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搞事业的弘治帝
成功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好的家世只能提高容错成本、让人更容易成功,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成功。
纵观青史记载的上百位皇帝,称得上成功也没几人。因此几乎所有的皇帝都会广纳后宫多生子嗣。子嗣多,选择余地也多,培养出成功者的概率也高。
诚然,在坚定执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大明,皇嗣的能力并不重要。然而只有一根独苗苗的弘治帝,有个非常能赚钱的儿子。
在大明财政问题日益加重的背景下,儿子能赚钱就代表了成功!
儒家喊着仁义道德,但其实谁都知道财富才是最重要的。皇帝手中没有足够的财富对天下的掌控力都会降低。皇帝要赚钱并不容易。因为财富不是能一蹴而就的!老朱家的三代积累的财富被英宗败了不少。宪宗为了揽财,派镇守太监搜刮民脂民膏、圈皇庄,留下了不怎么好听的名声。弘治帝想要维持仁厚的人设,没学宪宗,所以手中一直紧巴巴的。连修个宫殿都要扣扣索索,哪还有帝皇的威仪!
儿子会赚钱,且赚钱方式不是与民夺利。有子如此,不下于手握百万大军!还是那种不怕反叛的。
弘治帝很骄傲!他恨不得宣告天下他有位好儿子。
儿子成功就是老子成功。以后没人能说他不行。
但弘治帝也不想被儿子比下去太多,更不想连宪宗都不如。弘治帝对先皇宪宗再怎么有怨言,也不得不承认宪宗把一个四海升平的大明交给了他。
弘治帝心中多了一股气,整个人像脱胎换骨一样,一改平和的性子拼命地要改革。
“兰州、大同两场大胜不代表军队实力上升。反而是密云轻易被破防,贵州卫所节节败退,说明军队战斗力下降。一两个卫所这样还能找借口,天下所有的卫所都这样,证明军户制度出了问题。”
御书房的御桌前,像学堂一样摆着一张张桌椅。桌椅上摆上铅笔和速写纸,方便开会的官员记录。桌上还有茶水和点心。会议每隔一段时间休息一刻钟。官员可以到净室如厕,移步左直房小歇。
以上是弘治帝从儿子的集义殿临时太子府学来的。
商议朝政大事费时费力。让一群上了年纪的官员长时间站立并不妥,大家坐着商谈也不会损伤帝皇威仪。不止是御书房,文渊阁、五军都督府、六部等内部都设立了座谈的场所。
改革的第一步就从改变开会习惯做起。
“军中逃兵现象严重,因为军户们活不下去了。朕想问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知道原因吗?”
弘治帝平视的目光令英国公一阵不自在。英国公站起,离弘治帝只有三米不到的距离。作为顶级权贵的英国公以前极少有如此靠近皇帝的机会。
“坐下回答。站着朕还要抬头看,脖子累。”弘治帝挥手让英国公坐下。
英国公不自在地道:“应该分给军户的屯田没了。军户像奴隶一样被武官奴役。打战伤亡没有抚恤。没有收入的军户养不起一家老小。”
不是英国公不想给武官们遮羞,《京报》连篇累牍报道军户们的悲惨生活,相瞒也瞒不住。
“英国公说的都对。臣没有可补充的。”脸上有伤的马文升臭着张脸。
叫嚣着改革军制的是太子,结果首先提出的是他,弘治帝像吃错药的一样同意。马文升成了武官们发泄不满的对象,昨夜归家时不知道被哪里飞来的石子击中面部。弘治帝赐下宫中最好的伤药,又派了锦衣卫贴身保护。马文升总觉得被皇家父子俩坑了。最气热的还是他主动跳坑的。
“皇上想废除军户制度?”刘健问。
弘治帝笑着摇头:“那倒也没必要。只要废除对军户强制从军的命令即可。今后军户想经商、做匠人、考科举都行。愿不愿从军,要看军队能不能留下他们。募兵而来的士兵能打,因为兵饷能让他们养家糊口。募兵是大势所趋。但朝廷一时间拿不出足够的兵饷。先清丈军中屯点,给留在军中的军户划拨田地,造鱼鳞册。”
“造鱼鳞册!”户部尚书侣钟难以置信,“分给军户的土地能传给子孙?”军中屯田本质上还是朝廷的。武官私吞屯田,会贿赂官府造鱼鳞册把土地划拨自家名下。
“五六亩地,换一个军户二十年的从军时间,折算成兵饷根本没多少。”弘治帝事先听取过儿子对军户制度的意见。经过司礼监的重新整理,在会上直接抛出初步改革意见,让官员们在此基础上修改。
“等国库缓过来,要给将士们发兵饷。平时的兵饷至少要保证一家六口人吃饱。战时的兵饷翻倍。同时提高抚恤金,至少让伤残死亡者的家眷能过得下去。”
“今后不管是勋贵袭爵还是武官任命都需要经过考核。”
“袭爵的考核由朕亲自来,考核未过之人降爵承袭。”
“武官的考核由兵部主考。军中武职必须从小旗、总旗、百户、千户一步步升迁,父辈的官职做参考。在考核通过的情况下,父辈有官职者优先提拔。”
“勋贵想领兵,同样要从小旗做起。”
“必须规定每月军中操练的时长,操练科目和程度。”
“京师的武学也要重新利用起来。武学分两种,一种培养将才。一种培养帅才。军中表现优异的将领可以送到武学深造。”
“……”
弘治帝念着司礼监整理的条目,与会的官员拿起铅笔在速写纸上“唰唰”记录。
等大家记录好了,姗姗来迟的李荣捧着一叠类似报纸的纸张,在每人面前发了一份。摊开一看,就是弘治帝讲话的详细版。
“今日朕把初拟的意见告之诸侯爱卿,明日开始一项项详谈。朝廷拟出统一的章程,下头的官员才好办事,大家说对吧?”
弘治帝口吻一如既往和善:“接下来谈谈如何普查人口、清丈田亩。”
“先从北直隶顺天府开始。顺天府登记人口有段日子了,有些经验值得推广。比如每户除了户籍黄册,登记在黄册上的每一人再发一份身份凭证。无身份凭证者一律当流民处置,流放河套。鱼鳞册绑定户籍和身份凭证。今后土地所属以此次编纂的鱼鳞册为主。比如登记在秀才、举人名下的土地,无论发生什么就一定属于他们。”
弘治帝笑里藏刀。
现在轮到文官们眉头打结了。
谁来阻止想搞事业的弘治帝!
把张天师找来斋醮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