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 > 第240章 第240章

第240章 第240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朱元璋也秉承了不让(马皇后之外的)后妃影响皇子的政策,皇子开始读书后就搬出母妃的宫殿单独居住,但需要定时去看望。

    被吓到了的朱桢看望胡充妃的时候,巴拉巴拉把最近受到的惊吓一五一十地嚷嚷出来。

    胡充妃看着朱桢一边说着“害怕”,一边神采飞扬手舞足蹈的模样,心中十分酸涩。

    她从未看到过儿子如此开心的模样。

    以前朱桢是宫里唯一的皇子,地位很高,所有人都捧着他,胡充妃需要不断提醒朱桢谨小慎微,他上面还有太子。

    现在朱桢前面多了五个地位比他高的哥哥,他成了哥哥们的跟屁虫弟弟,却开心得仿佛终于有了玩伴的稚童一般。

    “太子自幼就很厉害,你一定要听话。”胡充妃叮嘱道,“太子还未回来之前,哪家孩子能得到太子亲自教导,都能得意许久。”

    朱桢使劲点头:“当然!”

    他继续手舞足蹈说起太子大哥的“可怕”,听得胡充妃也不由一怔一怔。

    原来传闻都是真的?太子殿下还真的能把人骂死?

    朱桢离开后,胡充妃立刻打扮了一番,去姐妹们的宫殿串门,顺带把儿子说的故事说给姐妹们听。

    后妃们拉来终于回宫的马皇后,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聊马皇后的儿子们。

    马秀英听了胡充妃夸张的描述之后,笑得花枝乱颤:“行啊,标儿又把人说晕过去了,这次他肯定还会说自己很无辜,别人是碰瓷。”

    胡充妃往马秀英身边挤,郭宁妃给了她一个白眼,让开了位置:“皇后娘娘,什么是碰瓷?”

    “就是地痞无赖拿着易碎的瓷器去撞人,然后瓷器碎裂,找人讹诈。”马秀英笑道,“标儿总说别人是故意讹诈他,降低他的风评。”

    她摇摇头,笑得停不下来:“他说好多人碰瓷他,他只好压抑住脾气,不和人争辩。所以平时他的脾气真的很好,几乎不生气。”

    后妃们都大呼小叫,惊讶无比。

    太子不愿意和人争辩,是怕争辩一次晕一个吗?

    果真可怕!

    朱元璋得知朱标亲自下令下了一个大理寺官员的狱,抱怨道:“都说了我来做,他怎么还是闲不住?快来和我说说,什么人撞标儿刀尖上了?”

    忙得昏天黑地,两眼昏黑的诸公们也露出感兴趣的神色。

    朱文正拉着李文忠和陈英,当场给他们演了一段。

    因为是朱文正自己要求演戏,所以他演的是失禁的吴庸;李文忠记忆力最好,演的是朱标;陈英饰演胡惟庸。

    其实陈英真的很不想参与,但被朱文正道德绑架“你还是不是兄弟”,以及李文忠拉人下水“要我演阿英也得演”,无奈被迫成了幼稚鬼中的一员。

    朱元璋和诸公看得津津有味,完全不训斥这三位大明勋贵重臣丢脸。

    朱标将戏台子变成了重要的舆论工具,将领们去打仗的时候都会带上戏班子抚民,把传统的张贴公告和念公告的环节变成了在戏台子上演出来。许多将领都爱去台子上客串一把。

    这三兄弟也不例外。

    哪怕是陈英满心的不情愿,真演起来,也是像模像样。

    演技最好的居然是朱文正。那个千变万化的表情,和演失禁时把茶水道具包都用上的认真劲,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看完之后,朱元璋本应该很生气,结果全程“哈哈哈哈哈”了。

    倒是诸公气得咬牙切齿,说那吴庸千刀万剐都不为过。

    刘基最为激动。这次标儿就在他眼皮子底下差点骂死人,他怎么还是错过了?

