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 > 第260章 第260章

第260章 第260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朱标毫不意外地得到了正哥的好消息。

    其实这个时代也有“长安”,隶属于西安府。

    秦朝时推行郡县制,汉朝延续了秦朝部分制度,汉高祖时期,设立长安县,后建都于此,称长安城。

    后来长安变成边陲之后,消失的是长安城,而不是长安县这个行政规划。

    从古至今都用府城所在的县的名字指代城名,长安城和长安县不是一个概念。

    长安城指的是汉唐时作为都城的那座辉煌的城池,长安县是长安城所在的地方。

    长安城会被毁灭,长安县不会。

    在长安县还是长安城的时候,它归属的上级行程区域是“京兆”。这一点,即使是在金国统治时期也没有改变。

    所以老长安人,在宋金几百年间,心中仍旧存有期待。

    直到长安县被划成“奉元路”,他们的希望才彻底消失。

    现在奉元变成了西安,重新建立的府城也会叫西安城。虽然地仍旧是那块地,城池换了个名字,老长安人心中总是有点难受。

    他们只能自我安慰,至少不是“奉元城”。

    “长安城”这个名字的政治含义和文化含义都太重,除非有哪个王朝再把王朝的中心搬过来,恐怕长安城就不会再出现了,以免喧宾夺主。

    而以长安县现在的经济、环境情况……老长安人也只能想一想,然后长叹一口气。

    现在,大明虽然有了南京和北京,居然还打算重建长安城,将长安城中建立一种叫“博物馆”的机构,保存、展览和研究中华的历史、古董、典籍。

    以后长安虽然不是政治经济中心,但可以变成文化中心。

    朱标想,只要沾了“中心”这个名义,西安府的人经不住诱惑。

    不只是西安府。

    整个陕西行省的士绅们都匆匆找到自家父母官,愿意慷慨解囊,支持大明建设长安城。

    他们的父母官们说还得等朝廷商议时,他们都快哭出来了。

    原因无他。

    商周时,河南与周边成为“中原”。而秦所在的关中地区,则与中原诸侯国口中的“夷狄”差不多。

    不过当秦汉唐皆建都关中后,虽然狭义的中原不包括陕西,但陕西关中地区已经成为了实际上的中原文化区,王朝中心。

    但现在,陕西怎么就又变成了“边陲重镇”,就离谱!

    连大明收拾汉家旧河山的时候,陕西全境比大都还晚收拾干净,更离谱!

    谁愿意自己的家乡当“边陲”?现在终于有机会了,陕西从地主到豪商到耕读世家,都动用了自己全部人脉,希望朝廷能落实重建长安城的政策。

    什么?铁路可能损毁风水?

    我陕西关中地区从唐末到明初被打烂了无数遍,还能有什么风水?铁路明明是人造河流,为古老的战场梳理风水,调理阴阳,驱除血煞之气的好东西!

    你看那铁路像不像一条龙?

    像就对了!

    铁路是龙脉的延伸啊!

    “服了。”朱元璋看到陕西籍贯的大臣们送来的折子,瞠目结舌。

    朱标扶额。他怎么想到了某呼上一个段子,这就是“辩经学”吗?

    “南边和东边有水路,经济也较为发达,反而对新事物很谨慎,担心新事物的出现反而生祸。但对于家乡曾经当过王朝中心的关中人来说,还能比过去一两百年更差?”朱标叹息,“连朝中正直古板之人,现在都绞尽脑汁‘辩经’,真是……”

    真是让人心情复杂,朱标都不好意思从他们手中抠钱了。

    朱元璋唏嘘道:“标儿,别用他们的钱,咱们大明给吧。”

    朱标立刻拍桌子:“成啊!缺的爹你去赚?!”

    不好意思要是一回事,要不要是另一回事。大明可没有多少今年,现在能不寅吃卯粮就算成功,朱标也还没有精力搞出类似“国债”之类的东西集资。

    修建一座新城池,爹你知道要花多少钱吗!你嘴皮子一翻多容易,有本事翻嘴皮子,你有本事赚钱啊!

    朱元璋被朱标难得一见的怒气冲得肩膀一缩,赶紧说自己在开玩笑,揽钱绝对不手软。

    私下,朱元璋对自己的老伙计们抱怨标儿的“不孝顺”。

    “他居然吼我!”朱元璋表现得很生气。

    徐达问道:“皇上,如果我现在顺着你的话说标儿就是不孝顺,你会揍我吗?”

    朱元璋震怒:“什么?你居然说标儿不孝顺?!徐达,你好大的胆子!!”

    娘的,我就知道。被朱元璋吼得一愣一愣的徐达在心里大爆粗口。

    朱元璋吼完徐达之后,继续向徐达抱怨朱标不孝顺。

    徐达装出认真聆听的模样,心里不断骂娘。

    他决定了,老大在南京他就去镇守北京,皇帝在北京他就镇守南京。

    以后他死了,也要葬在和老大隔着老远的地方,永生永世不相见!

