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商谈
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二牙不愧是一脉相承,从发家到没落,过程都差不多。
这也就难怪它们会一度合并了。
这两个国家估计以前是穷怕了,所以刚一有钱就立即露出了暴发富的嘴脸来。
然而就在它们拼命挥霍之际,英国和荷兰等国已经迅速崛起。
随后在那些新兴海洋国家的挤压下,西班牙和葡萄牙可以说是江河日下,一年不如一年。
为了挽回颓势, 西班牙居然打起了明朝的主意。
万历时,西班牙决定以“无敌舰队”为主,集结两万大军,并联合葡萄牙和当时正在入侵朝鲜的日本,一起攻占并瓜分大明。
这帮家伙被在美洲取得的成功冲昏了头,还以为大明跟仍处于石器时代的印第安人差不多,可以任凭他们拿捏。
可惜,西班牙那两万大军还没准备好, 它引以为傲的“无敌舰队”就已经被英国人给送进了海底。
不过西班牙人没能对大明发动进攻,或许也算是他们的运气吧。
毕竟以大明的体量,根本就不是它那区区两万人就能吃下的。
而且别说是万历当政之际了,就算明朝到了即将灭亡的崇祯时期,也能击败跑来搞事情的英国人。
最后英国人在向大明赔款2800两白银后,灰溜溜地跑了。
葡萄牙比起西班牙来情况更加糟糕。
他们在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之际,仍坚持封建贵族殖民政策,于是当英国、荷兰和法国等采用资本主义殖民政策的国家也将手伸向世界各地时,葡萄牙很快就被那些国家击败并取代。
堂堂一个老牌殖民大帝国,最后所能保住的,就只剩下巴西和几个港口了。
当然,此时此刻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还正在享受先人一步所获得的巨大红利。
从美洲到亚洲,到处都是他们所建立的殖民地。
这种情况下,它们当然想要获得更大的利益。
于是,目光便看向了传说中遍地黄金的中国。
可是明朝所奉行的,是朝贡贸易。
这跟欧洲国家在此时期所施行的,以军事力量为基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殖民贸易完全不同。
朝贡贸易真正吃亏的一方, 其实是明朝。
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明朝也靠着这种亏本赚吆喝的贸易方式,维持住了东亚、中亚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相对稳定。
除了草原的宿敌外,几百年时间内,也就跟日本在朝鲜干了两场仗而已。
而在这段时间里,欧洲那些国家已经不知道打了几百场仗了。
事实上,明朝的朝贡贸易制度的本质,并不在“贸易”这两个字上。
施行朝贡贸易的真正目的,还是“怀柔远人”,以使“四夷宾服”。
但要想朝贡贸易制度顺利施行下去,则必须得满足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那就是明朝这个宗主国下面,还得有一群名义上归附的藩属国。
可随着殖民时代的到来,西班牙、葡萄牙和后续的“带英”、荷兰等国,很快就将蚕食掉那些东南亚小国。
没了那群所谓的藩属国,那朝贡贸易制度的基础也就丢失了。
所以说朝贡贸易制度不管明朝的那些官员怎么去维护,其崩溃都将是必然的。
皮雷斯跟朱宸濠谈贸易,肯定不是想要加入到大明的朝贡贸易体系当中。
因为别看朝贡贸易是明朝吃亏,但其他国家其实也捞不到太多好处。
原因就在于为了维护朝贡贸易,明朝对那些小国限制极多。
不但会规定朝贡的次数和时间,还会严格限制商品的种类、数量和来华商船的规模。
葡萄牙人当然不愿意接受这种极为苛刻的不平等贸易条约。
因而皮雷斯才希望能直接打动大明帝国的皇帝, 以使得两国能建立起平等互惠的贸易体系来。
“你们想跟我大明不受限制地做生意也不是不行。”
在皮雷斯大吹特吹了一通要是跟他们葡萄牙进行自由贸易,大明能获得多么大的好处后,朱宸濠微笑着说道:
“不过,你国必须得送给我们几样东西才行。”
“哦?”
皮雷斯一听这话立即问道:
“陛下想要什么,火器吗?
外臣这几年也见过不少贵国的火枪跟火炮,说实话还真是有些落后了。
陛下若是同意我们的贸易请求,那我国就可以立即送给贵国火绳枪和新式舰炮。”
皮雷斯还以为朱宸濠是因为跟西班牙传教士打过交道,所以知道西方火器比大明现在正在使用的那些更先进,于是打算借机向他们葡萄牙要火枪火炮。
“火绳枪?这种东西我大明根本就看不上。
至于你说的新式舰炮么,我们也有的是,根本不需要你们送。”
朱宸濠连半分犹豫都没有,一口就拒绝了皮雷斯送枪送炮换取自由贸易的提议。
真说起来,皮雷斯其实还是挺大方的,不过奈何朱宸濠是真不需要。
在殖民时代,欧洲各个国家都已大量装备火器,因此他们并不觉得需要在这上面保守什么秘密。
这一点跟大明完全不同。
明朝把一个火铳都看得无比重要,生怕外族或民间把铸造技术学了去,所以设下重重限制。
结果固步自封下,火器水平长期徘徊不前,只能一直吃百年前的老本。
再看欧洲,除了外交需要时会进献外,更是给钱就如日本,就是因为葡萄牙人的船只漂流到了种子岛,而当地的领主种子岛时尧以超级冤大头的姿态,花费两千两白银的巨资,从葡萄牙人手中买了两把火绳枪。
随后,种子岛时尧将其中的一把交给了他的冶炼师八板金兵卫清定仿制。
而八板清定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不断失败,于是不惜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葡萄牙人,这才换得铸枪技术并最终仿制成功。
从此以后,原本只有冷兵器的日本战国时代,便出现被他们称之为“铁炮”的火绳枪。
清朝入主中原后,英国也曾数次进献燧发枪。
但无论康熙、雍正还是乾隆,都只强调“弓马娴熟”,完全无视英国人所送的燧发枪。
以至于这种在当时最先进的火器,只能躺在仓库里面吃灰。
清朝自己放弃了能在火器上追赶西方国家的机会,那么接下来也就只能任由列强欺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