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天道酬勤 > 悠悠大公桥(248)

悠悠大公桥(248)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悠悠大公桥(248)

    ▲沿江吊脚楼

    我也是大公桥的老人。你知不知道在解放前和解放后靠长江这边的河坡上也住有人家的。有吊脚楼也有小砖房,有干打垒的茅草棚也有很坚实的楼房。你知不知道最开始修建沿江大道是什么时候?1960年!我家就是1960年因为修建一马路到转运街的那一段的时候,和住在河坡的那些人家一起搬到张家店去了的。

    张家店原来就是郊区,除了我们这些搬迁户就是菜地和稻田,直到坡上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为支援三三〇工程修通了东山大道,那里才开始热闹起来。我和宜昌的学生没什么两样,读到初中文革开始了;在家里玩了两年就下乡当了知青;回到城里进了手表元件厂,可惜好日子没过几年就下岗了。

    家里既没钱又没有门路,就只好想办法做生意。在九码头、陶珠路、东门、北门、铁路坝、果园一路转了个把星期,还是决定到大公桥做早点生意。买了些白铁皮、买了几个板车轮子,找朋友焊了台早餐车。再买了口大铁锅,找了个油桶,自己用耐火泥糊了个煤炉,在西陵竹器厂买了些蒸笼格子,就和同样下岗的老婆每天早起晚归的在当时市劳动局旁的巷子口开始了创业。

    知道馒头包子从哪里来的吗?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是馒头包子的祖师爷。明代郎瑛在其笔记《七修类稿》中记载:“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元末明初的那本著名小说《三国演义》中也记载了这个过程,应该是真的。

    你是不是也认为馒头好做,有馅的馒头就只是多一道包的工序?这话说的也对也错。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肺炎爆发、冠状病毒猖獗,大家都被封在家里的时候,家家都试着做过,好吃不好吃都是自己亲手做的。可是开早点摊,把馒头包子当成自己的主业,光是好做是不行的,还得好看、还得好卖、还得好吃才行。

    “面食没有巧,和面和得好”。这是我师傅教我的。他是我家在大公桥住的时候的老邻居,两家关系一直很好。本来师傅还想把他的独生女儿许给我。可是她女儿虽然长得不怎么样,却读书读得好,先是考到武汉,又到法国留学,找了个高卢男人就留在那里了。我虽然没能成为师傅的女婿,可师傅一直把我看成是他的儿子。

    他老人家退休前是一马路锦春餐馆的白案师傅,河南开封人,除了在餐馆里工作,家里一日三餐也都是吃面食。听说我想开个早餐摊,就自报奋勇的教了我几手,都是老人家的绝活。当然最主要的就是发面与和面。为什么老面馒头比用酵母粉做的馒头好吃大家都明白;和面不光是凭力气,而是要用巧劲反复揉搓,直到揉到面粉表面发光才行。我师傅告诉我,和面讲究三光,即是面光,盆光,手光。

    现在合面的时候为了解决面粉发黄会影响卖相的问题,都会在里面加入学名叫甲醛次硫酸氢钠、俗名吊白块的增白剂。别谈虎色变,这种增白剂是国家允许添加的,只不过往往会添加过量。现在又改做添加泡打粉,十之八九用的都是有问题的那种带铝的,因为便宜啊。师傅教我的诀窍之一是合面的时候添一些牛奶。不仅面粉会变白,还会有一股奶味,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牛奶馒头,自然很受人欢迎。

    我开业的最初几天,师傅还早早的到了那个巷口为我站台。那个时候,一马路到大公桥住的都是宜昌的老人。师傅在宜昌饮食业也挺有名气,有不少路过的熟人碰见和他打招呼,他就说我是他徒弟,下岗了自谋生路,还要人家照顾我的生意。

    那些人隔三差五的走来走去,不看僧面看佛面,也就停下来在我的早点摊上买些吃的。我老婆说,我们的生意一开始就很火,就是我师傅带给我的。现在已经很少看见我师傅那样的好人了。所以师傅在世的时候,我年年春节都要提着东西去拜年;师傅走了以后,我年年清明都要去师傅坟头坐坐,吃水不忘挖井人,你说是不是?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