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恐怖小说 > 民国之燕燕 > 第337章 二更

第337章 二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祝玉燕给粮食都罩上了一批美国的光环, 仿佛套上了金钟罩,不惧日本人的枪-炮-弹-药了。

    得益于那一个天天塞衣服的捐衣箱子,虽然在报纸上被人骂, 牵连得苏先生也挨骂,但黑红也是红, 现今社会没有听过捐衣箱和苏太太的慈善基金会的人就太少了。

    这一回借着美国玉米的东风,苏太太的慈善基金会更是红透了半边天。

    连登三天美国玉米的广告后, 紧接着就是苏太太的新招数。

    苏先生再次扶着一张桌子给记者们拍照片, 他露着八颗大白牙的照片在各大报纸上都留下了印迹。

    这张桌子就是用来发放食物的。

    苏太太再次请苏先生捉刀,写了一篇感人致深的文章。

    大概意思是讲这个世界上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吃不饱饭,想到这个就让人夜不能寐。但在这座城市里,每天都有浪费了的食物, 她希望所有人都能将家中不吃的食物放在这张桌子上,让需要的人自行取用。

    通篇没有提那八十万买来的美国玉米在哪里。

    报纸一看, 以为又是一场做秀, 一场惊天大骗局!兴奋的笔杆子都在发抖, 天天在报纸上议论这个美国玉米, 让城里的乞丐都听说了美国玉米的故事。

    一共吵了十天,连政府门前和祝家楼前都围满记者后, 祝玉燕才出来说美国玉米刚刚到码头,已经运抵仓库, 但关于定价的问题他们正在商量, 虽然是由善款买来的,但善款是一次性的,人的肚子不是一次性的,不是说吃完这一次的美国玉米以后都不必吃了,所以这些美国玉米誓必不能白白发给大家食用, 会收取一点点费用来继续充盈基金会的账户,请大家再耐心等待几日。

    苏太太的这番话见诸报端,报纸更加疯狂,都以为这必是推托之辞!美国玉米么么的肯定是没有的,必定是谎言。

    有手眼通天的记者查到码头近日根本没有么么美国船靠岸,他们采访了水手,水手嘲笑他们说美国老板们哪会管中国穷人吃没吃饭,他们有玉米

    就是烂在地里也不会给中国人吃。

    报纸上群魔乱舞,将美国玉米给炒得人尽皆知。

    可百姓们不管这些,他们都盼着是真有美国玉米。他们提着粮袋去粮店,可粮店说并没有么么美国玉米啊。

    粮店自有屯粮,卖的都是天价。老百姓都买不起。粮店嘲笑说既然是慈善玉米,那自然去找慈善人拿,粮店可不是搞慈善的。

    街面上燥动起来。

    苏纯钧知道祝玉燕这是在炒作美国玉米的概念,为的就是要人人都知道慈善基金会在发粮食。这是一场由报社发动的盛大的反向宣传活动。

    但他却很担心祝玉燕的安全,怕她被燥动的人群给误伤了,要她出入都坐汽车,还把陈司机留给她用。

    祝玉燕等到这锅水都快烧干了,才出来说已经做好准备了,就在捐衣箱那里,每人限量购买,一袋一块钱。

    硕大的字体写清了时间与地点,广告又是全城刷屏。

    报社为了揭穿慈善基金会的真面目已经炒作了半个月,不必他们再跟着敲鼓,百姓们就都知道了。

    一块钱一袋?

    真的假的?

    现在这钱已经非常不值钱了。

    苏纯钧的印钞机开了一个月,街上的钞票立刻贬值了十倍,以前一块钱能买到的东西,现在十块钱都买不到了。

    当日,各路报社记者云集,将捐衣箱这里围得里外三层。

    祝玉燕下车的时候还看到里面有黄毛白皮的外国记者。

    苏纯钧也到了,他还调来了一支警察队伍维持秩序。看到这里全是记者和采访车,他先让警察开出一条路,让外面排队的老百姓进来。

    老百姓们哪怕都知道这是一个骗局,但都怀抱着微小的希望,想着万一、有可能、或许……会有粮食呢?就是要骗人,可能也会先给上一两百袋。

    所以仍是来了许多提着家里的粮袋,抱着粮瓮的百姓。

    他们站在记者圈外,向那个捐衣箱张望。

    一个月过去,风吹雨浸的捐衣箱已经不复当日的光鲜,漆面都有些剥落,显得陈旧。

    这回来的人中有不少都从捐衣箱

    中拿过衣服,还有听差和婆子混在里面发言。

    “那个箱子里真的有衣服,我身上这件就是在里面拿的。”听差扯着自己身上的衣服说。

    围观的人说:“呀,这衣服真好!没补丁!”

