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第56章 读孙才清作品记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思是说最大的声音反而无声,最大的形象却看不见形影。用这句话来形容画家孙才清,是再恰当不过了。近年来,几乎消逝了的孙才清,突然奉献了一批震动美术界的力作。有的在全国美展中获奖,有的被中央电视台收藏,有的在《美术》杂志上刊登。著名画家、全国美协主席靳尚谊说:“孙才清以三峡工程为题材的油画,大气磅礴,感染力和震撼力强。还是现实主义的作品,有旺盛的生命力!”
我不懂绘画,但不知怎的,却喜欢欣赏孙才清的画。那天,我专程前往他的画室,观赏了半天。说实话,起初,他的三峡工地画,我并没有被震撼。因为,他笔下的人物,既没有英俊潇洒的小伙,也没有身材苗条的美女,而是灰蒙蒙的色调上,一律的都是粗胳膊粗腿子的男人和女人。他们戴着安全帽的面孔是模糊的,他们的神情是倦怠的,他们的身躯也不那么伟岸,特别是那些女人,腿子是那样的短。短得近乎畸形。就拿《三峡工程妇女小工队》来说吧:画面上是六位妇女,除了有一位女青年的表情有一点笑容外,其余人的神情是疲惫的;有几位妇女的上衣显得过大,一点儿也不合身;还有两位妇女,上身穿着秋衣,可隐约看到并不丰满的乳房松松地搭拉在胸脯上。她们下身一律穿着长靴,浑身粘满了水泥浆,与灰色的工地已融为一体了。
我不解地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处理人物呢?一点儿也没有美感。”
孙才清说:“可这是最真实的呀!我从2003年以来,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一次工地。每去一次,我总是要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他们来自湖北、四川、河南、山东、福建,简单点说吧,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不管天晴下雨,也无论春夏秋冬,总是日日夜夜在工地上劳作,他们干的全是打钻的、浇筑的、砌石的苦力活。打钻的时候,岩灰粉粘满了衣裳,甚至渗进他们的肺部里,他们毫不理会;浇筑的时候,水泥浆飞溅在脸上,他们像没事儿一样;他们吃的是一元钱的盒饭,每月才拿七八百元的工资。可他们没有丝毫的怨言。最让人觉得了不起的是他们的胸襟:他们以超人的劳作,一旦完成了这座自大禹治水以来人类的又一丰碑之后,他们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可又有谁知道他们的姓名呢?”
孙才清的话,让我感到脸红,真的让我感到震撼了。
他接着说:“是的,他们不是俊男靓女,可能没有青春的美;他们的身材或许也不那么匀称,繁重的劳动使他们有些疲惫,但是他们在汗水与沉重的劳作中所透露出来的朴实美、劳动美、自然美,是极具力度的一种大美,是其它任何意义的美所不能比拟的!难道不是吗?建成后的大坝是很伟岸,他们在雄伟的大坝面前,简直渺小得很,可又有谁想过,这种雄伟,这种伟岸,正是他们这些渺小的人儿所成就的呢?我今后作品的主人公,将都是三峡工地的普通劳动者了!”
听了孙才清的话,我知道该怎样读画了。我情不自禁地再次端详他的画,立刻感到,他的画就是真实的历史记录。每幅画都是那样的厚重。《抬石头的人》描绘的是人与石头的和谐;《浇筑》记录的是工人手持浇拌机一丝不苟浇筑时的专注;《三峡大坝钢筋工》写的工人师傅在浇筑前铺放钢筋的精细;《大坝工架子》并不仅仅是描摹大坝主体上的钢架,而是着力描写攀援在工架上的工人、凌空作业的那种豪迈。《工人的午餐》则是描写工人们劳作之后排队吃盒饭时的喜悦。我注意到,所有的画面,画家巧妙地将人与长江、人与大坝、人与工地、人与石头、钢筋、钢架等物体融为一体,其深刻的寓意是不言而喻的。
看着看着,那画面上满是灰色泥浆的人物,竟然鲜活起来,一个个迈着坚毅的步伐,亲切地向我走来。倏忽间,我觉得他们就是一座丰碑。
2007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