部给事中马麟,随之道:“自然是北平啊,北平才是陛下的根基,到了北平陛下便是主,我们这些人就成了客,陛下的任何决策都将会如顺水行舟,再无任何阻力。”
几人纷纷出言,大多都是牢骚。
好几人都是像陈瑛这种在建文朝便贬责,朱棣即位重新宣召回来的,他们好不容易才在京中买了房子,这还没住几天就又要迁都了,他们哪能心平气和的接受。
七嘴八舌说了几句,气氛陷入了短暂了沉默。
片刻后,兵科给事中长叹一口气,道:“陈左都御史找我等过来,应不是只为告诉我们这个事情的,更何况陛下既有了此心便不是我等所能做主的。
其实以我来看,陛下全度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所能办成,趁这段时间我们转移家业去北平也不是不能,唯一的弊端不过是北平的天气, 这一点对我们来讲并非难事,我们什么苦寒之地没去过。
在下曾被贬责云南,那里可较北平差远了,既然云南都去得,北平又如何去不得。”
他们相当谄臣,当然是得无条件支持皇帝的决定,肯定是不能第一个出来唱反调的。
“陈左都御史的意见呢?”刑科给事中丁珏问道。
礼科给事中赵纬,道:“陈左都御史与我等说此事必也是支持陛下迁都的,只是我等当下具体该如何行动,还得请陈左都御史拿主意才是。”
他们依附于陈瑛,那便必须做出依附的姿态,让陈瑛发挥该发挥的作用才是。
不该他们说的事情他们都说了,那要不要陈瑛还有何用?
所有人征求的意见瞅向陈瑛,陈瑛这才道:“反对迁都者必定不在少数,贸然提及此事必会成为众矢之的,最关键是陛下也不愿在朝臣中大肆宣扬此事,毕竟陛下刚刚登基,皇位还不满。
一旦着手迁都,很多中立派怕也会群起而攻之,所以第一步是要谏言陛下改北平为北京,北平必定是龙兴之地,暂定个陪都也没什么不妥。
只是提及此事需寻个合适的时机,有分量的人物,方才可有一呼百应的效果,如此陛下方可顺水推舟。”
陈瑛给了意见,如何操作那就看他们了。
刑科给事李芳率先,道:“正月十三大祀天地,群臣聚拢,此事谏言可算是天时地利的最佳时机。”
近期群臣集聚最多的也只有这个时候了。
“那由谁带领呢?我等这些人不过从七品,分量怕是不够。”
陈瑛身为左都御史乃正三品,倒有领头的资格,只可惜陈瑛久久不说话,明显不愿在此事上出这个风头。
“本官行此事怕是有所不妥,本官今日才与陛下提了迁都北平的意见,改日便若领头谏言改北平为北京,必是有朋党之嫌,我等身负监察百官之责,最忌朋党。”
虽有心里有鬼的可能,可不得不否认此言的确是有几分道理的。
“陈左都御史所言有理,礼部尚书李至刚乃至真至诚之人,对陛下忠心耿耿天地可鉴,此事不如就由他来主导,我等这些微末小官做些协同之事如何。”礼科给事赵纬道。
李至刚擅行谄媚之事,为迎合圣意,多次陷害同僚入狱。
“李至刚?我倒也打过几次照面,是个可交之人,那就试试去吧。”陈瑛直接拍板。
他们几人大多依附陈瑛,若想仕途顺畅少不了陈瑛。
陈瑛同意,他们才终纷纷告退。
~~~
秦锋躺在床上满脑子都是那些朝臣对他的议论,以及那陈府的牌匾。
陈瑛对他一直心怀敌意,从郑方那里虽不曾占到什么便宜,但不排除他在从其他方面动手。
陈瑛现在是左都御史,正三品,他不过一个没什么品级的侍讲,与陈瑛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之上。
他可以不以借建文余党谋功绩,但可从其他方面着手啊。
朱棣迁都于他本人有好处之外,却也是有利于千秋后代的,他何不顺水推舟推动了此事呢?
