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公桥(271)
悠悠大公桥(271)
▲通过宜昌葛洲坝船闸做成明信片的“江汉122”号
为加速出川船舶周转,川粮在宜昌接转,分渝宜、宜汉、汉申三段进行运输。每日以电报、电话联系,随时掌握渝万宜等地运出川粮的数量、承装船只及到汉日期。川粮到汉便即日转出或原船直放,确保川粮及时抵达目的地。据统计,从1950年4月7日到7月23日,总计完成川粮及湘鄂米谷杂粮运输131194吨。另据史料记载,在1951年,宜昌港转运川粮5600吨,1952年,转运川粮86200吨。损失木船11只,粮食680吨,霉米13117斤。川粮东运是配合新解放区大中城市稳定物价的突击性运输,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1949—1952年,长江航运完成川、湘、鄂、皖、苏等地粮食运量近200万吨。
宜昌在完成征集粮草等任务的同时,还打造渡船、修桥筑路,确保道路畅通,渡江安全。在人民解放军南下经过的路段,人民群众主动热情为子弟兵送茶水、腾住房、当向导、看护伤病员。尤其是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宜昌港航迅速将重点转移到抗美援朝军事运输上。在运量大、运距远、环节多、任务急的情况下,上下一心、团结协作,圆满完成军运任务。
那个时候的新生政权朝气蓬勃,宜昌各级党委、政府及时加强抗美援朝的宣传教育,大力展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运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响彻城乡、家喻户晓。据1951年4月的不完全统计,宜昌市先后召开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时事座谈会1998次,控诉侵略者罪行的会议346次,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127次,。1950年12月组建宜昌市支前委员会,成立的支前供应站筹备有可容1。9万人的住房和3。8万公斤铺草,搭建有可拴600匹军马的厩棚,组建有40张病床的临时医院。又在宜昌至沙洋途中设置供应站和马厩,为部队陆路去孝感转乘火车提供保障。
到1951年9月,据统计,市支前供应站接待与中转由西南经过宜昌东下、北上的志愿军指战员327891人,同时转运军马4385匹和大量军械、军需物资。其间,宜昌市支出支前经费897287558元,供给粮食639692公斤、马料10924公斤、马草39000余公斤;1953年3月24日至5月7日,还接待途经宜昌去武汉的57497名志愿军指战员,转运4589名伤病员去西南(这就是由长航宜昌港务局完成的)。
1951年6月,根据“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的部署,宜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捐献热潮。到12月27日结束捐献止,共收到捐款4561290175元(为1955年3月1日前的旧制人民币,与此后的新制人民币的比例为10000:1,即新币的456129元)。按当时公布的购买武器价格中战斗机每架15亿元,宜昌市捐献的45亿元可购买战斗机3架。共有工人、农民、学生和社会各界青年404人光荣入伍。先后入朝参战。
1950年5月,长江航运与长江上较大的私营轮船公司协商,决定在上海、汉口、宜昌、重庆成立全线客货轮联运小组,长江客货运输班轮分别开设上海——汉口、汉口——宜昌、宜昌——重庆、上海——宜昌等四条航线。而这四条航线中,有三条和宜昌有关,可见宜昌的长江航运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至此,长江干线基本实现全面复航。
与此同时,1949年9月,中原临时人民政府交通部组成华中打捞委员会,开始打捞安庆至宜昌的长江沉船。原在国军撤退时计划将其炸毁,迫使船工上岸,导致船舶失控顺水漂流到石首翻沉的宜昌招商局的“飞明”号拖轮被打捞出水,1950年物归原主;而被国军威迫沉于二郎庙的“普济轮”1953年也被打捞出水。到1952年,宜昌港航已经全面恢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