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天道酬勤 > 悠悠大公桥(239)

悠悠大公桥(239)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悠悠大公桥(239)

    ▲1981年宜昌酒厂被淹情况

    西陵特曲当时红遍长城内外、大江两岸,除了研制成功早,抢占了先机,就在于他开创了兼香型白酒香型中的一个新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兼香型白酒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白云边为代表的酱中带浓类型,另一种是以玉泉酒为代表的浓中带酱类型。而西陵特曲却是典型的浓头酱尾的兼香型白酒,它采用的是浓香型白酒的酿制工艺,但发挥作用的却是酱香型白酒的微生物。也正是这种奇特的酿制工艺,才造就了西陵特曲独一无二的酱香型口感。谁都知道首创的艰难,更知道在成功之后应该扩大生产,以占领更多、更大的市场份额,给自己的再接再厉准备更广阔的空间。

    也就在白云边酒厂紧锣密鼓进行技术改造,国家共注入资金5000多万元,使生产能力由最初的几十吨增加到3000多吨,一跃成为湖北省最大的白酒企业,也是全国“浓酱兼香型”白酒产量最大的厂家之时,宜昌市酒厂在干什么呢?按照当年的资料介绍:“到1985年,宜昌市酒厂已能生产4个系列,50多个花色、规格的产品,年产量2670吨。次年,38度低度西陵特曲酒开发成功,并与53度酒在1989年第五届全国评酒会上双双荣获“国家优质产品”称号。”

    什么叫“4个系列,50多个花色、规格的产品”?按照孙波在地摊上淘到的宜昌市酒厂上世纪80年代生产的十几个酒品种的酒商标上看,除了“西陵特曲”“三游春”,还有“西陵曲酒”“西陵头曲”“西陵二曲”,还有“明珠大曲”“高粱酒”:还有“楚酒”“青梅酒”“寿酒”“仙酒”,还有“喜庆酒”“猕猴桃酒”:“双喜酒”,还有“美丽香”“稻米香”,还有“白龙井”“葛洲坝”……

    看看,这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杂牌酒,不砸自己的牌子才怪。

    在采访时,有老职工回忆,其实从西陵特曲到三游春,这家酒厂的主攻方向已经改变。更有人尖锐地指出:从“七一酒厂”到“市酒厂”,酒厂最辉煌的时期也就快结束了。最要命的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推出55-60度的大曲浓香的西陵大曲、38-58度的浓酱兼香型的西陵特曲,以及38-50度的露酒三游春之后,火得不能再火的市酒厂在1982年隆重推出54度的普通白酒白龙井:这不叫创新,而是倒退。也许当事人会争辩最初的意图是用此酒铺满川东鄂西那些并不富裕的乡村,可就不想想人家的散装苞谷酒可是“物美价廉”的代名词。

    还是用数据来说明问题:1978年,我市的白酒年产量仅354吨,国家将那些旧厂址、旧厂房划拨给酒厂后,1979年白酒年产量猛增到1095吨,几乎翻了三番;1980年七一酒厂改名市酒厂,白酒年产量再翻一倍多,达到2798吨,1981年达到峰值的3502吨,可以傲视群雄。

    可奇怪的是,1982年白酒年产量却跌到2925吨,1983年更是跌落到2383吨,不说“一夜回到解放前”,至少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成绩和进步一笔抹杀了。与此同时,以果酒、啤酒为代表的“饮料酒”却在快速增长,到1982年的年产量已经与白酒比肩前行,而到了1983年,饮料酒已增加到9141吨的惊人年产量,其势头和地位已不再是白酒可以望其项背的了。

    宜昌酒厂迅速衰亡除了当时的政策所向、决策错误,还有很多不为人知、或是知道了也不能乱说的复杂原因,只是这家酒厂轰然倒地的时候,有许多酒厂正在崛起,就有了后来的“稻花香”“枝江大曲”“楚园春”“关公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