    刘基当即道:“皇上,太子身边无人辅佐,恐被宵小钻空子。臣请暂时离开中书省,辅佐太子!”

    朱元璋懒得和刘基绕弯子:“有话直说。”

    刘基道:“臣要看看还有谁去试探太子。让太子骂他们,是抬举他们。有臣为太子口舌即可!”

    朱元璋有一瞬心动,但看着面前堆积如山的案件资料,他摇摇头:“标儿心里肯定也不好受,发泄发泄也好。用不上你。”

    最了解刘基的宋濂扶额道:“皇上,刘伯温大约只是想去观摩太子殿下如何骂人而已。”

    朱元璋无奈:“伯温,你难道还没放弃?罢了罢了,吴庸的案子交给你。唉,六部还没处理清楚,大理寺又来了。朕究竟招了多少人的恨?”

    “陛下要抓贪官,可能每隔几年就会来这么一次大案。”季仁寿年纪这么大了,还跟着朱元璋等人熬着夜,“原本臣不认可太子所言,‘众生芸芸皆为了一个利字’。现在看来,能逃开名利二字的人,都是天生圣人了。不过有了教化,为了利字而来的人,也会变成圣人。”

    如胡惟庸那样的小人,季仁寿是不屑的。

    但太子却说,论迹不论心,哪怕为了名利,胡惟庸将来兢兢业业做好分内之事,未尝不会在青史中留下忠良贤臣之名。

    这就是“人人皆可成圣”吧?

    宋濂却有些不理解:“虽臣知晓吴庸的建议一定有问题的,但赃物就该收缴,自古便是如此。他进言收缴卖掉的官粮,难道不是理所当然?”

    刘基叹气:“别说你,我按照标儿的建议起草这条律令的时候,心中也疑惑不已。还是标儿把其中道理掰碎了教给我,我又去民间查访了一番,终于明白这条律令的苦心。”

    三人行必有我师。现在这一行人,从不因朱标年轻而轻视,经常写信与朱标讨教问题。

    刘基起草了许多现在没用的律令,就是朱标建议的。

    未雨绸缪,正因为现在看不出来问题才要立法。等出了问题再立法就会牵涉到许多人的利益,以这个朝廷的效率,估计吵个几年十几年都吵不出结果。

    比如朱标现在想要的“拼音”,因为涉及传统和文人的利益,现在还没吵出个结果来。

    刘基没有多说大道理,只举了一个例子。

    一个贫寒学子的父母卖掉家里的牛,就为了给赶考的儿子凑一套好一点的笔墨纸砚。

    他们去了一家普普通通的卖文房四宝的店铺,买下了一套店家说“庆贺你们儿子赶考”半卖半送的好笔好墨好纸好砚。

    “结果,这笔墨纸砚是一个官宦家中奴仆盗出来的物品。官差追查到了店铺,又追到了那户人家中。墨和纸已经用了,砚台和笔被那家儿子带去了考场。”

    刘基翻看南京周边案卷翻到了这个案子,伪装了一番后去走访了这一家人。他看到的惨景,现在仍旧会偶尔入他的梦中。

    “他们自然赔不起好纸好墨的钱,田地和房屋都被用来抵债。”

    “那家老人一人悬梁,一人跳河。那家学子赶考回来后,受不了刺激,成了个半疯半癫的人,靠着偶尔清醒的时候,为村里人写字维生。”

    刘基苦笑:“对了,那人考中了秀才。若不是他考中了秀才,这个案子根本不会留下案卷。”

    连家中能供出秀才的人,就能因为一个“赃物”家破人亡。普通人呢?

