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第92章
11柳宗元倡导古文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而又被称为“柳柳州”。他幼承母训,早年为文即有“奇名”;二十一岁中进士,随即又中博学鸿词科。在朝为官时他参加了以宰相王叔文为首的一个政治集团,积极从事朝政革新。但由于受到贵族大官僚和宦官的反对,革新运动也迅速流产,柳宗元因此也被长期贬谪。先被贬到永州做司马;十年后又调任柳州刺史,他死时年仅四十六岁。
(1)力倡古文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唐代与韩愈并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在反对骈文、提倡古文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文学理论方面,他极力倡导“文者以明道”,主张“道”应切实可行,以达到利国利民的目的。与此相应,他主张文须“有益于世”,强调作品应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性;在艺术形式上,他既反对“贵辞而矜书,粉泽以为工,遒密以为能”的颓靡文风,也不赞成不重视艺术形式的倾向;他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指出:“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以上这些观点,便是柳宗元古文运动理论的中心内容。柳宗元更是以创作大量优秀作品投身于古文运动。他在被贬的十几年里一直在穷乡僻壤里生活,目睹了下层人民的贫困和地方官吏的专横,尝尽了人间酸甜苦辣,同时游览了当地的山水名胜。丰富的阅历给他的作品注入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同时也使之深入反映出社会生活的许多重要方面,充分体现出“不平则鸣”的战斗性,而艺术上的独创性也同时得以体现。论说文、寓言小品、传记散文、游记散文是他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柳宗元的论说文主要阐述了进步的唯物史观,同时又表达了对黑暗封建统治的批判精神,从中体现了他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思想,其中著名的有《天说》、《封建论》、《非国语》等。这些充满批判精神的文章,在中国思想史上亦有重要地位。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了大量短小精悍的寓言小品,表达了极强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其中以《三戒》最为著名。他描写了不分敌友的《临江之麋》、愚蠢自大的《黔之驴》和自投罗网的《永某氏之鼠》,将封建社会人情世态的丑恶之状表现得淋漓尽致。《传》也以寓言笔法生动刻划了一种物欲永不满足的小爬虫,影射那些“日思高其位,大其禄”的贪官污吏。这些作品笔锋犀利而又下笔凝重,在寓言文学的发展中很有影响。柳宗元的传记散文较多地表达了下层百姓的生活,这是《史记》人物传记之后的一个发展,是作者长期生活于社会下层深入接触百姓的产物。在《捕蛇者说》中,通过描写捕蛇者为捕蛇而不惜冒生命危险,以求免除苛捐杂税之苦,控诉了比毒蛇还厉害的封建□□。《种树郭橐驼传》则借用民间植树,抨击了封建统治者政令烦苛以及对人民的干扰和奴役。《童区寄传》则刻画了一个勇敢机智的年仅十一岁的牧童形象,同时揭露了当时社会贩卖人口的罪恶。这些散文题材典型,折射出五光十色的社会现实。
柳宗元最著名的是他的游记散文,这些散文一方面以生动的笔墨勾山画水;一方面把自己遭受政治迫害的坎坷经历和忧郁心情寄托其中,造成了寓意于境的效果。以《永州八记》中的第三篇为例,清潭、藤蔓、游鱼、竹树动静交映、凄寒幽深的景色用区区三百余字就表达得淋漓尽致,反映出作者心境的失意与孤寂。柳宗元的游记散文把游记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体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柳宗元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大家,他用实际行动极大地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发展,以风格含蓄凝练、精密深刻的作品表现出散文所具有的在思想、艺术表现上的优越性,使骈文逐渐失去了在文坛上的统治地位。
(2)诗歌丰富多彩
柳宗元不仅在散文方面素负盛名,另外在诗歌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的诗大多是贬官永州、柳州期间所作。他的诗歌也反映了生活多方面的内容。
