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悠悠岁月情 > 第四十八章 新居落成

第四十八章 新居落成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林丹悠闲的过了二十多天,东院儿的房子却完工了。

    听说房子盖好了,林丹姐弟和孙友田一家,马上就在李建中的陪同下去看新房。

    进了东边的院子,马上就听到大栓和四丫的惊呼声。孙友田和张氏虽然没有惊叫,却也是十分的吃惊。

    林丹他们走进院子,就看到眼前是一道罩门,罩门上画着旭日东升的画,大大的红太阳发着金色的光,漂亮又大气。林丹很是满意。

    在大门内的东西两侧,分别是从东到西的一排房子,从外面看房子的大小和自己现在住的差不多。

    绕过罩门,就看见一个特别宽大的院子。这时,就听到张氏情不自禁的感叹道:“这院子可真大呀!”

    在院子的正北方,是两排高大气派的房子;从罩门到正房的地面上,平整的铺着一条大概有三、四米宽的青石板儿路;

    从外面看,正房和原来的房子差不多,只是比原来的多了两间,有六间房,而且要比原来的房子高,还宽大了许多;

    最东边的一间仍是灶房,也是单独开门的。西边的五间中间一间是堂屋,堂屋的两边各有两间。

    进了灶间,差别就显现出来了。这个灶间特别宽大。而且,在南北中间隔成两间屋子,南边的是灶间,有两个锅灶和与之相配套的菜案子、食物柜子、水缸等做饭所需要的设施。北边的是一个饭厅。饭厅的中间放着一张长方形的饭桌,四周围着饭桌摆放着十把椅子。

    在饭厅的西北角,有一条通向堂屋的通道。一行人沿着通道去了堂屋。

    只见堂屋的北墙边儿还是放着一张八仙桌子,只是这张桌子配了四把椅子。

    堂屋的东边的门,通向东边儿的两间屋。最里面的一间,是林丹姐弟的卧房,也是一铺大炕,也是和灶间的灶膛连着的,不同的是卧房与灶间不相通。

    卧房外间的过厅里,也是一铺大炕,这是准备白天时,大家在这里聚集或休闲或做手工的地方。晚上则当作秋菊姐妹的卧房。这两间屋子的炕前靠北墙处,同样都是配着一个壁柜、一个平柜和一个不大的梳妆台。

    堂屋的西两间,里边的一间是给林恒准备的卧房,只是他现在还小,林丹想让他和自己在一起睡,所以,现在暂时空着。也可以当作临时的客房。火炕和家具却已经和东边的两间一样,都配齐了,只是比那两间少了一个梳妆台;

    这西屋的过厅,是一间书房,在它南边的靠窗处,顺着窗的中间,放着一个很大的写字台,在写字台的周围,配放着四把椅子;在靠北边墙边儿,是一个直通屋顶棚的整墙的大书柜。

    在堂屋西北边本该是通道处,安上了一道门,就成了一个储藏室。

    和原来的院子一样,同样的屋子有两排,后面的一排是准备孙友田一家住的。

    另外,在院子的东北边儿,还有四排小一点儿的房子,每排有六间,房间的大小与林丹现在住的屋子差不多。

    这些屋子,在林丹的设计图上是没有的。林丹问李建平是怎么回事?李建平说是杨百川安排的。林丹也就没说什么。

    当林丹请李建平到自己的屋子去结帐时,李建平却告诉她,杨百川已经把帐结了。

    林丹一听有些急了。这账可不能让他结,这么一大笔钱的人情,自己可还不清。于是,她问清了杨百川付的银子数,又打听了原材料的价格,才放李建平走了。

    听说林丹家的房子盖好了,杨百川第二天就来到了林丹家。看过了新院子,就到林丹屋里和孙友田夫妇一起,商量搬家和办兴宅喜宴的事。

    林丹说:“这么近,慢慢搬进去就行了,不用选什么吉日,也不用办什么兴家喜宴。”。林丹刚说完,就遭到几个人的一齐反对。

    张氏说:“大妞,你可不许胡说,这么大的事,不选吉日怎么行?不办喜宴就更不行了。那是不吉利的。”

    孙友田以为林丹是担心自己小,不懂怎么办。于是说:“大妞,你不用担心,所有的事都有我和你婶子,你和大郎只管玩儿就行了。”

    只有杨百川知道,林丹是想偷懒儿,便笑嘻嘻的说:“不办喜宴可不行,你那婆婆和未婚夫,都在等你办兴宅喜宴的时候,来向你道喜呢?”

    杨百川的话音刚落,林丹就条件反射般的冲着他喊道:“不要,我不要他们来!”

    看着林丹愤怒的小脸儿,杨百川笑了。孙友田和张氏却急了。

    张氏伸手拍了林丹一下。说:“你这孩子,怎么不懂事儿呢?你婆婆他们能来,那是看重你,你可别上不了台面啊!”

    林丹无法向张氏解释,只能瞪了杨百川两眼,低着头不再说话。

    杨百川对孙友田夫妇说:“我已经找人看了日子,六天后的四月十六日就是个好日子。要不,搬家的时间就定在四月十六?”。

    杨百川这样说了,孙友田和张氏哪儿会不同意?于是,林丹家搬家的日子,就定了下来。几个人又商量了办兴宅喜宴的一些事。商量好后,孙友田夫妇就回到了他们的屋子。

    孙友田他们走后,林丹又让一直在地上站着伺候茶水的秋菊也出去了。当屋子里只剩下她和杨百川两人时,林丹有些埋怨地说:“你让伯母他们来干嘛?伯母他们来了,村里的人会真的以为我订亲了。”

    靠在被子上半躺着的杨百川,听了林丹的话,开心的大笑起来。等笑够了,说:“真是个傻丫头,就是你伯母他们不来,大家也都知道,你是我杨家订的儿媳妇。你要想再嫁别人,恐怕是不行啰!”

