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汉末第一兵法家 > 第一百八十四章 日转角估时法(二合一)

第一百八十四章 日转角估时法(二合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初中地理有学到过月相知识。

    如果说月亮一月之内,每十五天,月亮移动轨迹颠倒一次。

    那么,在白天,太阳的移动轨迹则没有往复,太阳必然是东升西落的。

    因此,晚上时辰若是不好判断,白天时间判断起来简单的多。

    难点只有一个,李孟羲习惯了现代社会的24小时计时,并且潜移默化的被其影响。

    跟关羽学会了如何通过月亮判断晚上的时间之后,李孟羲在想,该如何把时辰转变为24小时制的时间,这样于他本人来说,更习惯一点。

    关键要制定时间轴,要制定时间轴,就要找到一个标准的时间点,李孟羲现在唯一确定的是“夜半”这一时间点。

    夜半,即半夜十二点,即为二十四小时计时法的24:00。

    关羽说,子时为夜半。

    也就是说,子时在于0点——?

    正当李孟羲还在想一个时辰等于二十四小时制的几点时,关羽看李孟羲像是想的差不多了,又捡起了地上的木棍。

    “羲儿,方才所说,是月初二至十五的月像。”

    接着,关羽用木棍点了点另一副月相图,“月十六至月尾,月相大体反过来而已,但时辰依然是,酉,戌,亥,子,丑,寅,卯,辰。可听的明白?”

    “嗯。”李孟羲点了点头。

    “那好。”关羽右手拿着木棍在左手上轻打了两下,“你即说听懂,那某倒要考教你一番。”

    关羽如同一位严师,他脸色严肃,那木棍拿在他手中一下一下有节奏的轻打着,像是拿着戒尺。

    考教便考教,李孟羲不怕。

    “好。”李孟羲毫无心理压力的就答应了。

    关羽见他如此有信心,便随手在某月相图上指了一点,“这儿。”

    两幅月相图,区别只有最开始的那个点,被关羽用棍子捣出了两个明显的坑,以此来表示月初是在东还是在西。

    李孟羲看了一眼,关羽指的月图,夜初时月在左,也就是月西升东落,为地理课本中讲的上弦月。

    再看关羽指的的那个点,左数第二个。

    李孟羲咬着指头想了下,他先找夜半,夜半为子时,关羽所指那个点,挨着子时。

    再结合月相图为上弦月,李孟羲确定了时辰。

    “是亥时。”李孟羲给出了答案。

    答案是正确的。

    只是关羽看着李孟羲,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这儿。”关羽又指了另一个点,让李孟羲说出是什么时辰。

    李孟羲还是先从中间,从子时起始,然后往关羽指的点去数,看相错了多少个时辰。

    “寅时。”李孟羲又答对了。

    ……

    “这儿?”

    “丑时。”

    “这儿?”

    “戌时。”

    连连问了数个时辰有关的问题,李孟羲都答对了。

    (一日十二个时辰,)李孟羲挠了挠头,歪着脑袋想了一下,(子时,也就是夜半之后,为一天第一个时辰。)

    “十二个时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辰,辰……”李孟羲眉头紧皱,抓挠着头发,实在想不起辰时之后,是什么时辰了。

    刚学的,眨眼就又忘了。

    李孟羲只好再问,“关将军,辰时之后,是何时辰?”他丝豪不觉得难为情,神色平静的看着关羽,出声相问。

    “咳……”关羽忍不住轻咳,又想笑又有点无奈,关羽压住情绪,沉吟到,“辰时之后,是巳时。”

    “奥。”李孟羲点了点头。

    巳时,听到巳这个字李孟羲想了一下,才想到这个生僻字的字形是怎样的。

    “子,丑,寅,卯,辰,巳,额,巳……巳……”

    竟然,他竟然又卡住了!

    “咳……”关羽又轻咳了一下,他忍不住以手抚额,闭上了眼睛。

    “巳时之后是午时。”

    “奥。”李孟羲一副傻白甜的模样点了点头,丝毫不因为背不出时辰而尴尬。

    午,就是中午的那个午,午时,是白天的十二点,二十四小时计时中的12:00——?