既迎合了朱棣为自己谋得了功绩,却又利国又利了民。
只不过迁都干系重大,当下京中不少勋戚权贵经营多年,又生活了近三十年,早就习惯了应天府的鸟语花香,自不愿放弃安乐窝,去黄沙漫天的北平的。
朱棣现在刚刚登基皇位还没坐稳,若突然提及迁都不仅会横生阻碍,也会让朱棣的皇位不稳。
当下唯一的解决之后,那便就是先改北平为北京。
作为龙兴之地,以边关升给陪都怎么着都不会有太大阻力的。
想明白之后,秦锋不知激动还是怎么着一晚上没睡着。
次日,秦锋直奔中军都督府。
朝中的大人物,秦锋是认识不少,但适合配合他做此事的只有丘福了。
丘福在靖难授勋后封淇国公,任中军都督府做都督。
中军都督府调拨上来的人大多都是丘福当时在燕军中卫时的亲兵,秦锋几次出入燕军中卫,这些人也都认识秦锋。
到了中军都督府门口不用秦锋自报家门,门口的守卫便笑着道:“秦小先生好久不见了,是找左都督的?”
秦锋笑着回应,道:“是啊,淇国公在吗?”
门口守卫直接回应,道:“在的,左都督刚来,秦小先生稍待,小人去通禀左都督。”
毕竟是大明的军事中枢之一,秦锋自不可能不经通禀随便进入。
等了片刻后,丘福亲自迎了出来。
出生行伍的人多少会有些率真,秦锋的硫磺皂解决了军中军卒的顽疾,丘福与秦锋情义可谓是如坐着火箭般飞升。
“淇国公,恭喜,恭喜”
丘福当初沙场喋血换得当今的功勋,是荣幸,也是喜事。
“你小子才能远在我之前,迟早的事儿,来,快请进。”
没用多久,秦锋被丘福请进了公房。
军事舆图,硕大的沙盘,还有书籍文案,弓箭长刀,倒有军事掌柜的味道了。
军卒上了茶,丘福直接开门见山,道:“你小子向来无事不登三宝殿,说吧,此次过来又是所谓何事?”
与丘福这些军人打交道,最忌讳弯弯绕。
秦锋也没说那么多有的没的,直接道:“淇国公率性,我就直说了,淇国随陛下在北平驻守多年应知道北平地理位置的重要,都城定在应天府,对北疆控制多有鞭长莫及,加之当下原因,迁都是首选的必要目标,这个心思陛下应早就有了,只是一时未曾寻到合适的机会。
正月十三陛下大祀田地,我打算在那时候提一嘴,只可惜我人微言轻,若没有人附和除显尴尬外,也会使此事不进不退更难进行,所以到时候不知淇国公可否做些支持。”
既是支持肯定不可能只有丘福一人,至少靖难勋贵都得拉上的。
丘福这些靖难勋戚的根基大部分都在北平,他们对迁都回去自是举双手赞成的。
“陛下隐约倒是出过回北平的想法,迁都回去当然好啊。”
丘福虽未直接答应,却也是间接应允了。
“不过陛下刚刚登基根基不稳,直接迁都肯定会有极大的阻力的,一旦一击不成再想成行必会难上加难,所以说正月十三只能先提该北平为北平定陪都,迁都之事循序渐进慢慢来。”
历史上朱棣迁都北平时不也还是以巡视北平为名,把文武大臣带到了北平办公,迟迟不肯回去,隐形完成迁都的吗?
丘福能在靖难中立下赫赫战功,可并非只知莽撞。
“对,你说的极有道理,我看迁都之事只限你我二人知道就行了,不必再往大扩散了,知道的就知道,不知道的就算了,能定北平为陪都寻几个支持者也不难了。”
这当然最好了。
“行,那就听淇国公的,此事便拜托淇国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