    宋濂呆愣半晌,声音颤抖:“若不分情况便强制收缴赃物,恐怕有许多无知百姓家破人亡。甚至可能有人与官府勾结,故意贩卖赃物,再去收缴,以强夺他人家产。”

    朱元璋平静道:“标儿说,这是经商中得到的智慧。朕很庆幸,跟着标儿当了一回豪商。”

    若没有经商的经历,朱元璋肯定也会被这个冠冕堂皇的折子骗到。

    在眼界短浅的普通百姓眼中,上缴赃物理所当然,脑子里根本没有什么“责任方”的概念。

    这也是愚民的好处。官府可以用许许多多离奇的借口压榨百姓。

    “伯温,你定下这个律令的故事可以写成一出很精彩的戏。”叶铮想了想,文思如泉涌,“贫寒学子寒窗苦读终于得中秀才,结果突遭横祸家破人亡;京中相公微服走访得知此事,熬夜钻研终于明白其中道理,上奏皇上起草律令。百姓看了这出戏,贪官污吏们又少了一项能盘剥百姓的道具。”

    杨宪静静地听到现在,开口道:“他们既然上奏皇上,想将两广大案殃及普通百姓,恐怕在民间也会散布相关言论,激起百姓恐慌。这一出戏,应该迅速送去两广演出。”

    朱元璋倒吸一口气,冷笑道:“朕还以为,只要能查清这个案子就算了解,结果查清这个案子,只是开始呢。这一环套一环的阴谋诡计,他们怎么不用在正道上?”

    李善长叹了口气,道:“对他们而言,夺取更多的利益就是正道。百姓和大明,与他们何关?”

    朱元璋痛苦地握紧了拳头。

    他本以为当了皇帝就能事事顺心,结果当皇帝后,远不如还是朱大帅的时候顺心。他在战场上面临生死关头的时候,都没有现在这样憋屈。

    他真想砸烂现在的一切。他又真想干脆什么都不做,破罐子破摔了。

    当了皇帝就是人生的顶峰,他厮杀了大半辈子,现在应该是享受的时候。

    可朱元璋就是不甘心。

    当看到天书中描绘的世界的真相,当他畅想天书中所预言的未来,朱元璋就一直想着自己能做到何种地步。

    皇帝已经不是他期望的重点。富贵在他成为“豪商”时就品尝得差不多。

    芸芸众生皆为名利。他已经得到了利,就图一个名。

    我洪武皇帝朱元璋,要万世不朽之名!

    朱元璋看向周围的老臣们。

    大家都老了,我也老了,我们还能靠着这个梦想,支撑到什么时候?

    老臣们看出了皇上眼底蔓延的痛苦和暴戾,以及微不可查的动摇。

    现在是洪武八年初。

    大明建国不过八年,就有空印案,牵涉到孔府的山东大案,两广大案三个触目惊心的大案。新建立的朝廷中好像爬满了一堆又一堆的蠹虫,怎么杀都杀不尽。

    谁能不动摇?!

    “陛下,我们虽然老了,但标儿还年轻。”朱升的声音苍老,却又中气十足。

    朱元璋深呼吸了几下,压制住眼中的暴戾和动摇:“我知道。”

    王袆不满道:“什么老了?臣不老,臣还能干很多年。怎么能什么事都推给标儿?臣活着一刻,就会在这朝堂上和他们战一刻。”

    叶铮笑着点头:“是这个理。”

    刘基按着额头打着哈欠道:“你们说完没有?说完继续干活。”他知道这样对皇帝很没有礼数,但抱歉,他真的困了。

    章溢茫然抬头:“嗯?你们说到哪了?”不好意思,他刚才真的不小心睡着了。

    汪海洋的脑袋砸在了桌子上,然后猛地抬起头,茫然四顾。

    朱元璋:“……诸公先休息一日吧。”

    他怕再熬一日,诸公都要病倒,留他一个人苦哈哈案牍劳形了。

    众人皆扶额苦笑。

    大明的现状和未来很重要,但还是先补足睡眠吧。

    朱标得知自家爹和叔叔们终于撑不住了,笑着摇摇头。

    熬什么夜啊,早睡早起身体好。事嘛,又没必要一日做完。

    真不知道爹急什么急,现在该是其他人急。

    朱标召见了官学众位老师,让他们带着学生,先将吴庸的事传出去。

    贪官污吏们扛不住了,所以想拉所有百姓下水,让百姓们家破人亡。谁家没吃没喝后不去米店里买点吃的?谁又知道这些米店里的粮食是官府的粮?大家都是按照市价买的!