    继续背时辰。

    “子,丑,寅,卯,辰,巳,午……午……”李孟羲又结巴了。

    关羽抬头看天,一声长叹,“未。”关羽提醒。

    李孟羲像是挤牙膏一样,关羽得时不时提点他一下。

    未之后,李孟羲又卡壳了。

    “申。”关羽看着李孟羲,叹气不已。

    一问三不知,李孟羲终于感觉不好意思了,他挠着头,有些羞赫的笑了笑,“申时之后呢?”

    “申时之后,为酉时。”

    “咦?”酉时,李孟羲突然就感觉时辰首尾接上了,“酉时之后,戌,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

    李孟羲笑了,他终于能把十二个时辰连起来了。

    整理了下思路,李孟羲坐直了身体,再回忆了一遍十二时辰,他清了清嗓子,“十二时辰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关将军,我背的是否有误?”

    关羽只是对李孟羲摆了摆手。他不想跟李孟羲说话了。

    李孟羲嘿嘿一笑。

    他抬头,看向天空的月亮,“子时了,夜深了关将军。我回去睡觉了,你也早些休息。另,多谢今日教导,不胜感激。”

    说着,李孟羲站起,向后退了一步之后,双脚脚后跟靠拢,双腿绷直,双臂前伸,腰弯成了九十度,郑重的拱手一礼。

    李孟羲见礼之后,关羽脸上笑意明显,眼睛快要笑得快要眯起来了。

    “早些休息。”关羽挥手和李孟羲告别。

    目送着李孟羲小小的身影穿插在篝火堆之中,直到消失于夜色中,关羽收回了目光。

    抬头上看,天空月色皎洁。

    “确是子时了。”关羽关羽手抚长须自语着。

    ——

    这日,李孟羲又学到了一点东西。

    他能初步判断天时了。

    最好判断的时间点是两个。

    在白天,太阳正处于天空正中时,是正午,也就是午时,大概是二十四小时制的12:00左右。

    在夜里,月亮处于天空正中时,是子时,也就是,大概24:00左右。

    有了这两个重要的时间点,就有了把古代时辰和李孟羲熟悉的24时制两种计时习惯之间建立起了联系。

    然后,就可以自己推算十二时辰,对应的都是几点到几点。

    当回到车厢里,因为夜很深了,小弟放床上就睡着了。

    李孟羲迟迟没有睡意。

    他索性起来,轻手轻脚的爬起,批上衣服,轻轻推开车厢上的小窗户,透过窗户,看天上的月亮。

    八月份了,应该属于初秋的气候,夜里稍微有些亮了。

    八月初一,天上的月亮果然是一弯小小的月牙,细的像玩玩的线。

    在这个异时空的天空下,看着纤细的月牙,李孟羲渐渐的想到了前世,想到了小时候,想到了爷爷。

    也是,和月亮有关。

    小时候,有时晚上跟爷爷一起出去跑着玩,爷爷走着走着会问,“呀,今儿几号了?”说着,爷爷抬头就看天。

    李孟羲想起,那时自己总是想都不想,直接告诉爷爷的是阳历的日期。

    每每,爷爷自己抬头去看,若是天上有月亮,爷爷看了一会儿就能看出来是初几。小不懂事,爷爷说出了阴历初几,总是说说爷爷说错了,吼爷爷,还犟。

    阴历日期与阳历日期,总不是在同一天。正如种了一辈子地只懂阴历的爷爷,和只看阳历的自己,相错了一个时代。

    爷爷不识字,有日历也看不懂,每到村里喇叭上喊交水费电费或者发粮食补贴的日期,爷爷总是要去找人问,这是阴历是几号。

    而今,自己也只能靠看月亮确定时间了。

    李孟羲心绪纷飞,他睁眼看着天空,想到了很多很多,月亮也从天空正中,一点一点一点的向一侧坠落。

    李孟羲能大约区分时辰了。

    月亮一点一点在天空移动,子时,丑时,寅时……

    然后,月亮不见了,天亮了。

    小弟醒了。

    不知不觉,发呆了一夜。

    太阳已经从东方升起,天光大亮。

    太阳初升,是什么时辰?