    林丹听着杨百川故意带着的嘲弄的口气,不由得气不打一出来,没好气的说:“我没想找别人,可也不想和你儿子定亲!”

    杨百川见林丹不完全是开玩笑,就有些着急了,他坐起身来,向林丹眼前凑了凑。说:“丫头,说实话,我真的觉得你和宇儿很相配的。你不了解宇儿,他真的是个很聪明的孩子。”

    聪明有什么用?他再好,可有个和自己夫君都不合拍的娘亲,还有那么多的姨娘和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自己要是嫁给他,将来的生活注定不会安宁。这可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无论如何,她也不会和他扯上关系的。就是杨百川对自己再好,自己也不能因为他对自己好,就把自己的一辈子放进一个是非窝里啊。

    林丹低着头不说话,杨百川轻轻地摇了摇头。说:“行了丫头,你也别多想了,兴许你一见到杨宇,就喜欢上了也不一定。”

    林丹抬起头冲他笑了笑说:“好了,不说了,车到山前必有路。走一步说一步吧!”

    “这就对了嘛!”杨百川说完,又靠在了被子上。林丹则想起杨百川的药已经吃了一段时间了,不知道效果怎么样?于是,向杨百川身边凑了凑,仔细端详着杨百川的脸,问杨百川:“伯父,我送你的药你吃了吗?效果怎么样?”

    见林丹关心着自己的身体,杨百川心里暖洋洋的。

    林丹是不知道,这些日子,杨百川真是越来越来开心了。自己的身体是一天比一天有劲儿,也不像以前那么容易犯困。顾老太医给他把脉,说已经差不多好了,再吃几天就完全康复了。

    这些天,每当想起这事儿,杨百川心里就对林丹就感激不尽。时不时的就有想问问她,这方子和药从哪里来的冲动。只是冷静地想了想后,觉得还是不问的好,最终压下了冲动。

    现在听到林丹这么问。杨百川立刻就兴奋起来,他“嗖”地一下坐了起来,十分真诚的对林丹说:“丫头,这次真的谢谢你了,你这药对我真管用,以前我总是犯困,现在好多了。可就是这么长时间不能吃加了盐的菜,每次吃饭我都犯愁,要不是得吃药,好几次连饭都不想吃了。”

    林丹知道这是他的真心话,于是鼓励他。说:“伯父真是个说话算数的人,能坚持下来真是太厉害了!”说完,她想了想,又说:“要不,伯父你在我这儿住几天吧,我给你做甜的菜吃。”

    杨百川从内心还真是想在这儿住几天的。可想了想,觉得林丹这儿,现在住的地方也不是太宽敞,自己再住下,不是很方便。所以,他说:“还是算了吧,我已经坚持了这么长时间,再有六七天就过去了,我还是遭罪坚持吧。”

    “那好吧,伯父可要坚持住哦?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听杨百川这么说,林丹也没强留。两个人又闲聊了一会儿,杨百川就回去了。

    经过这二十多天,水稻苗和辣椒苗都已经长大了,应该开始插秧了。林丹在杨百川走后,就把李大柱和秦刚叫到田边,手把手的教他们插秧。

    等李大柱和秦刚都掌握好技巧后,林丹又跟他们说:“明天就开始插秧。只是,就你们两个人,肯定是忙不过来的。我想另请一些短工,你们两要负责教会他们。”

    傍晚时,孙友田和李大柱就商量好了要请的人,晚上李大柱和秦刚就挨家去请,一共请了十个人。

    第二天一大早,这十个人就来上工了。李大柱和秦刚两人带着他们一起在田里忙活。

    十二个人用了两天的时间,就把近二十亩田的水稻栽好。看见水稻苗还剩下一些,林丹就对李大柱和秦刚说:“你们谁想像我这样种水稻,就把剩下的苗子挖回家栽上把。”

    李大柱听了林丹的话,马上摇头。说:“我可不要,我家就两亩田,全家人一年的吃食全靠它,可不能糟蹋了!”

    林丹和秦刚看李大柱,好像就怕林丹强逼他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了。过了一会儿,秦刚说:“大柱叔不要,我想回家商量商量我爹,让我爹种上,我觉得现在天已经暖和了,苗子也这么大了,应该没问题的。说不上,这一年真的能种出两次稻子呢。”

    李大柱摇了摇头,说:“你就别想好事儿了,要是一年能种两季稻子,大家早就种了,还等现在?你们别看这苗子长得好,就是长得再好,也是只能收稻草。而且,长的越壮实,就越长不出稻子来,你家的地也不多,栽了可别后悔啊!”

    秦刚不服气的说:“到时候收成好,又能种两季,你也别眼馋啊!”几个人说笑了一会儿,秦刚就回家了。

    第二天一大早,秦刚就来告诉林丹,说他爹同意栽水稻,并让他好好谢谢林丹。之后,就带着人去栽辣椒了。

    七亩地栽满,辣椒苗子却只用了不到十分之一。林丹知道这儿的人都没见过辣椒,而自己对这里是否适合栽辣椒也不知道,所以,她就没鼓动李大柱和秦刚栽,而是让他们带人,把辣椒苗子栽在山上果树间的空地里。告诉他们,如果还栽不完,就见逢插针的栽在山坡上、稻田的田埂上。因为,在她的记忆中,辣椒是不挑地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