    《大明律》早就有规定,大理寺丞吴庸却敢知法犯法,贪官污吏果然急了。

    他们急了!

    “原来《大明律》连这个都规定了?不愧是咱们陛下,就是爱护着咱们老百姓!”

    “呵,他们自己贪污受贿,想抢我们的钱补窟窿,不愧是无耻小人!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狗娘养的!真想去挖了他的坟!”

    “那个叫吴庸的就是个小官,他敢怎么做,背后肯定有大官指使。戏文里都这么写!”

    “听说六部都在牢里办公了,这大官确实急了。”……

    南京百姓没事就聚在一起,大声嚷嚷“急了急了他们急了”,个个都变成了“急急国”居民。

    一些官吏派出去打探消息的人面色苍白回来,许多家里不知道摔碎了多少一个就值得百姓吃一年的名贵瓷器。

    南京百姓到处说“他们急了”的事,同样上了报纸,被带到了两广。

    叶琛、胡大海和已经到达两广的许淑桢、陈火星本就在安抚百姓,现在有了报纸,如虎添翼,立刻给百姓宣读报纸,告诉百姓京中的事。

    两广富户本来在观望,有些人还偏向当地豪强和士绅。

    当他们看到报纸后,气得手脚发抖。

    你们吃肉喝汤,我们连点渣子都没捡到,现在你们却要让我死?

    当地望族了不起?你们倒了之后,我就是下一个望族!

    “《大明律》拿过来!”

    许多富户都在家中紧急翻书,看是不是有这一条保护他们的律令。

    《大明律》太厚了,分类太多了,他们就算早就买了,也很少去读。

    当看到那条白纸黑字的律令时,两广富户松了口气。然后他们把这一条律令抄写下来,揣进怀里当护身符。

    “把账本拿来!”

    看完《大明律》后,他们就要报仇了。不把这群人赶紧按死,他们就会死!

    既然“善意取得”不会获罪,那他们完全可以把账本中异常的账目拿出来,呈给官府作为证据。

    有些米店突然短时间内多了许多货,原本他们以为是海外贸易或者家中存粮,现在看来,有问题!请大人明察!

    叶琛看着当地富户呈来的联名信,笑着摇摇头:“这就是利益。”

    最后一环证据已经到手,他终于可以提刀杀人了。

    胡大海看着老搭档阴森森的笑容,打了个寒颤。他反复想,一定要好好敲打家人,必须熟读《大明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勋贵。

    什么?《大明律》太厚?谁会因为书太厚而不读书!找打!

    反正自己不读的胡大海下定了决心。

    两广的骚动因蒸汽船的机动力,几日后就传回了南京。

    报纸将其大书特书了一笔。两广贪官污吏众叛亲离!在家乡人人喊打!甚至有人的坟都被愤怒的村民挖了!

    毕竟,他们卖粮都是最先从当地卖,卖给自己家乡的百姓们。如果要收缴卖出去的官粮,先家破人亡的是他们的乡亲,甚至是他们的宗亲。

    南京百姓看着报纸,唏嘘不已。

    叶铮休息够后,提笔重操旧业,写了一出精彩绝伦的“刘伯温私访记”,准备和“常伯仁屯田记”和“常葳屯田记”一样,将来扩张成另一个系列。

    为同僚刷名声,叶大先生是认真的。

    当戏上演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朱元璋和朝中诸公都没想到的奇迹。

    刘基得知那个贫寒学子的家庭惨剧之后,就自费请来名医为其诊断,又给钱让其族亲照顾。那贫寒学子的健康状况好了许多。

    或许是厚积薄发,或许是这出戏就是一个契机。那贫寒学子看了台上演的自己一家人的悲欢离合,伏地大哭一场,居然疯病好了。

    刘基专门赶去探望了那位学子。那位学子年纪不大,已经两鬓发白。

    他对着刘基深深作揖:“晚生会重考科举,熟修律令,入大理寺为官!”

