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三国:孙吴我做主 > 第69章 傀儡政权

第69章 傀儡政权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就如同孙暠所料,当听说他要办一座图书馆,里面会收集各种书籍,允许百姓免费翻阅的时候,这四个书呆子立刻坐不住。

    喜欢看书和钻研学问是一回事,主要是面对这种能得到好名声,同时对自己还有好处的美事,实在没有抵抗能力。

    哪怕他们也清楚,这玩意真的办起来,可能会得罪世家豪族。

    毕竟如今这个世道,世家豪族能几乎垄断出仕的途径,便是他们对知识和知识解释权的垄断。

    “那不知道府君需要我们,具体做些什么事情?”程秉询问,大家都放在图书馆,这不可能。

    “图书馆的事情,我希望刘先生能主管,并且再派遣一个副手,协助工作。职责只有一个,鉴定书籍的真伪,同时标注好句读,作为真经。”孙暠表态。

    这下子四人呼吸都漏了一拍,按照这个说法,这是要把所有书籍的句读都定下来?

    所谓的文字解释权,就在句读上。

    当然,基本‘之乎者也’便是断句的基本用词。

    知识句读的划分还有很大的空间,最出名的一句,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句读的划分,往往会改变一句话的含义。

    划分句读,然后进行批注,就成了各个学派的基本技能。

    想当年《春秋经》,靠批注某一句的内容,就有了《左氏春秋》《谷梁春秋》和《公羊春秋》。

    这还不是先例,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还有《晏子春秋》和《吕氏春秋》等。

    孙暠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专门勘定某个划分,作为官方的划分。

    以后官府取士,甚至未来太学的射策和对策,就要根据这个来评分。

    这可能是会影响到千秋万代的事情,作为参与者,那可不得名垂千古?

    都不需要孙暠仔细看,都能知道此刻四人的眼神,怕是已经火热热的。

    “另外刺史即将上任,也需要一些州官。同时还空出两个县令职位……唉,这年头哪都缺人。”孙暠无奈的说道。

    这事情和吕炽有关,也是孙暠后来才知道。

    当时自己昏迷的时候,吕炽就想过要趁机伪装成严虎和焦已残部,甚至是许贡残部,袭杀地方豪族。

    只是孙暠当时昏迷,程普等人不敢做主。

    吕炽自己动手,清空了两个县的豪族。

    之后扫尾花了点时间,县令的职位也空了一段时间。

    毕竟刚出空缺,立刻安排人手上去,这样就太可疑了点。

    孙暠当然也不会责怪吕炽,只能感慨自己晕得很不是时候,否则得加大力度!

    如今过去那么久,继续放任这两个县没有县令也不好,也得开始安排了。

    薛综,程秉和许慈三人不由看向对方,有一人要跟随老师去图书馆帮忙,另外两人去当县令。

    作为书呆子,做学问没问题,可处理实务就有些嫌麻烦了。

    才华有,当太守甚至刺史都没问题,可术业有专攻,让文学家去当政客,多少有些不情愿。

    可县令作为开局也不错,再提升上去就是郡官,三人履历尚浅,也希望能稍微累积一下。

    主要是年轻,野心还是有的,想要专心做学问,但也不排斥当官。

    若是放任他们四个,跑去交州待个十几年,那可真的就要专心做学问,当官都不积极了。

    “府君如此美意,老朽却之不恭。”刘熙笑道,本来就想着找个安全的地方专心治经。

    他这个年纪,也差不多到了养老的时候。

    谁能想到,花甲之年,还能有如此美差,让已经淡薄名利的心都开始活跃起来。

    随即看向程秉,说道:“德枢,你在我门下学习时间最短,不若过来助我?”

    言下之意,就是让程秉过去帮忙。顺便借助工作之余,也方便自己传授到知识。

    “先生,要论学识,两位学长远在弟子之上……”程秉惊喜,又有所顾虑。

    “你原本便是郑玄高足,在他门下学习过。现在当我副手,也能提出一些不同的见解,这对划分句读很有帮助。”刘熙却是已有决断,若治书都是他一家所言,难免偏颇。

    正好程秉早年跟随郑玄学习,他若来帮忙,那治书的结果一定更中肯,更合理。

    “承蒙先生赏识,弟子愿意效劳!”程秉当即点头,没有理由不点头的。

    “哈哈,你应该感谢府君赏识。”刘熙笑吟吟地看向孙暠。

    “哪里,先生到时候莫要抱怨,说我给你找来的书太多了才好。”孙暠笑道,毕竟这图书馆,以后收录的书籍,大概不会少。

    “哈哈,老朽还巴不得多点,最怕的反而是太少了。”刘熙捋须大笑。

    “至于两位,州吏和县令,不知道两位更倾向于哪个?”孙暠看向许慈和薛综。

    “我等才疏学浅,还是从下层开始做起好些。”两人同时表态。

    直接当州吏也可以,只是之前到底没有出仕过,对政务了解不多。

    骤然提拔为州吏,适应起来估计会很不容易。

    不如先从县令,甚至县吏开始做起,了解具体事务,有了履历再提拔好些。

    也多亏孙暠的地盘不大,官员的数量并不多。

    只要有才华,能拿得出手实绩,那么孙暠不可能看不出。

    有了实绩之后,升迁也就容易了。

    小势力也有小势力的好处,若是大汉皇帝这样的,扬州这边山高皇帝远,要了解这边什么情况都不知道。

    大概率需要刺史汇报,刺史大概也是太守汇报,具体到每个县有多少政绩,若太守或刺史不报,朝廷也不知道某个县令到底有多少实绩。

    说难听点,若官员索贿,不给钱就不报。

    那么对于不少官员来说,上升的通道就断了。

    甚至有些觉得上官逼人太甚,索性挂印而去的。

    若是名士也就罢了,若如同刘备这样的,那谁会去把他追回来?

    挂印就挂印了,换个人当县尉就是了!

    转眼大家的职位,孙暠就安排妥当。

    李通带着两千部曲过来投奔,孙暠就把这两千人打散,然后混入新兵。

    再安排于糜,陈横,樊能和张英等加入队伍。

    至于陈到,祖郎麾下重步兵已经扩编到一千人,于是调陈到过去担任军侯。

    话说回来,孙策又写信回来,说是招募到了新的人才。

    原本麾下就有周瑜、孙贲、吕范、陈武、谭雄和邓当,最近又招揽到名宋谦和凌操的。

    更表示,邓当的小舅子吕蒙偷溜过来投效,被他安排到身边当亲卫。

    孙暠回了封信,给这些武将安排了官职,同时告诉孙策,你不读书也就罢了,吕蒙年纪还小,让他多读点数,小孩子多读点书,以后才有出息。

    多少也有些无语,孙策这货驻守庐江郡,怎么越来越多优秀的人才,团结在他的身边?

    好在二张在请过来的路上,若某天突然得知,二张主动过去庐江投效孙策,那孙暠就郁闷了!

    有时候就会想,孙吴还有什么人才,有条件的话也去招揽一番。

    肯定还有流落在外的人才,比如说他记得还有个叫做徐盛的。

    奈何徐盛不是扬州的,什么时候过来,并且招募到麾下,这得看运气。

    几天后,刘繇上任扬州刺史,并且宣布孙暠兼任别驾从事。

    至于治中,刘繇调王朗过来担任。

    可笑的是,州官之中,重要的职位,都由孙暠麾下文武兼任,扬州傀儡政权就此诞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