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恐怖小说 > 真假侯爷 > 第20章 第二十章

第20章 第二十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第二十章海河之争

    魏永望贪腐一事,最终牵连甚广,甚至连韩家都被牵连在内。

    卫帝并未彻底清算,只是雷霆震怒,罚了丞相和户部尚书的半年俸禄,抄了一名户部侍郎的家。此案牵扯的非京中官员,六品以下全部革职查办,并不得再录用。

    这番操作下来,各路小人都老实了不少。

    不过卫国社稷已有八十四载,卫元祖提拔上来的寒门,现在也变成了盘根错节的世家派系。现在撕开的这条口子,世家吞了血,裹了粉便又河清海晏起来。

    到了四月,天气暖和,朝堂上已经翻过了魏永望一案,便又闹腾起来。

    这次吵起来的是一个老话题,便是朝堂上一直以来的“河海之争”。今年四月刚过,天气便十分炎热,百姓截取河水浇地,致使河道干涸不能载船。朝堂上分为两派,一派要各地县令教化百姓不得截取河水,保证漕运;一派则要开发海运,一劳永逸。

    卫帝有心开发海运,只是漕运牵扯众多商会世家利益,轻易动不得。

    宰相韩绛真出身北方,韩氏虽然也是旺族,却是新派世家。

    韩家并不是和太/祖开国的那批老臣。

    他家起兴,源于韩祖韩璞乃是元祖二十五年新科状元,时年二十九岁(注1)。先去了国子监任监丞,后又去府衙任了推官。虽不显眼,每隔几年便有变动,待到五十岁时,已升了丞相。

    韩祖这丞相只做了十载,因老迈自请辞官,又六年去世。他做丞相时,儿子里倒没有特别有出息的,倒是子侄里有一人,拜在他名下,后也入阁拜相。

    韩绛真乃韩祖曾孙,天资聪颖,十七岁便考中进士。曾祖父做状元的年纪,他已经做了宰相,韩族经过这几代积累,自然已成为京中贵门。

    其姊也入宫为妃,还生下皇子,便是当今太子。

    时至今日,韩族风头无两。

    朝堂之下,南派文子总是轻视北派学生。等到了朝堂之上,便是私下结党营私,也仍有南北分歧。是以韩家此时如日中天,却也分不到漕运一脉的半分羹水。

    这倒让韩家成了坚决的海运派,始能和朝堂中喧嚣的漕运党抗衡。

    卫帝正在御书房看奏折,面前的一摞,都是海运派的进言。

    “漕司领十二总,十二万军,与京操十二营军相准。”

    “惟起运本色每正粮一石,加耗三斗、四斗不等。此外有补润、加赠、淋尖、饭食等米,又有踢解、稳跳、倒箩、舱垫等银……”(引用)

    …………

    “混账1卫帝看得恼怒,把折子掷于地上。

    倒是韩绛真把折子拾起,轻声慢语道:“户部黄侍郎通盘筹算,非十两不能运米一石入京仓。”

    又道:“便是漕运王总督,也认可运一石粮,通计运费已不下四两。”

    而京郊所产粮食,一两银子便可得五六石,在富庶产地一两购得七八石也只是常价。便是米贱时,还能兑得更多。

    可这粮食又不能不运,兵马未动粮食先行,不管养兵或者用兵,这粮仓都是关键。

    “淮安至天津三千三百里,风便,两旬可达。”韩绛真又道:“中间不与农争水,也无河道淤塞,无需十二万漕军,且一趟便可运六十余万石。便是逐年摊分造船成本,一石粮也仅需一倍运费,便可抵京。”

    卫帝皱眉平视过去,韩绛真与陛下对视一眼,又低垂下头。

    “大伴,”陛下忽然叫来侍从:“贺家三子许久未进宫看朕,传朕口谕,宣他入宫与朕用膳。”

