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公桥(354)
悠悠大公桥(354)
▲上世纪70年代的新滩镇
三位老师好,实在对不起,我是给你们打过电话的老林。刚才过来的时候转了两三圈才找到停车位,所以就晚到了五分钟。是我不对,请抽烟……服务员,换壶碧螺春,请三位老师喝好茶,我们慢慢谈。中餐和晚饭都由我买单,千万别推辞,算是给老师们赔罪,也算是我的一点心意。
听说三位老师在收集有关大公桥一带的故事,我就想起了我们林家祖孙三代人都与大公桥有缘。犹豫了很久,想办法要到王老师的联系电话,在电话里讲了些我们家的一些故事,王老师觉得有些意思,就约我到这里来详谈。过去我家的一些往事,我爷爷、我爸爸都给我讲过,大致上还记得,就是有些乱,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
我爷爷是秭归新滩南坪人。宜昌人都知道1985年,新滩古镇遭遇过一次毁灭性的山体大滑坡,可是少有人知道明朝嘉靖年的那次被说成是“山崩五里许,巨石腾雍,闭塞江流,压民舍百余家,舟楫不通”的岩崩大滑坡曾经使得长江航道以此为界,堵江长达82年!那82年里,上水船只只能停在新滩下沱,下水船只只能停在新滩上沱。所有货物必须上下转运过滩。
新滩就是青滩,也就是现在的屈原镇。我爷爷家原来是开榨坊的,就是榨油的作坊,每到菜籽丰收,村头的一座青砖瓦房内总是会传来木锤的撞_击声和有节奏的劳动号子声。这就是我爷爷家在用传统方式榨油。按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开榨坊的也算是小业主,应该吃穿不愁。可是当时农村的榨坊只有收菜籽的时候才开榨,平时还是得到田里脸朝huang土背朝天,当个“土爪爪”。
我爷爷有七兄妹,五个儿子两个女儿,属于家大口阔,到了年成不好,田里歉收,一家人就是吃洋芋、喝包谷稀饭也很困难。就把排行老三的我爷爷送到一个姓王的“放滩匠”家里当学徒。“放滩匠”就是后来的“领江”,新滩出的领江与引水zui多,基本上都是英国人蒲兰田的学生。据《秭归县交通志》记载:“1949年以前,西陵峡两岸驾长被应聘为长江中上游各轮船公司的”领江”者计562名”。
清末民初,上下水船只都不熟悉新滩的滩流暗礁,所以到新滩时,总是要请当地新滩的驾长(也叫“放滩匠”)帮助指导行船过滩。放滩匠不仅需要驾驶木船的技术,也需要长期川江航运经验的积累。新滩的放滩匠和后来的领江不同,领江是负责重庆到宜昌全程川江,而驾长上木船指挥行船一般是两人,前后各一,过了新滩就完成任务上岸,由此可以领到一份报酬。
因为新滩不长,上下都不需要很长时间,所以放滩匠除了天天和现在的街边泥瓦匠一样到江边等船,还是要在家里种田做农活。我爷爷到王家去学徒的时候虽然只有十四岁,可是长得高高大大,力气也很大,不管什么活都会做,事实上也就是王家的一个长工。契约规定:学徒三年满师,满师后还要将放滩的收入交给师傅一年。所以,当地人都说王家gao了个划得来,而有些人又说我爷爷家才gao了个划得来,因为学到了本事,而放滩匠一般是不传给外人的。可惜王家只有四个姑_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