    否则,他担心老大的就算变成了鬼也会飘到他墓室,一脚踹飞他的棺材板,大喊“你都死了怎么还睡得着,来,听我抱怨/炫耀标儿!”,非要他陪着一同诈尸。

    朱元璋在徐达这里倒完情绪垃圾之后,神清气爽回宫处理陕西籍贯的官员们的折子,和儿子一起想方设法从这群人的口袋里拿钱。

    既然要把铁路修到西安府去,那山西行省的士绅豪商是不是也该出点钱?

    从北京把铁路修到长安,可是会贯穿山西行省全境。说不定山西行省依靠这条铁路吃的肉比关中人还多。

    所以,懂?

    经过报纸上某些经济学家的分析后,山西籍贯的官员们一琢磨,发现还真是这么一回事。

    他们与陕西籍贯的官员们联合起来,每天想着法子写折子求朝廷一定要重建长安城。

    我们山西和陕西能不能重回中原文化区,就看这次长安城了!

    见山西也入局,朱标露出了愉悦的微笑。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铁路肯定得最先建。

    不过朱标没打算现在就挖山西的煤矿,只是先找几个富矿建立工厂,以研究煤炭精炼和挖掘技术,寻找煤炭资源再加工方向为主。

    不可再生资源挖一块就少一块,大明提前几百年挖了山西的煤矿,后世人挖什么?

    何况以现在的技术挖煤,会给山西的环境造成很大损害。

    趁着现在大明强盛,海外也对煤炭和石油不看重,大明自然要尽全力去挖本土大陆之外的矿。

    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全世界都只有中华人民最懂这个,其他地方都是打嘴炮。

    朱标将以“治理龙脉”“调理风水”的名义,用海外流进来的黄金和粮食,去治理黄土高原上的水土流失,恢复黄土高原的植被。争取将这一片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曾经的沃土,变回拥有绿水青山的金山银山。

    也只有现在,能做如此奢侈的事。

    等几百年后,每个国家都只能指望着自己国家的市场和资源过活,拥有资源的地方,为了整个国家和所有人民,就只能透支自己的潜力,支援整个国家的建设。

    现在大明的起点比朱标历史中需要建设新华国的起点高许多,所以朱标希望在动用本土的资源时,先给这些地方尽可能“加血”。

    这样就算有朝一日需要“抽血”的时候,也不会影响血液循环,反而能促进身体健康。

    如果未来,山西还坐拥煤山时,科技已经发展到从粗放地卖煤,变成直接就地建厂卖从煤炭分离的再加工化工品,这应该就是健康的血液循环了。

    为了这个未来,朱标将这个理念写入教科书,希望能传达到百姓的心中。

    在教科书增加“环境保护”这一点的时候,朱标长长地感叹了一声。

    只有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等全走到第一梯队时,只有当领头人时,国家才能如此做。

    就像是淘金一样,只有第一个淘金人,才能随随便便就捡到大块的金子,也就才能挑挑拣拣。

    当国家落后了,那别说卖血,就是割肉卖命,都得咬着牙往前走。不走就更落后,落后就会再次挨打。

    所幸,这个大明正在整个世界文明的最前端,且也正走在最前端。所以朱标才能在发展经济和科技挑挑拣拣,既要现在也要未来,还要脸。

    “好了,钱凑够了,可以开工了。”朱标撸起袖子,准备亲自当督工,大干特干。

    匆匆从草原修建铁路最前线赶回来的马秀英,轻轻敲了一下朱标的脑袋:“标儿,你是不是忘记了什么?”

    朱标疑惑:“忘记?没有啊,我记忆力可好了!”

    马秀英哭笑不得:“快到礼部制定的你大婚的良辰吉日了!你去什么山西陕西,先成亲啊!”

    朱标:“……哦,咳,我记得。但成亲又花不了几天,成亲后……啊,娘你怎么又敲我!”

    马秀英叉着腰笑骂道:“成亲后,你和常葳都不准乱跑,给娘先生个孙子带!孙女也行,得先生出一个来!”

    朱标大惊失色:“娘,不用这么着急吧?”

    马秀英叹着气,收起笑容:“标儿,如果没有孩子,你后院就不可能不进人。所以哪怕是一个女孩,只要证明常葳能生就好,明白吗?”

    朱标沉默了许久,挠了挠头,无奈道:“嗯,明白。毕竟我家真的有皇位要继承。怎么和常葳说呢……”

    马秀英道:“这你不用为难,我想她也很清楚这一点。”

    马秀英干咳一声,恢复笑容:“也就关你们一两年。以我家和常家生孩子的状况,你们生孩子一定很容易。”

    “嗯。”朱标心里想,但他还年轻,不想这么早就被关在家里造孩子。

    正好现在事情铺得差不多,要完成现在手头的事,等磨个至少一两年。之后,他才能实行新的政策,所以朝中离开他问题也不大。

    那么……他之前的计划是不是该执行了?朱标肚子里开始冒坏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