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第十三章 春燕被拐
第十三章 春燕被拐
从此,梅香没再嫁人了,母子相依为命过着孤苦的生活。
故事讲到这里,大家可能都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了,这家人的命运自打房子建在衣冠冢上开始,厄运接踵而至,好像冥冥中真有一股邪气笼罩在他们一家人头上永不安宁。照理说人吃五谷杂粮生老病死是最正常不过的了,老父亲张德明、大哥五二、老母亲张伯娘等三人的病死可以看成是巧合,张学书被打致残、梅香儿子远强落井夭折、梅香丈夫黄华二从屋顶落下摔死可以看成是意外,多种巧合和意外连在一起就真的很邪乎了。撇开死去的人不说了,活着的人学书、梅香命运的凄苦已成定局,接下来就说说翠兰母子三人后面的日子吧。
那时的农村,自从土地承包到户后,乡民们从缺衣少食转变为解决了温饱,后来国家又相继出台惠农政策,取消农民上公粮、上农业税不说,还倒发农业植补,扶持农民从传统种植转型种植经济作物,扶持养殖业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点带面全面发展,鼓励农民经商搞活经济,鼓励农民勤劳致富向小康生活迈进。
但翠兰一家缺少男劳力,无法大面积的种植经济作物,只能小打小闹维持温饱。
在春燕和冬生相继读初中时,翠兰不堪心理的落寂和生活的重负,和一个在当地做零活的四川篾匠结为夫妻、相依为伴了。
那篾匠名字叫传浩,在老家四川是一个兄弟姊妹多的大家庭,由于家庭生活的拮据,他没有读过一天的书,打小就拜师学艺,学会了一门竹器编织的手艺。为了生计走村串寨四处揽活,一年前来到枫香坝,这里山上的竹子多得很,这里几十户人家,家家户户用的箢篼晒席、背篼箩筐等农活用具一样都不能少,传浩的到来填补了这些农活用具编织的空缺。由于他为人平和、做事利索、乐于助人,从不计较收不收工钱的事,只要管吃管住就行了,很快就得到了当地人的接受和认可。
当地人都叫他“川耗子”,并不是歧视他是外地人,而是根据他名字的谐音叫出来的。
打了半辈子的光棍,传浩十分珍惜这次半路夫妻的生活,他农忙时在家和翠兰耕种田地,农闲时外出做手艺活,他的吃苦耐劳和任劳任怨,几年下来真把这个家撑起来了。
夫妻俩商量着等供孩子们初中读完,就另选屋基重新建房子,尽快搬离那块衣冠冢搞怪之地。
女儿春燕,十六岁才读完初中,本来考上高中的她没去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春燕知道妈妈的艰辛,自愿放弃求学把读书的机会让给弟弟冬生,跟着妈妈在家耕种责任地。春燕在家脸朝黄土、背朝天日晒雨淋了一年,除去了化肥、种子、农药等的农用投资,辛苦的汗水赚来的仅仅是一家人的温饱,家里的收益没有因为她的操劳而明显增加,只能是减轻了一点妈妈的生活压力。
农活的辛劳使她孱弱的肩膀不堪重负,十七岁那年她去县城一家餐馆做了洗碗、洗菜的小帮工。
这家餐馆是她家八辈子打不着的一个远房表亲的亲戚的亲戚开的,试用她几天后见她干活手脚麻利、做踏实肯干,就答应管吃管住并开她60元一月的工资。
春燕老老实实在这里干了一年,禁不住同在这家餐馆干小工的一个姐妹怂恿,二人一起跳槽到市里的一家夜宵烧烤摊打工。这家是专门经营鸡肠鸭肾的流动烧烤摊,白天忙着杀鸡宰鸭晚上到市区小吃街摆摊叫卖,辛苦的强度可想而知,不过管吃管住100元一月的工资对她来说挺有诱惑。
春燕是个孝女,自从到城里打工后,每隔一月两月都要回家看望妈妈一次,并把辛苦积攒的钱除去俭朴的开销外分文不少交给妈妈补贴家用。
这一次有半年时间了,春燕都没有回家一次。
翠兰有些担心,她几番周折辗转县里市里好几次,人上托人的好不容易的找到了这家烧烤店,当她听说春燕只在这里干了三个月就走了、也不知道去了哪里时,翠兰伤心悲痛欲绝,当场昏倒在地。
后来是这家好心的老板娘照顾了她,待她清醒后并亲自送她到回县城的车上。
时间过了三年多,翠兰终于等到了春燕的一封来信。信中说她被人拐骗卖到安徽被迫结婚了,幸好丈夫和公公婆婆一家人对她都好,生活也过得不错,她已经是一个孩子的妈妈了。春燕还说,这里的地区条件比贵州好一点,她就安心把日子过下去了,并叫妈妈不要担心她,等孩子大一点后她会回来探望的。
再说冬生,小伙长得眉清目秀的脑袋瓜子也挺灵活,性格有些顽皮。但他从小就懂事,知道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他的乖巧和读书成绩良好深得妈妈的喜爱。
翠兰把的生活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儿子冬生的身上,期盼他读书考出去混个体面的工作,为老张家光宗耀祖、扬眉吐气。
冬生初中毕业就考进了县城的高中,他的人生之路是否一帆风顺?有待大家慢慢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