    虽然当着韩绛真的面宣了贺三郎,韩相面上丝毫不显,似未有异议。

    倒是陛下又思虑一阵,又宣了皇长孙卫承卓以及皇八子卫元继。

    韩相依旧淡然处之。

    先帝仙去前猜疑甚重,不辨朝理,反而喜看党派相争,以为党争则制衡,致使朝中党争甚重。幸而先帝无子,过继宗侄卫恒为子,教养十六年,终传帝位。

    只是传位初期,卫帝仅弱冠之年,太后以及几位辅佐大臣仍在。各方势力把持朝堂,天子几近傀儡。然卫恒帝年少聪颖,依仗贺家韩家,最终等得太后宾天,大臣乞老。

    也是因此,少年圣上克己复礼,极少踏足后宫。初十年,后宫仅得二子二女,夭折一女。因此时驸马都尉已成虚职,长公主嫁于宗室侄辈。

    待到旧太子意外去世,宫中只得卫元佐一子。

    卫帝熬过悲痛,在朝中大臣竭力劝说下,又纳了几轮美人,终又得四子。不过仍有二子夭折,最终留下五皇子和八皇子长至今日。

    纳此些美人时,卫帝已掌控朝纲,不愿意再养出另一个韩氏,二子的母妃都是小户之女,当不得什么依靠。

    现太子卫元佐已过而立,皇长孙卫承卓也近成童。五皇子去岁成年,不过订下礼部大臣之嫡女为妻,八皇子倒是与皇孙皇侄差不多岁数。

    是以卫帝宣招皇侄、皇子、皇孙,倒都是十五六岁,未婚之才。

    八皇子和皇孙到底离得近些,听说卫帝宣了三人,不敢先入,只并排站在殿外候着。又等了半个时辰,贺羽安便着绯色官服也匆忙赶到。

    卫帝身量高大,虽两鬓斑白,仍未发福。韩绛真要比陛下矮上一头,身量虽瘦,脊背笔直,看上去颇有文臣风骨。

    便是卫帝还未开口,韩绛真都微微皱起眉头。

    但因皇子皇孙皇侄三人齐聚,个头只在伯仲之间,在同龄中皆属高大。只是皇孙肚圆,皇子孱弱,与贺羽安站在一处,倒更衬得他高洁傲岸、出类拔萃起来。

    卫帝直接传令摆午膳,不过等待午膳之时,韩绛真拿起奏折为卫帝朗读。

    皇子皇孙皇侄皆被赐坐,坐在下首处不敢出声。

    “漕司领十二总,十二万军,与京操十二营军相准。”

    “惟起运本色每正粮一石,加耗三斗、四斗不等。此外有补润、加赠、淋尖、饭食等米,又有踢解、稳跳、倒箩、舱垫等银……”(再次引用)

    如果此时有人抬头看到了大伴王中官的脸,一定能看到他显而易见地疑惑。虽然那疑惑只是一瞬,继而赶紧双目微垂,口观鼻,鼻观心起来。

    待韩丞读完几本奏折,卫帝便开口问三个孩子:“你们以为如何?”

    卫元继与卫承卓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贺羽安虽目不斜视,却也不答。

    三个孩子皆未加冠,尚未有表字,卫帝便点了名来询问:“元继,你说说看。”

    卫元继站起行礼,踟躇不知该如何作答,在卫帝再次询问后,他结结巴巴跪下道:“元继不敢妄议朝政,元继不知。”

    四下一片寂静,隔了半个弹指,卫帝又问孙子:“承卓,你说说看。”

    承卓也想说不知,但显然卫帝已经生气,他不敢搬用小叔的回答。

    只好绞尽脑汁想着,嘴里道:“孙儿觉得,孙儿觉得韩相说得对,应该开发海运。”

    王中官看到韩相手握紧了一下,赶紧又垂下目光。

    卫帝仍不置可否,最后问侄子贺羽安:“羽安,你觉得如何?”

    贺羽安也未站起,直接在椅子上反问:“一旬年前朝廷试过海运,六十万担粮食,两月归京只剩四十七万担。要行海运,还需经验和时日。”

    十年前确试过海运,原本计划二十天抵达,结果用了足足两月,且粮食损失颇多。这次失利硬是让朝廷准备开发海运的心思,又淡了下去。

    其实也是有人行梗,三月到五月中旬春耕农忙,漕运与民争水。此时却正好是海风利好的时岁,在此时段,海风两旬可入津。可十年前却是五月末行船,不仅风不便利,还遇到海难,才遭致损失。

    这些年卫帝一直未放弃开海运之心,已在慢慢摸索,只是朝廷上,仍有人用那次失败的海运做例,实成阻碍。

    卫帝想要开海运,贺羽安却拿失败案例说话,王中官都抬起头来,以为卫帝将要发怒。

    谁想卫帝哈哈哈大笑起来,心情反倒是好了不少。

    太监传话膳食已经准备妥当,卫帝便说:“先用膳吧。”

    先帝在位时,午膳会传至少四五十道菜,卫帝节俭,今日午膳只有十七品。用的是漆花膳桌,上摆六道羊肉两道鹅一道鸡,还有内脏鱼虾菌菇若干,茶汤乳品四例。

    分别用金、银、花瓷、玉等珍贵器皿装盛。

    不知今日是否是儿孙围绕,卫帝极有食欲,往日只用半例的粥,今日也用了一碗。

    卫帝虽不能多取食,却极爱儿孙多食,两次嘱咐布菜太监给儿孙侄子多多夹菜。卫元继和卫承卓吃得战战兢兢,贺羽安也未放开,好歹是把这顿午膳用完了。

    待到膳毕,宫人撤下膳桌,伺候了清口。卫帝喝了一口消食苦茶,开口便下了旨:“只在宫中,对朝堂之事不解也是自然,你们都已长大,需知纸上得来终觉浅。”

    “现在时节正好,你三人便替朕去淮安,亲眼看看我大卫漕运是如何运作。”

    三位子侄小辈都有些吃惊,没人能想到卫帝竟然会派三人出京。卫承卓欣喜率先跪下领旨,卫元继和贺羽安随后跟上。

    卫帝挥挥手,示意三人可离开,三人便后退离殿,王中官得卫帝颜色,送三位殿下出门。

    待到房中只剩卫韩二人,韩绛真微笑说:“陛下这步甚好,王总督嫡女今年正好一十有五,怕是王总督听闻陛下旨意,可要挑花眼去。”

    卫帝也轻轻一笑:“你立刻督办海运事宜,今年不可再错过时风。”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