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士农工商
“说真的,最近我在想……”孙暠见大家已经坐下不再说话,于是缓缓说道,“每次休沐一次对策,太频繁,短期内学识和能力也不可能迅速提升。就有想法,以后每年举行一次对策。”
对此关中来的几个,却是不觉得奇怪,太学也是这样的。
下面的士子闻言有些纠结,一年一次,好像可以接受。
至少孙暠说得很对,没有谁能在一个休沐日周期里面,就迅速提升学识水平。
每周一次对策,主要是针对新来的那些士子。
想到这里,那些已经不是第一次参加对策的士子,看向几个新人。
“当然,这个问题再议,我们进入正题。”孙暠话锋一转。
一众士子当即纠结起来,敢情这玩意不是对策的题目啊?
“不用那么紧张,我们这次来个简单的题目。”孙暠看向众人,“无士不治,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句话,各位以为如何?”
题目下达,笔墨纸砚也已经准备就绪,只要混过尚贤馆的,都清楚,时限三个时辰,可以开始作答了。
可以提前交卷,也可以不提前。
别看是否提前交卷,对加分没有帮助。
就说在场参加对策的有五十多人。五十多张答卷,字数少还好,字数多了,孙暠是否看得过来。
或者说,好的内容看多了,突然出现一些差一些的,瑕疵是否会被放大。
本来能混个一官半职,结果“卡”的一下没了,那可太揪心了。
对自己才学有自信还好说,没自信的,不说混个官职,当个小吏也好。
尤其是已经考过一两次的,追求不断的下降。
“哦……”这个情况,关中来的几人,自然也是看到。
主要是觉得有意思,这帮士人,居然已经开始习惯对策了。
也意识到,以尚贤馆为核心,让江南的士人习惯这种模式。
久而久之,以后要全面改成对策取士制度,也不会觉得突兀。
孝廉制度被冲击,甚至被取消,世家大族得和寒门,甚至是普通人一起参加对策。
在这之前,太学的射策和对策,本质上是对孝廉的补充。
更别说,能去太学的,基本也是世家大族子弟。
只是……想到孙暠这边,图书馆都已经建立起来,以后寒门和平民读书的人,显然会增加啊!
更糟糕的是什么,就说现在这对策题目。
什么叫做无士不治,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士农工商都平衡发展,地位当如何?
若是卑贱的贾人,都能与士人谈笑风生,还要如何控制他们?
又怎么保证,这群唯利是图的家伙,会对国家造成危害?
“细阳侯是不是看走了眼?”有人低声滴咕了声,觉得这次南下,根本是个错误。
想当初,入秋的时候贾诩设计,于是汉帝顺利逃出洛阳。
一路东行,路上有人,主要就是钟繇钟元常提议,说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江东群雄这边。
主要是他们其实还有一个选择,就是新细阳侯岑溪所在的扬州。
以前老细阳侯到处为孙暠游走,更别说还拿出七成家产,为孙暠换取扬州刺史的官印。
这件事情,在关中也是引起不小的轰动,也让不少人记住孙暠这号人。
于是钟繇提议,分出一部分人,南下扬州。
若是关东诸侯不可信,挟天子以令诸侯,至少可以有孙暠可以向北清君侧,救援汉帝。
队伍里面,与老细阳侯有交情的,或者说豫州一派的,就肯定这个提议。
于是一部分文武,就在洛阳分道扬镳,经过南阳一路南下,来到宛陵。
问题现在看,这孙暠不行。
别的诸侯,巴不得和世家大族共天下,结果孙暠这边在打压豪强。
这江东本地,吴会两郡的豪强,都给他打压过,更别说江北的豪强。
这年头乡土情节很严重,连家乡都能狠心下手,那对外乡还能手下留情不成?
“在下才疏学浅,实在无法下笔,还望使君放行。”真就有人站起来,拒绝答题。
“谁都有不灵光的时候,很正常,请!”孙暠也不挽留,你不答题,就不是我的要的人。
就算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不好意思,我不要!
得到答复之后,此人当即离开,完全没有停留的意思。
只是今天从这里离开,这辈子,不,三代内别想有一个人能出仕!
有时候,孙暠觉得自己大概不是那种胸怀宽广的人。
留下来的依然留下来,是意识到了什么,还是对自己感兴趣,孙暠也有些感兴趣起来。
三个时辰,他也不可能什么都不做。
偏偏也不能走远,毕竟也有提前交卷的情况。
索性找人哪来一些书,然后翻来看看。
说起来他也累积了不少书没看的,都是刘熙校对后的版本。
这不意味着他不需要看,毕竟刘熙觉得不错的版本,到底是否满足他的利益,还是个未知数。
只能说是初版,让刘熙帮忙背锅,分担一部分火力,以后谁出来抱怨他罢黜百家,独尊刘熙,那也先找刘熙的麻烦。
可刘熙这年纪放在那里,人家几年说不定直接死者为大了。
“断句还好……只是说真的,没点文化功底的,可能还真看不明白。”孙暠感慨,如何区分句读,之乎者也,这些是启蒙要先学习的。
否则连这个都不明白,那么读书读再多也没用。
换言之,百姓要通过一本书自学,要有一定难度。
比如说这切音,断句,这些都是阻碍。
相比之下,简繁切换反而问题不大。
文字的问题孙暠不在意,什么正统,什么都不是正统。
与时俱进才是正统,否则真要算那商周甲骨文算不算正统?
小篆算不算正统?
就说现在,楷书都还没有流行,用的是隶书。
就这玩意,有段时间还是低贱小吏才用,被文士嘲笑过诋毁过……
在孙暠看来,简繁之争和这玩意没什么区别。
“果然,人老成精啊!”孙暠放下手中论语。
也注意到,里面的内容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校对的。
刘熙的眼光和阅历到底在那里,自己喜欢什么,看重什么,他都看在眼里,了然在心里。
话说当头,已经有士子写完,打算提前交卷。
孙暠拿过来,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索性当场批阅起来……
可惜通篇马屁,干货并不多,少数干货,主要是围绕商业对税收的重要性来说的。
只是仔细一看,好家伙,不就是张春华上课的内容吗?
你这是表示,自己有认真上夜课?
对于这种照搬,但没有任何个人理解,马屁连篇的,这货让他当官那是对百姓不负责任。
不过这种人,有个地方倒是很适合。
“这样,你到吕从事麾下听用,如何?”孙暠询问。这种人,就适合做宣传工作。
“谢谢主公!”那士人大喜,连忙行礼。
孙暠也是笑笑,鸡鸣狗盗之辈,用得对都有用,除非是真的没有才能,否则达标他就敢用。
只是有这一例,其他的士人,立刻就紧张起来。
看看他们,一个个奋笔疾书的样子……
------题外话------
第三章搞定,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华夏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改良,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时代,这才是华夏文明的精髓。一成不变,反而不是。
明天的第一章可能没戏,我今晚可能早点睡。反正两点到四点电路不正常。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