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乡村之巨变 > 第419章 吃定你了

第419章 吃定你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陈扬说出自己的想法,叶菁一点都不意外。

    可叶菁坚决不同意。

    而且,叶菁说出了自己的理由,让陈扬彻底无语。

    叶菁告诉陈扬,她娘家有个邻居,是那方面的所谓“大师”。

    “大师”离沪多年,几年前才回到上海。

    “大师”深居简出,装神弄鬼,从不与外人接触,除了叶菁的父母。

    有一次,“大师”在叶菁父母家做客。

    叶菁小的时候,“大师”曾给叶菁算过一次,说叶菁命比纸薄,与情无缘,与财无缘,一生命苦。

    但这次见到叶菁,“大师”惊为天人。

    而且叶菁现在过得挺好,不仅有钱,二婚也很幸福。

    叶菁就取笑“大师”,说他算得一点都不准,笑“大师”看走眼了。

    “大师”却不脸红,反问叶菁,当年他是不是还说过,遇上贵人,方能转运。

    叶菁忘了。

    但叶菁的父母,两位教授,却证明“大师”确实说过这八个字。

    “大师”说,你肯定遇上了贵人,这个贵人来自南方,比你年轻,是个凡人,对你来说却是贵人。

    说得叶菁一愣一愣的。

    “大师”还说,遇贵人兴,离贵人衰,说叶菁离不了贵人。

    叶菁将信将疑,她追问“大师”,这个贵人还有什么特征。

    “大师”只说了两个字,农民,然后扬长而去。

    叶菁确凿无疑,她遇上的所谓贵人,肯定是陈扬。

    现在陈扬说退出,叶菁岂能答应。

    陈扬却笑道:“姐,你们上海人也信这个啊?”

    “不是信,是非常信,非常非常的信。”

    陈扬实话实说,“姐,现在没有我,你也能干得很好。我在公司分钱,实在是惭愧啊。”

    叶菁道:“我不管你惭愧不惭愧,反正你我不能分开,我吃定你了。”

    “姐,事实上是我吃定你了。”

    “没关系,我心甘情愿。”

    陈扬举了举手,“姐,如果继续合作,那你得同意我的要求,咱们一半对一半。”

    “扬,这不用变了吧。现在这样,既是你是创始者,也是我心甘情愿的。”

    “姐,我说一不二。”

    叶菁无奈道:“扬,如果一半对一半,那我就占大便宜了。”

    “就这么定了。”

    “好吧,我听你的。弟弟,当姐的谢过了。”

    叶菁拿过帐本。

    陈扬还是老样子,相信叶菁,帐本略过不看。

    叶菁又拿出一本银行存折,是陈扬的银行存折。

    “扬,除了每周两次汇给你的那部分利润,剩下的你的钱,都在这上面。”

    陈扬打开一看,上面还有八万三千多块,“姐,怎么这么多啊?”

    “嗯,本来是九万三千多。我刚替你取了一万块,交到医院去了。”

    陈扬点点头,“姐,现在生意怎么样?”

    叶菁道:“出货量还行,平均保持在每天一万上下。但出货的方向有点变了,本地的减少,日均不到四千。而外埠的出货量,日均在六千左右。”

    陈扬道:“这是一个大趋势。姐,你要有思想准备。再发展几年,咱们这个生意可能就做不下去了。”

    “为什么?”

    “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改变,上海作为物资集散中心的地位,会逐步逐步的削弱。我举个例子,人家可以直接从铁路上走货,就不会再多一道手续而从你这里走货。”

    叶菁点点头,“这个当然。人家从义乌进货的价格,当然比从咱们这里进货低得多。”

    “但咱们立足上海,也有两个优势,是咱们还能把生意继续做下去的根本原因。”

    叶菁问,“哪两个优势?”

    “一是运输成本的优势。大连、天津、青岛、南京、武汉和重庆等地,与上海有轮船往来。咱们从上海发货到这些地方,水上运输的成本很低,低于他们自己去义乌进货的运输成本。”

    “二是产地在路桥市场的货,咱们的进货价格,比他们从义乌进货价格便宜。据我所知,至少便宜百分之七以上。”

    叶菁笑笑,点着头道:“你算说到点子上了。你采购的皮箱和鞋子,咱们可以直接进货直接出货。而去义乌进货,却是他们从路桥市场批发过去的。中间多了一个环节,价格增加百分之十。仔细一算,还是咱们的便宜。”

    陈扬也点了点头,“这就是产地优势。只要是原产地在路桥市场的货,咱们还得进,因为通过轮船运货,太有价格优势了。”

    叶菁问道:“台风过去了,你村里生产的鞋子和皮箱,什么时候能恢复生产?什么时候能恢复出货?”

    “三天内能恢复生产,一个星期内能恢复出货。十天之内,咱们就能恢复销售了。”

    “好,照这个速度,能赶上国庆节这个销售旺季。”

    “姐,我明天打电话催一催我二弟。”

    叶菁忽的笑起来,“哎,你还没说,你这村长当得怎么样?”

    陈扬也笑了,“不怎么样。为了灾后重建,我捐给村里两万,我二弟捐给村里一万。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这个副村长当亏了。”

    “但名气有了。”

    “呵呵……小名气,在我们那里有了点小名气。”

    “不。”

    叶菁打开抽屉,拿出三份报纸,分别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文汇报》。

    都是头版,都转载了《浙江日报》关于三号台风的报道,其中就有关于陈家村抗台救灾的先进事迹。

    最醒目的是对陈扬的采访报道。

    陈扬愣了愣,“我,我真的出名了?”

    “傻弟弟,你现在是大名人了。”

    陈扬回过神来,骄傲的直了直脖子,“姐,可惜你没看到电视报道,那才是我真正的风采。”

    叶菁咯咯一笑,又从抽屉里拿出一盒录像带,“《浙江电视台》的,原汁原味,两个小时零八分钟,比电视台播放的多了一倍。”

    “姐,你哪搞来的?”

    “我有个表弟,在《浙江电视台》上班,上次我去义乌路过他那里,我叫他帮我复制了一下。”

    陈扬收起报纸和录像带,“姐,都归我了。我拿回去给红玲看,让她高兴高兴。”

    叶菁冲着陈扬的背影喊道:“回头我把电视机和录像放映机送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