    刘基哽咽:“好,好志气,你一定可以!”

    这位学子名为郑修,一个在原本时空中籍籍无名,或许早就死得如尘埃一样卑贱的人。

    在这个时空的后世,郑修留下的审案探案著作《大明洗冤录》,与宋慈的法医著作《洗冤录》都为后世法律人士必读书目。“郑青天”与“包青天”“大宋提刑官”一样,都成为后世影视小说经久不衰的古代探案灵感库。

    只是与包拯、宋慈不同的是,郑青天的仕途太顺利,每遇到他快搞不定的大案,都有一只太上皇带着太后出现,大喊一声“俺来瞅瞅”,平添了几分喜剧色彩。

    现在,大明还没有什么太上皇,郑青天郑修也还是个刚从疯病中醒来的穷苦秀才。

    他的青云之路,还在脚下,在前方。

    ……

    “你确定要监斩?”朱标皱眉,“监斩可不是什么好活,比打仗还容易做噩梦。”

    终于结束了“养伤”,可以出现在人前的常葳表情坚定:“是。”

    现在案件有了初步进展,当初被朱标“逼杀”的人的家人,终于要该上刑场了。

    虽然朱标同意罪减一等,但仍旧有人连累妻儿被斩,还有很多很多的人将被流放。

    如六安侯和永昌侯,都是他们与长子被杀,其他人流放。这是朱元璋对老兄弟的仁慈。

    被朱标“逼杀”的人,大多也能有这样的待遇,只有少部分犯下了伪造圣旨等谋逆大罪的人,才会满门抄斩。

    当时死在朱标面前的那位年轻官学学子,家中恰好是谋逆之罪,所以他才会绝望自尽。

    “为什么?”朱标劝道,“君子远庖厨,并不是软弱。”

    听朱标居然用“君子远庖厨”来作比,已经习惯朱标偶尔不着调的常葳还是嘴角抽了抽,道:“我想以此让自己警惕,也以此让自己坚定。”

    轮到朱标嘴角抽搐了:“就算如此,你这猛药也太猛了。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常葳深呼吸,压低声音,学着她娘教的那样撒娇:“我认为有必要,让我去好不好?”

    朱标的嘴角抽搐得更厉害了。

    哪有女子向未婚夫撒娇,是想去当监斩官看人头滚滚来坚定自己屯田到底的决心的?!

    “行行行,你想去就去,我给你准备些东西,免得你吐出来。”都“逼”得大明的屯田女将军撒娇了,朱标再担心也只能同意。

    他给常葳准备了静气凝神的香囊,又改了改常葳的膳食清单免得常葳监斩后吃不下饭,还准备了一些温馨的图画故事书给常葳调节心情。

    常葳哭笑不得:“伯泽,我没这么脆弱。”

    朱标把一大箱子东西交给常葳:“你脆不脆弱,和我护不护着你有什么关系?拿着,好沉……”

    常葳红着脸接过箱子,然后疑惑道:“不沉啊?”

    朱标:“……”

    常葳明白了什么,赶紧改口:“嗯嗯嗯,真的很沉。哎哟,好沉啊,我去找个人一起搬!”

    朱标:“……”生气!

    常葳看懂了朱标的恼羞成怒,抱着大箱子笑得十分好看。

    朱标当场给她表演了一个背过身不理人,常葳赶紧使尽浑身解数哄朱标开心。

    短暂的相聚之后,朱标回到了御书房,常葳去往了大理寺。

    之后,朱标帮他爹写好了执行斩首之刑的圣旨,常葳拿着圣旨去往了刑场,短暂的相聚后又是各忙各的事。

    只是每一次短暂相聚,他们都会交换在忙碌时抽空看的书,然后在书中夹杂一些奇奇怪怪的书签,等着对方吐槽。

    如此习惯,即便在他们长久地聚在一起后,也持续了下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