抒写个人遭贬谪后的悲愤忧郁和离乡别友的愁思是柳宗元诗歌中表现最多的内容。如他贬官柳州后寄给同遭贬谪的四位友人的那首著名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前两句描写僻远荒凉之地的恶劣环境,衬托出诗人“愁思正茫茫”的心境;接着以“惊风”、“密雨”的近景描写托景寓意,表达了诗人当时处境的困苦与艰难以及对时事的哀叹;最后以“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流露出作者寂寞无助的心境。其他如《别舍弟宗一》、《酬曹使御象县见寄》等其他作品也及其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柳宗元还写了许多寓言诗,借鸟兽言或神仙怪诞之说来针砭现实,表现出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和对自己遭受打击的愤懑。这些诗与他的散文中的寓言小品如《三戒》等在构思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柳宗元也写了一些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同情百姓疾苦的诗,如《田家》三首,组成了一套完美的现实主义诗篇。其中第一首写了农民终日的劳累、终年的贫困和终生的无望,字里行间透露出农民劳作的艰辛与生活的艰难;第二首写了农民尽输赋税后一贫如洗的情况,并把凶残跋扈的乡间小吏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些诗有着深刻的批判现实的意义。山水诗是柳宗元诗歌中艺术成就最高的部分,后人把他与陶渊明相提并论,主要是以这类诗为参照。《江雪》一诗描写寒江独钓的独特意境,曲折地反映了作者高怀绝世的人格风貌。这些山水诗情致委婉深沉,折射出他对被贬漂泊生活的不满,同时显示出诗人清峻高洁的性格。不过,柳宗元的古体诗和近体诗在艺术风格上是有区别的。他的古体诗多描写自然山水,呈现出峻洁、澄澈的境界;而近体诗则写得情致缠绵,色彩绚丽,风味独特。
(3)政治哲学思想
柳宗元也是一位哲学家、思想家,他对天命神学世界观加以深刻批判,深刻总结了先秦以来的天人关系的理论,在古代唯物主义无神论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柳宗元继承和发展了汉初以来的“元气”论,作名篇《天说》,对韩愈将“天”作为有意志能赏罚的人化神作了批判。而其哲学名篇《天对》,则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回答了屈原在《天问》中所提出的、有关宇宙的和历史的诸多重大问题。柳宗元认为宇宙间万物的本质皆为自然物质“元气”。在原始的混沌状态中,只有“元气”,在其自然地发展运动中,再产生出阴阳二气和天,阴、阳、天三者的结合受“元气”所支配、“统同”。“元气”舒缓地流动引发出寒冷,冷热交错促进万物生长、变化和发展。
柳宗元在《非国语》中,把“元气”自然运动的各种形态归纳为八个“自”。他说:“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为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
柳宗元在《答刘禹锡〈三论〉书》中,提出了天人“二之而已,其事各行不相预”的思想理论。他认为,天地、元气、阴阳是没有意志的自然物质,如同花草树木一样,因而人事的“存亡得丧”和“天”毫无任何牵联,故而“功者自功,祸者自祸。欲望其赏罚者大谬;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柳宗元以其“元气”自然运动和天人“各行不相预”的唯物主义思想为理论武器,严厉地批判了过去和当代的神学迷信思想,较为系统地阐明了他的无神论思想。他以其唯物主义的无神论观点,贯穿于社会历史观,针对中唐时期豪族地主享有各种特权的情况,对封建豪门特权者所赖以维持其统治的理论——神学天命论,作了沉重的打击。他的“生人之意”为历史前进动力的新学说,联系、补充着刘禹锡的“法制”说,是唯物主义在社会史观上的首创性运用。
从其哲学思想出发,柳宗元阐述了一套基于他所处的社会背景的政治理论。柳宗元所处的时代,是唐王朝逐步衰落的时期。中唐以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封建”本是指我国古代实行的“封国土,建诸侯”的制度,也就是分封制,它是建立在古代的经济基础和宗法血缘关系上的一种地方行政体制。唐朝中后期,分封制的论调为适应藩镇割据的需要再次死灰复燃。柳宗元《封建论》的问世,有力地回击了这种思想,也是秦汉以来关于郡县制和分封制争论的一篇出色的总结。
柳宗元认为,国家起源于社会斗争,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是历史的必然,这否定了关于圣王根据天意创立分封制的说法,打击了分封制的思想体系。柳宗元又比较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他指出,周朝的历史证明,分封制带来的恶果是诸侯专横,造成国家四分五裂;秦始皇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形成了“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的政治形势,实现了中国的空前统一。事实证明,郡县制优胜于分封制,前者代替后者是历史的进步,至于秦之“速亡”,“失在于政,不在于制”,是由于政治腐败,赋役苛重,刑罚酷虐,根本不是郡县制带来的问题。他认为唐朝设置州县,任命州县官的做法是正确的,而且这也是唐朝国势昌盛的原因。而今之所以“桀猾时起,虐害方域”,并非州县制度不好,而是由于藩镇拥兵割据,“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他认为州县制度对维护国家的统一起着巨大的作用。自此之后,无人再批评郡县制的作用,这便是柳宗元《封建论》的重要作用。
柳宗元是晚唐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凭着政治家的敏锐嗅觉,阐发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很多重要问题,在中国思想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当时的社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