    清晨,应该是辰时。

    子丑寅卯,辰巳午。

    辰到午,三个时辰。

    一个时辰两个小时。

    三个时辰,六个小时。

    从早六点到中午十二点,刚好够。

    李孟羲感到很开心,是因为掌握了知识充实感。

    与之相比,因为在寒夜中呆了一夜而变得似乎是感冒了有些不透气的鼻子,则微不足道了。

    ——

    八月初二,依然是一天行军。

    李孟羲在行军途中,开着车窗,频频观察天空的太阳,以此来练习如何去识别时辰。

    在上一世,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初中的时候,除了语数外三门主科,还有物理生物化学三门辅科,除此以外,更有历史地理思政等高考都不考的东西。

    当时多少人以为,地理之类的东西没啥大用,李孟羲在学生时代也觉得,地理课也就有丰富些知识的意义罢了。

    然而没想到,当初学完又几乎忘了的东西,剩下的还记得的一鳞半爪,现在竟然发挥了大用。

    就比如现在,如何在白天判断时间。

    李孟羲看着天上的太阳,和广阔的天空及天空下的大地,他脑海中竟然神奇的浮现了一些抽象的几何图形。

    图形出现的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初中地理课本某一副插图,介绍太阳运动轨迹时,是用一个半圆的示意图表示的。

    根据时间变化,一格一格的日象示意图,布局跟钟表刻度布局一般类似。

    也就是说,白天一天时间,太阳在空中和地平面形成的图形是一个半圆。

    而太阳对地的运动速度是大致匀速的,这样的话,如果用量角器量出太阳自东地平线上升起之后,转过的角度,再算一下角度等于一百八十度的多少,就能按比例算出的白日时间。

    比如,若是太阳从地平线上起,转了九十度,即,太阳和地面夹角从0度变成90度。

    那么,此时就是中午。

    那么,此时的时间,就是白天天长的一半。

    而如果,太阳转动的夹角,是四十五度。

    那么,就是时间已经过去了白天时间的四分之一。

    也就是,大概是上午九点。

    同理,当太阳转过一百八十度,就是落山了,从东转了一百八十度,到了西地平面落下,刚好一百八十度。

    太阳升落轨迹是个半圆、半圆是一百八十度。

    这两点知识,一个来自于初中地理课本,一个来自小学数学,这两点知识此时的意义在于,让李孟羲觉悟到,如果能精确测量出太阳转动的角度,那么,就能极精确的测量出时间。

    古代计时的日晷,也是根据这个原理,不过,日晷不是直接运用太阳的转角,而是利用太阳照射晷针影子,是间接利用。

    李孟羲瞅着天上的太阳,瞅了半天,他也摸不准现在太阳的转角,是四十五度左右,还是三十多度呢。

    人眼的观察能力有限。

    因为是一百八十度,又因为是测角度,李孟羲自然就联想到了量角器。

    要不,做个量角器呢?

    这个念头一经产生,李孟羲就觉得值得一试。

    和太阳及天空有关的,应该是天文知识,再不济,是地理知识。

    李孟羲自忖知识浅薄,天文地理近乎文盲。

    但,试试呢?

    万一区区一个量角器,真的很好用呢。

    要是真的随手对着太阳,对着地平线一量,轻松算出太阳转角,然后得到精确至极的时间。

    这样,就称得上是能察天时了吧,天文地理,能懂一个了吧?

    别人,比如车夫老铁,老铁依靠着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抬眼一看,就能看出大致时辰,能精确到半个时辰之内。

    也就是,有太阳的情况下,经验丰富的农夫能把时间的误差控制在一个小时以内。

    也就是,随口约莫出七八点,八九点,这个程度。

    但这不够。

    若是战时,不能精确判断时间,时间误差大到一个小时那么多,那么,假设要趁天未黑,紧急突击敌军一个营寨。

    可是,因为不能精确判断时间,要知道,傍晚,天说黑就黑了,五分钟前天还是亮的,五分钟后天色就完全黑了,五分钟就足以大变样,更别说误差一个小时半个小时了。

    那么,如果对时间的估测精度比较高,就可以在军事安排上,避免很多因为时间因素而造成的混乱。

    比如,若看天色估计还有半个小时天黑,而路程半个小时也够了,于是下令出军。

    结果,不到二十分钟,天就黑了。

    出击半道而止,只得回撤,徒劳军心。

    而要是,对时间的估测精度更高,当无有此麻烦。

    我方能精确估测时间,而敌方不能,一来一去,就是代差。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