    “我给我全家都拿了衣服!”婆子说,“我小孙子现在穿的就是从那里面拿的。”

    周围人看她不像挨过饿的样子,说:“你家条件好,看你这吃的脸都是白的。”

    婆子干笑,搓着脸说:“我这是生了病,肿的,肿的。”

    说话议论的人多了,就有真拿过衣服的发言了。

    “衣服是有,就是少。要赶着时间来,来晚了就拿不到了。”

    “真有衣服,每天都有,但不多啊,就几件,拿了就没了。”

    城里么么慈善组织都有,美国的英国的,洋大人的中国大人的。大多数人都是听过,但自己没遇上过。自己家里人生病了、饿肚子了,也没遇到慈善人来帮他们啊,久而久之就不信了。

    现在看着眼前这阵仗,其实还是不信的多。

    苦日子过久了,早就不信天上会掉馅饼了,也不相信好事会落到自己头上。

    他们只是想来看一看,撞一撞,万一就撞上大运了呢。

    警察们过来驱赶百姓,让他们排队。

    一些百姓如看到了天敌,吓得抱头而窜。一些来不及跑的被抓过去排队了。

    记者们都看着呢,等着拍苏先生的出丑照呢。

    要是到时没人去领粮食不就糟糕了吗!

    警察们还没有去维持秩序,先接到命令去赶百姓来领美国玉米。

    于是,一群警察如恶虎下山,向着百姓们冲去。

    苏先生和苏太太站在高台上无所事事,记者们倒是很愿意上前提一两个问题,但苏先生带来的警察凶巴巴的,把时代先锋的记者们全都挡在外面,不许他们向苏先生和苏太太提问。

    苏先生看太阳晒到苏太太了,亲自举伞给苏太太遮阳。

    苏太太拿手帕捂住嘴巴,笑着说:“你想让记者们写你爱妻如命吗?”

    苏先生:“我本

    来就爱妻如命,不用他们写。”

    终于,第一批被安排好让苏先生和苏太太发美国玉米给记者拍照的百姓被驱赶过来了。

    百姓们紧张兮兮的排成一条队伍,缩手缩脚,不像来买粮食,倒像是来给地主老爷交租子。

    苏先生笑眯眯的说:“过来,过来,一块钱一袋。”

    排第一位的那个人盯着苏先生发抖,从手芯里扔出来一个被攥得湿淋淋的一块袁大头。

    报纸上说一块钱,百姓们有自己的智慧,觉得不会是指不值钱的纸币,所以这个人带的是袁大头。

    苏纯钧收下这枚钱,让他把粮袋撑好,苏先生亲手用瓢一瓢瓢往里装玉米,是颗颗饱满的干米玉,颜色新黄,一看就是去年刚收下来的。

    这个人的呼吸立刻不稳了,抓着粮袋的两只手都在发抖。

    他身后的人全都踮着脚往这里看,队伍开始不由自主的向前挤。

    “真的是粮食!”

    “是真的!”

    “没有骗人啊!”

    满满的一袋玉米,苏纯钧把袋口用麻绳扎紧,这个人抱着这一袋玉米手足无措,给苏纯钧鞠了一躬才调头冲出人群,半刻也不停的跑了。

    排在后面的人再也不必警察驱赶了,全都迫不及待的把口袋伸到苏纯钧面前。

    近年来总在案前劳形,不及在学校里劳动得多的苏纯钧今时今日却暴发了劳动的热情。

    他不管百姓拿来的是纸币还是袁大头,钱是真的还是假的,是零票还是整票,他数都不数,看也不看,只顾低头往伸到面前来的口袋、陶瓮、木盆、铁盆中装粮食,统统装满。

    他的额前满是汗,西装外套早早的脱下来了,衬衣袖子高高挽起,领带掖在了胸前口袋里,他的身上都是灰。

    从白天到黄昏,不知让多少人的家庭今晚可以煮一锅玉米吃,苏先生的胳膊是彻底抬不起来了。

    苏太太接受了几个记者的采访,大夸特夸苏先生爱国爱民。但第二天的报纸上全都是“美国玉米拯救中国百姓”,苏先生的大名一次也没有提及。

    苏先生并不在乎,苏先生今天还想去发玉米。他

    觉得这比坐办公室更有意义。

    赵书理赶来祝家楼催苏先生去上班,说:“你昨天不在,工作全是我一个人做的。”又嘲笑苏先生四体不勤,昨天才劳动了一天,今天两只胳膊就抬不起来了。

    苏纯钧:“只有这一个点发玉米,总要多做几天,发完这个地点再去其他地点发。”

    这是一个最笨的方法,却是目前最好的办法。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可信的人手。

    虽然这样花费的时间多,但对百姓和慈善基金会来说都是好事。慈善基金会要是可以坚持不懈的发上一个月玉米,日后它再做么么事,不用报纸替它造势,百姓自然而然就会相信了。

    赵书理:“那就让我去吧。你昨天出了那么多风头,今日也让我出出风头。我可不像你,我八岁就开始练武了,十四岁就参军了。”

    苏纯钧反驳他:“不对啊,我记得你是监军,是文官啊。”

    赵书理:“那我也比你强,好歹我是骑过马拿过刀的,你只拿过笔。”

    赵书理倒没有说假话,确实比苏先生坚持的时间长,他坚持了四天才胳膊抬不起来,请跌打师傅来看,说要休息三个月。

    于是剩下的时间只能由苏太太去发粮。

    苏先生长吁短叹,赵书理也觉得苏太太估计半天都坚持不下来,认为这个工作太辛苦。

    但是,苏太太让百姓们自己拿瓢装粮,她只管收钱说一声“请”。

    赵书理:“……”

    苏纯钧:“还是燕燕厉害。”

    苏太太在捐衣箱处发够一周粮,跟着去城北,再然后去城南,再再然后东南西北中,整个城里转了一大圈,前后两个月零十天,共发粮九百六十吨。

    活人无数。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